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鴉片戰争其實是輸在一條船上,更是輸在3個思維定勢上,告訴孩子

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國小教師的講台上完成的,教育才是一個國家的國運。

——任正非(華為總裁)

大家都知道,鴉片戰争對中國的影響,可以說是中國國運的分水嶺,後來公認的失敗原因:落後就挨打。可是具體落後在哪呢?就很少人能說得出來。有人說敗在船堅炮利,這是當時就總結出來的。可是今天我要說,就敗在那條船上,更是敗在我們自己的思維定勢上。

鴉片戰争其實是輸在一條船上,更是輸在3個思維定勢上,告訴孩子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甚至在幼稚園,疊一隻小紙船,讓船在水上漂,就覺得很開心,看到樹木頭飄在水上,中國的先人,把它做成竹筏,可以在上面打魚生産.

鴉片戰争其實是輸在一條船上,更是輸在3個思維定勢上,告訴孩子

點選添加圖檔描述(最多60個字)

在很久以前就把它做成船,後面有了鄭和下西洋,拓展了中國人的視野,赤壁大戰雄心勃勃的曹操北方軍隊,就是敗于水戰。千百年來中國人用船一直進展緩慢,主要受3個思維定勢。

一、造船用料問題

我們看到比水輕的東西能在水上漂,比如竹竿、木頭、羊皮,可以做成漂浮的工具,從未想過,也沒有人去嘗試,至少從曆史記載中沒有看到,用金屬來制作船。木船雖輕可利載物,可與鐵甲鋼船相比,簡直類似于“雞蛋碰石頭”,根本不利保護自己。

鴉片戰争其實是輸在一條船上,更是輸在3個思維定勢上,告訴孩子

非常中國的冶煉曆史,青銅器最早,往往被用來做成工藝品,例如司母戊大方鼎,用來祭祀,中國的冶鐵技術在漢朝曾到一次頂峰,主要用來制作兵器铠甲,可以說中國使用金屬的曆史非常早,領先于世界,可是把鋼鐵用于造船,則完全是在鴉片戰争被人打醒之後,開始模仿,甲午海戰中用的當時最先進的驅逐艦,則是從歐洲進口而來,可以說在鋼鐵造船,我們是起得早趕了個晚集。

鴉片戰争其實是輸在一條船上,更是輸在3個思維定勢上,告訴孩子

上中學的學生都知道,水的浮力問題,這便是實體學,可以說“浮力學”是對付水的科學問題,是解決船尖炮利的基礎,開闊了人的思維和眼界,在這個原理基礎上一切制船材料皆有可能。

2、動力問題

鴉片戰争其實是輸在一條船上,更是輸在3個思維定勢上,告訴孩子

船造好了,不能停在港口,必須要解決動力問題,在我國文化上最常見的就是船槳和竹竿和帆,還有鄭和下西洋,用腳踩的那種槳,雖然形式比較多,但幾乎沒有離開人力,帆船依靠風向和風力,弊端就更多了。

鴉片戰争其實是輸在一條船上,更是輸在3個思維定勢上,告訴孩子

十七、八世紀歐洲工業革命,蒸汽機的出現,革命性的解決了船的動力問題,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這才有了歐洲的鐵船跑到了大清的家門口。

3、武器問題

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可火藥的發明動機,卻不是現在我們的用途,而是一個道士,在研究長生不老術的時候,偶然的收獲,後來用于煙花,這是我們最常見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用于歡樂時間的慶祝,以示隆重,氣氛熱烈,用于武器,我們要落後的多,甚至由于思維定勢從未去想,或不加重視。

鴉片戰争其實是輸在一條船上,更是輸在3個思維定勢上,告訴孩子

其實土炮在中國出現并不算晚,元朝就有,而現代槍炮技術的發展,實際上是給中國開了一個玩笑,早在康熙到時候,康熙就曾經見到當時先進的步槍,可惜沒有引起重視,反而采取了禁槍的行動,就是這些舉動,讓槍炮與中國造船錯失交臂,直到他的子孫,在1840年遇到了船堅炮利的洋人海軍,受盡屈辱。

鴉片戰争其實是輸在一條船上,更是輸在3個思維定勢上,告訴孩子

距離1840年已經179年了,對于那場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戰争,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當時敗在哪,不能簡單概括抽象的說,落後就要挨打,而是要結合孩子們,結合具體的學科,理論和技術,甚至是思維,然後迎頭趕上,這才尤為重要。

鹿媽寫這些是有感而發,作為家長平時陪伴孩子時注意創新教育,有幾點共勉:

1在學習上要開明,多給啟發,少點标準答案。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小時候天生喜歡探索,多點耐心陪伴,在監護時,多鼓勵孩子,少直接教,多向孩子提問,讓孩子“以教為學”,不僅激發孩子成就感,還能啟發孩子發散思維。

2?生活習慣和态度上要開明。

不要總是擔心孩子的安全,或者為了讓孩子聽話,處處一jin了之,啥也不讓幹,探索需要勇氣,特别是家長,從小給孩子好的習慣,創新的思維,不受局限的思考,沒有先入為主,收獲的可能就是馬斯克這樣的大腦,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高分數。

由于時間關系,行文至此,一場決定國運的戰争可思考的還有很多,影響科學的因素還有其它,從教育的角度,從教育和思維創新的角度就寫這麼多,關于鴉片戰争失敗的原因對教育的啟示,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歡迎說出來,大家分享交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