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坐在北大英傑交流中心,感受了一場“關乎未來”的辯論風暴。一時間腦洞大開,千萬個思緒湧出腦海。假使AI全面地取代記者的工作,我應該換個什麼職業?是否也會抱怨和憐惜手中被奪走的“雞”?是否會成為人類邁入人工智能那個被犧牲的一代?嗯,當時的我的确有那麼幾分擔憂。
但此刻坐在電腦前,我一心隻求AI附體,助我“四兩撥千斤”,快速撸完這一稿。讓我把剩下的時間留給星辰大海,留給詩和遠方,留給對我朝思暮想的“周公”......
一場關于未來的“世紀之辯”:職場人士是否需要恐懼AI
AI之是以這樣熱,正是因為它不僅已經跳出了科技圈轉而深入行業,還與每一個人的生活、工作變得息息相關。它可以讀取醫學影像資料幫助醫生看病,可以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幫助律師打官司,可以分析音樂曲風幫助音樂家創作,可以預測天氣、剪輯電影......AI會的東西正變得越來越多。
是以,我們才會開始擔憂它會不會搶了自己的飯碗。
IBM與LinkedIn(領英)聯合釋出的《AI時代職場趨勢洞察》(完整報告将于10月底釋出)報告中顯示,在過去一年中職場人對AI的關注持續升溫,領英圍繞AI話題的文章分析增長率達到了平台均值的10倍,超過一半的受訪人表示AI的出現已經對他們現有的工作産生了影響。而針對“人會不會被AI取代”的話題,51%的職場人認為AI将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更加高效,45%則将其視為了“假想敵”,其中有近一成的受訪者表示AI将嚴重威脅并可能會取代他們的工作。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聯席院長楊壯教授認為,與曆史上的技術革命不同,AI帶來的人類挑戰不僅僅展現在職場,甚至不僅僅停留于人與機器的關系,而可能是人與新智能機器人之間的關系。
就此,來自《國小問》主創團隊的馬薇薇、邱晨、胡漸彪、黃執中、周玄毅以及北京大學優秀學生辯手程丹旭在會上展開了一場關于“職場人士是否需要恐懼AI”的“世紀之辯。
▲《國小問》馬薇薇
▲《國小問》胡漸彪
以下摘取辯手的精彩觀點,讓大家感受一下現場氛圍:
程丹旭(正方):如果讓人類與AI同時進行決策和判斷,當兩個結果相違背時人類往往會放棄自己的判斷,這可能使得人類的決策在AI面前毫無價值可言;人類的創造力來自于靈感,而AI的創造力來自于暴力破解所有可能的組合,從中選擇最優,這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周玄毅(反方):人類之是以恐懼,是因為被自己的格局限定。當你的格局是獲得收入讓自己可以“每日吃雞”,你就會非常害怕自己的技藝被取代。是以,真正束縛你的不是技術,而是你的想象力和格局。當我們談是否需要恐懼AI時,應該讨論的是我們怎麼樣對待AI,而不是對付AI。如果你心中還有夢想,還有仰望的人,還有想突破自己的地方,有一個幫手可以幫你,為什麼會恐懼?因為某一方面的取代,有可能意味着另一方面潛能的無限開發。
胡漸彪(正方):從全人類的角度來看的确不需要恐懼AI,過幾代、熬幾代、犧牲幾代後,人類一定有更光明的未來。但對于職場人士,AI的出現意味着所有人都是從零開始,人類所有經過時間積累下來的經驗,都将被AI平攤在所有人面前,那些練了一二十年的技藝也化而為零,我們能不恐懼嗎?這直接威脅了職場人士的存在,無論是職場老人還是新人都可能面臨着結構性失業。對此,職場人士應該時刻惦記着、準備着,及早看到現在的毫無辦法,隻有對未來有所準備才能不恐懼。
邱晨(反方):當柯潔輸給AI時,人類感歎智商的極限受到了挑戰。其實,不用跟AI比,我們在柯潔面前就應該感覺恐懼了。人類的發展和文明,取決于智商的“上線”而不是“底線”。社會的許多問題往往都是人和人之間的差距造成的,而不是人和技術的差距造成。從過去到現在,技術一直扮演的都是人類的同盟的角色,是為了消減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因素而存在,幫助人類做決策。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依賴技術讓自己變的更聰明、活得更幸福、變得更高效。
