前281年,白起率秦军攻打大梁,被魏军、赵军、燕军联合包围。白起多次率兵突击,都无法突破包围圈,秦军损失惨重。后来,秦王派出使者,对赵国、燕国做出让步,白起才得以回到秦国。大梁之战,白起作战失败,这是他少有的败绩。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册封武安君,位列武庙“十哲”左列之首,比韩信强很多。白起的战斗力,自然不用多说。梁启超对战国史颇有研究,战国时期战斗频仍,将士阵亡三百多万,死于白起之手的有一百多万。
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长平之战,都足以让白起傲视战国各大名将。那么,白起究竟有没有失败的战斗记录呢?没有常胜将军,白起也会遭遇失败,谯石之战、大梁之战,白起都属于战败一方。
谯石,位于山西吕梁市,是赵国的战略要地,白起确实失败了。前282年,白起率兵十万东征,沿着长城一带发起进攻,所向披靡。此时,白起的作战目标是晋阳,也就是太原市。虽说夺取了离石,但秦军非常损失惨重。接下来,白起进攻谯石,遭遇挫败,被迫返还。史载:“兵伤谯石,遇败于阳马。”
在离石、谯石受挫,也算是失败,毕竟没有达成战略目标。当然,也不能说白起惨败,而是进攻受挫,无奈撤兵。白起为何战败,原因很简单,赵军坚壁清野,严防死守,不跟白起在野外决战。
进攻赵国,白起只能说受挫,而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也就是开封市,则是一场挫败。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的《战国史》一书,认为前281年的大梁之战,秦军被包围在林下,主帅就是白起。后来,秦昭襄王派出使者,对赵国、燕国做出适当让步,白起才得以突围而出。
司马迁《史记》记载:“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魏冉免相。”证明秦军确实战败,燕军、赵军发起进攻,秦军解围。另据《战国策》记载:“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可知秦国做出了让步。
杨宽先生对先秦史、战国史研究很深,他研读史料,依据事实推理,认为大梁之战的主帅就是白起,这一次他战败了。今天看来,白起就是战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怎会战败呢?其实,白起战败也很正常,无论是谁来指挥大梁之战,秦军都难以获胜。
大梁,魏国都城,有重兵防守。秦国选择攻击大梁,不是为了灭亡魏国,而是迫使魏国割让河西之地,作为丞相魏冉的封地。魏冉,秦昭襄王舅舅,也是名将白起的“伯乐”,没有魏冉的支持,白起难以脱颖而出。
秦国攻打大梁,也是魏冉的主意。前282年,白起率兵攻打赵国,目的是吸引赵国的注意力,把赵军牵制在山西,然后再突袭大梁,让赵军、燕军措手不及,难以对魏国进行援救。
白起攻打山西,赵军没有如秦军所愿,他们并未出城决战,而是凭借坚固的城池防守,与秦军打持久战、消耗战。几次厮杀下来,秦军夺取了一些城池,却损失惨重,进攻的势头被阻遏。为此,白起在谯石一带增设营垒,制造继续对峙的假象,然后率兵撤回秦国。
从山西返回后,秦昭襄王继续调兵,白起率兵从函谷关出发,直接杀向魏国的都城大梁。此时,魏昭王主政,他看到秦军在山西的挫败,也采取固守策略,与秦军打消耗战。白起连续强攻,希望赶在赵军、燕军增援之前,迫使魏国求和。
白起没想到的是,赵军、燕军行动速度太快,还没等秦军做好阻援的准备,赵军与燕军同时杀来,总计兵马17万,声势浩大。联军抵达,魏昭王信心满满,白起则陷入被动。
秦军攻城失利,白起率军退守林下,也就是魏王经常游猎的场所,地点在大梁的郊外。白起撤兵,魏军、燕军、赵军将其包围,他们修筑营垒,挖掘壕沟,构建栅栏,不给秦军突围的机会。如此,战斗陷入相持局面,白起经不起消耗,秦军处境不妙。
野外决战,魏军、赵军、燕军不是秦军的对手,但他们补给充足,不给白起决战的机会,而是拼消耗。 如此,秦昭襄王一边增兵救援,一边派出使者,对燕国和赵国做出让步,白起才得以回国。
攻打大梁失败,秦昭襄王怪罪下来,魏冉被免去丞相职务。白起则未受影响,不久便率兵攻打楚国,夺取上庸、汉水以北几座城池。但是,大梁之战,白起确实受挫。杨宽先生认为,攻打大梁的秦军主帅就是白起,毕竟他是魏冉的“千里马”,除了白起,谁还能有资格挂帅打大梁。
白起擅长运动战,大迂回穿插,以及阵地战,攻坚战并非所长。前260年,长平之战,45万赵军精锐覆没,秦军也损失二十多万。前257年,30万秦军攻打邯郸,屡次受挫。秦昭襄王多次请求白起挂帅,指挥秦军攻打邯郸,但白起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出征。其中原因,应该是大梁之战的教训太深,攻坚战不好打。
参考书目:《战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