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走路的姿态窺探你的性格 你敢信嗎?

如果你見到有名男子邁着一種約翰·韋恩(John Wayne)式大搖大擺的步伐走進一家酒吧,或許,你會認為這家夥是那種信心十足的硬漢。又或許,你的想法可不那麼客氣。而不管怎樣,恐怕你都會不由自主地基于他的步态,便冒然斷定了他的性格。

過去75年來,心理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些假設。而且,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們中大多數人确實容易根據别人走路的方式來對其性格做出非常相似的解讀。在看到那個想成為牛仔的家夥走進酒吧之後,很有可能你和我會不約而同地覺得他就是那種性格的人。

但是,這些假設的準确性如何呢?我們還能從别人的步态中看出哪些其它類型的性格特質呢?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我們請教此問的最佳人選也許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步态和性格方面的研究。該領域最早的研究之一是由德國出生的心理學家沃納·沃爾夫(Werner Wolff)在1935年發表的。

他在五名男子與三名女子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拍攝了他們身穿工裝連衣褲(以避免暴露其它性格特征)、參與一項擲環任務的視訊。

從走路的姿态窺探你的性格 你敢信嗎?

一種約翰•韋恩式大搖大擺的步态,令人們聯想到某種特定的性格

之後,沃爾夫将隐去頭部的剪輯版錄像錄音帶交給這些參與者回看,并請他們僅僅根據各自的步态,對彼此的性格做出解讀。

該研究有一些新奇有趣的細節——例如,沃爾夫得用一個滴答作響的節拍器來掩蓋錄像卷筒所發出的聲音。更為重要的是,沃爾夫發現自己的受試者們很容易基于彼此的步态,形成對對方的印象,而他們的判斷還往往有很多一緻之處。

例如,讓我們細細玩味一下參與者們各自對「45号被試者」所作出的一些刻畫:

「這人很虛僞。」

「這是一個為了得到關注而不惜一切代價的人。」

「此人刻意賣弄,存心傲慢,渴望受人敬仰。」

「這人内心裡缺乏安全感,卻試圖裝出很有安全感的樣子。」

「這人沉悶呆闆,有點兒低三下四,靠不住。」

看似神奇的是,參與者們對這位被試者及其他被試者所形成的印象竟這般相似。誠然,鑒于這一早期研究的樣本規模如此之小,加之,參與者當時可能注意到除步态之外的其它暗示,是以,該研究并非完美無缺(此外,參與者們還互相認識,盡管他們難以從錄像帶中分辨出誰是誰)。

從走路的姿态窺探你的性格 你敢信嗎?

20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心理學家發現大緻有兩種步态

現代實驗則更為精密複雜,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在于,數字化技術可以将一個人的步态轉化為一片黑色背景之下的一幅簡易光點圖顯示出來,用白色小圓點來展現被試者每個主要關節的動作。

此外,除被試者步态移動之外的其它所有暗示資訊也被剔除了出去。

20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心理學家運用該研究方法,發現人們的步态大緻分為兩種,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一種走動的風格較為年輕朝氣,另一種走動風格較為老氣橫秋。前者步調節奏更富有彈性,臀部晃動更劇烈,揮臂幅度更大,腳步更緊湊;而後者的步态則不那麼靈便,且相對遲緩拖沓,身體向前弓得也更厲害。

至關重要的是,步行者的步态與其實際年齡未必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年輕人可能走起來老态龍鐘,而反之亦然。此外,旁觀者們想當然地認為,步态風格較為青春活力的人更為快樂,也更強大。即便當被試們的實際年齡通過展現其面容、身體而變得顯而易見之時,情況依然如此。

這類研究又一次證明了,大家是多麼容易、多麼不能自拔地根據眼前所見的他人的步态來做出關于其人的推斷。但是,針對這些推斷是否準确這一問題,該研究并沒有給出解答。為此,我們不得不轉而求助于一項幾年前剛發表的英國與瑞士的合作研究,該研究比較了被試者對其自身性格的評定結果和他人根據步态光點圖對此人性格做出的推斷。

他們的研究結果再一次表明,人們的行走方式主要分為兩種,盡管該研究在闡述它們時所采用的術語略有差别:第一種被叫做豪爽豁達、自由散漫的走法,旁觀者們将這種步态視為冒險精神、外向型、誠信靠譜、熱情溫暖的一種标志;另一種走法則拖沓遲緩、優哉遊哉,旁觀者們将其解讀為情緒穩定的一種标志。

然而,至關重要的是,旁觀者們的判斷都錯了——實際上,這兩種不同的步态風格與上述性格特征并無關聯,至少根據步行者給他們自己做的性格評定結果來看是這樣。

所有這些研究中都傳達出了一個資訊,一個人的步态之于旁觀者就像其顔值、着裝、口音之于旁觀者一樣——被視為一種透露着其人性格類型的資訊源。差別僅僅在于,雖然有證據表明,看臉做評估相當靠譜,但根據步态做推斷,往往是錯的。

從走路的姿态窺探你的性格 你敢信嗎?

根據步态做推斷,往往是錯的

至少,我們所做的大部分判斷都屬于這種情況。然而,在一個較為陰暗詭秘的情境中,我們确實可以僅憑步态就對彼此做出較為準确的判斷——而這種判斷便是針對我們的脆弱性。

一些最早期的研究發現表明,人們往往認為,步子邁得較窄、擺臂幅度較小而且步态較為遲緩的男女較為嬌弱(注意這與性格研究中所發現的較為老氣橫秋的步态頗為相似)。

此外,一項發表于2006年的日本研究令人毛發倒豎,它通過詢問男性被試者,對于各位用光點圖像呈現出來的女學生,他們搭讪、不當接觸的可能性有多大。僅憑女子的步态,男性被試者往往表示,他們将更有可能冒昧地侵犯個性特質較為脆弱的女性,例如較為内向含蓄且情緒不穩定的女子。

另外,還更令人擔憂的是,已有研究顯示,在被關押的囚犯中,心理變态得分較高的那些僅憑觀看人們沿着一條走廊漫步的錄像帶,就能特别凖确地探察出哪個人以前曾被襲擊過。而看起來,一些囚犯非常充分地意識到了自己這方面的技能:擁有較高心理變态得分的囚犯明确表示,在他們做判斷時,他們将注意力放在人們的步态上。

這與傳聞中的證據不謀而合。例如,據稱,連環殺手泰德·邦迪(Ted Bundy)曾表示,「看看她走在街上的樣子」,他就「知道她是不是自己下手的對象。」

這一整個領域的研究引發了一個問題:人們能否通過調整自己走路的姿态,來改變自己給别人留下的印象呢?有部分研究表明,對于那種讓人覺得你不好惹的步态(更為大步流星,更加快如閃電,揮臂動作更為迅猛大膽),你可以後天學會,而且在不那麼安全的環境中,女性會自然而然地裝出這種步态的基本模樣。

但是,那些研究與豪爽和遲緩、優哉遊哉走法有關的性格特征的心理學家指出,對于這些特定步态能否拿來教授,尚未有定論。

是以,你那費盡心力想給别人留個好印象的做法,多半是不可取的無用功。不然的話,它可能隻會被看作一個铤而走險的嘗試,就像「45号被試者」的虛張聲勢——抑或那位大搖大擺的牛仔男子一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