黃執中(正方):恐懼與否是心态上的選擇,受到威脅後要做出什麼反應是行為上的選擇。職場老人恐懼AI,新人不恐懼AI是因為當時他是既得利益者。但是,當所有人都有AI的輔助,那麼每個人的才華和才能差異如何展現?為什麼我們不怕一個人與我們競争,卻要害怕AI?那是因為一個人取代的是你的某一個位置和工作而已。但如果是技術,那意味着你不是在這裡沒工作做,而是在其他地方也沒工作做;不是現在沒有工作做,而是可能永遠可能沒有工作做。
這就像像6500萬年前掉在地球的隕石,科技疊代帶來的劇烈的、全面的、結構性的改變,是全生态的。它取代的不是你的某個工作,而是取代智力勞動。智力勞動的本質是大量學習、反複熟練、經驗積累和判斷,而這恰恰是AI最擅長的。隕石正在接近,我們一定要看到星辰大海背後的八爪魚的威脅。
馬薇薇(反方):人類的幸福指數取決于實際購買力,薪水單純的高漲沒有意義,如果生活成本過高,幸福指數仍然無法提升。雖然AI的出現可能會讓我們的工資會相對性下降,但行業的成本會整體降低,這使得我們可以購買更多的東西,使用更便利的工具。我們的工作是社會結構提供給我們的選擇,也取決于我們的眼界有多廣,聰明的人本身就會取代不聰明的人,但AI的出現還會開發我們的想象力,創造出許多新的就業機會,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是以,不用害怕,走出去,世界在等着你!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全球AI人才緊缺
非常有意思的是,現場觀衆對于辯題觀點的投票,經過了這樣一場唇舌激辯後,正方的觀點卻從最初的“劣勢”一方瞬間反超,超過50%的現場觀衆把票轉投給了“職場人士需要恐懼AI”。辯論的魅力正在于此,輸赢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引起一場思想的風暴。
不可否認的是,科技的确導緻了部分人的失業,但也的确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實際上,伴随着資料的爆發和技術地快速疊代,各個行業都出現了AI人才的缺口,僅中國市場的缺口就超過500萬人。領英釋出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中也顯示,過去三年間,通過其平台釋出的AI職位數量從2014年的5萬飙升到了2016年的44萬,增長将近8倍。但到今年的第一季度,平台上的全球AI領域技術人才卻隻有190萬,遠遠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是以,我們需要考慮的并不是AI的存在讓我們“活不起”了,而是,為了“活得起”,我們應該做哪些準備。IBM倫理研究院Fracesca Rossi此前也曾表示,AI意味着更強大的能力,但社會想從中受益,就必須先信任AI。
與其恐懼,不如想想如何與AI相處
據領英的研究成果顯示,全球32%掌握AI技能的領英使用者就職于“非科技”行業,其中通信、物流運輸、金融和保險業在轉型中已經成為“非科技”行業中的先鋒前沿,受到AI技術的影響較大。
關于AI,事實上IBM強調的一直是“增強智能”,并且把寶押在了Watson身上。由近百台IBM伺服器、數百個計算機晶片組成,Watson基于IBM“DeepQA”(深度開放域問答系統工程)技術開發,可以讀取數百萬頁的文本,并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産生候選答案。而IBM研發團隊所開發的100多套算法可以在3秒内解析問題,檢索數百萬條資訊并篩選還原成人類所需的“答案”。
現如今,IBM正在利用這些技術賦予行業Watson的能力。在醫療行業,Watson可以幫助醫生精确識别病情,提供精準治療、個性化治療;在金融行業,Watson可以幫助保險公司更好地進行産品定價,成為銀行為使用者提供精準、高水準服務的支撐;在零售行業,Watson可以幫助企業打通全管道平台,實作精準營銷......
如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在會上所說,不管我們恐不恐懼,這個時代已經來臨,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現實。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
與其杞人憂天地恐懼,不如從現在開始“備一手”,想想如何與AI相處,了解它并擅用它。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