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秦帝國》系列劇的熱播,人們對先秦的曆史也比較感興趣,現在聽的最後的一句話就是秦國國君沒有昏君,其實不是他們沒有昏君,而是他們沒有當昏君的資格,秦國的起源是秦非子替周國養馬,被周封為附庸,他們的起點很低,後來秦襄公幫助周平王才被封為諸侯的,雖然他們成了諸侯國,但是一直為那些貴族出身的諸侯國瞧不起。直到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諸侯才開始重視秦國,而秦孝公繼位的時候面對國仇家恨不得不圖強,所謂的國仇,是當時秦國卑躬屈膝将河西之地割讓給魏國,以求和談,家恨就是他的老爹死了,死在少梁之戰的第二年,他爹是秦獻公,在少梁之戰中受傷,第二年死去,他的死也給繼位的秦孝公以極大的震動,不過他爹的命運真的很坎坷,差一點當不上秦國的國君。

秦獻公嬴師隰,也被記為公子連是秦靈公之子。秦靈公十三年,秦靈公去世,按照制度,老爹死了,兒子嬴繼位,但是嬴師隰卻沒有能夠繼承他爹的位置,因為秦靈公的叔父、嬴師隰公子連的叔祖父悼子奪得君位,是為秦簡公。這個?年紀十歲的嬴師隰也是相當的錯名,害怕叔爺要收拾自己,為防不測,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開始長達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為什麼是魏國這很好了解,此時的魏國是戰國第一強國,而秦國則是三流的國家完全奪取秦國早在秦穆公時期占有的河西之地,秦國的困頓低落與魏國的蓬勃發展形成鮮明的對比,極大地刺激在魏國流亡的公子連。想到秦國的衰敗和自己的遭遇他決定一定要有一番作為。
其實這種流亡在外的公子,各國都以禮相待,想當初齊桓公在外一樣,萬一這樣的公子以後成為了國君,也是一個人情不是嗎,嬴師隰等呀等,機會終于來了秦簡公十六年(公元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時年僅兩歲,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秦出子母親任用外戚和宦官,與秦國的公室成員産生沖突,秦國的内政很緊張。秦出子母親為了籠絡人心,賞賜過多,使秦國的國庫空虛,不得不加重稅率以增加國庫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農的強烈不滿。不滿怎麼辦,就是要換個老大,也許這個時候大家記得還有一個公子連也就是嬴師隰還逃亡在魏國。
秦出公元年,魏武侯決定幫助嬴師隰奪取政權,建立一個親魏政府,這是從他家的利益出發的,可是魏武侯派人告訴嬴師隰這件事的時候,按理說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嬴感到高興,但是嬴師隰卻沒有絲毫的感到高興,即使有,也是藏在心裡,他知道魏武侯支援自己歸國的用意,如在魏國的幫助下自己回國繼位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應該考慮到一點,那就是秦和魏是世仇,這魏國幫助自己回國,那國人也不會支援自己的。可如果拒絕魏武侯,自己就成為對魏國沒有價值的人,很可能會是以招來殺身之禍。公子連考慮一番後,對魏武侯的使者說,他非常感謝魏文侯和魏武侯這些年來對他的照顧,自己不願魏武侯再為他而分散力量。公子連打算自己獨自歸國,謝絕魏國的護送。魏武侯見公子連答應歸國,目的已達到,便贈給公子連車馬和大量金銀珠寶,問公子連何時啟程,到時好為他餞行。公子連說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時定向魏武侯辭别。魏武侯雖然不是很高興,但還是禮貌地與公子連道别。此前,公子連也在想利用秦國的内政不穩奪回君位,但他不願意接受魏國的幫助,受魏武侯的擺布。魏武侯的建議讓公子連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絕,反倒迫使他立即開始奪權的準備活動。
公子連讓身邊機智善辯之人進入秦國,聯系與秦出子母親不和的大臣,在民間散布公子連要回國實行新政的消息,用金銀珠寶交接豪傑義士,暗中争取秦軍的将領。秦國人對當年公子連君位遭叔祖秦簡公奪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簡公在位期間,秦國朝政腐敗,國力羸弱,丢掉河西地,秦人對秦簡公都很有怨言。秦簡公之子秦惠公在位期間,秦國沒有什麼作為,隻能自保。秦惠公死後,兩歲的兒子秦出子即位,秦國更是進入到秦出子母親執政的混亂局面。秦人對秦國的這種危險狀況都很擔憂,希望秦國能夠出現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帶領大家走出困境,重制當年秦穆公時的強盛。秦國許多大臣不滿秦出子母親重用本家親屬的做法,願意配合公子連推翻秦出子母親的統治。秦國的自耕農和地主在聽說公子連要回國實行新政後,都盼着公子連的早日歸來。在籌劃一年後,公子連覺得時機成熟,便準備動身。在與魏武侯辭别時,公子連與魏武侯盟誓,公子連感謝三十年來魏國對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公子連成功地奪回君位,秦國保證在魏武侯在世之時不與魏國為敵。這個誓言讓魏武侯很不舒服。
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國庶長改在河西迎立公子連為君,是為秦獻公。秦出子母親得知後,指令軍隊前去消滅秦獻公一夥。這支軍隊的将領早已被秦獻公收買,在路上說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獻公。沿途聞訊而來迎接秦獻公的秦國百姓很多,秦獻公在這些人的簇擁下進入秦國的都城雍城(今陝西省寶雞市),殺死秦出子和他的母親,奪回君位,時隔幾十年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國家,成為新的秦公,,回國繼位後在秦國國内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并且數次發動收複河西失地的戰争。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公元前362年,回國繼位後在秦國國内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并且數次發動收複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失地的戰争。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去世,其子嬴渠梁繼位,是為秦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