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萬曆四十年(1612年)吳三桂出生于關外的漢鎮中後所,祖籍江蘇高郵。 出身于遼西将門望族,自幼習武,善于騎射。 吳襄耳聞目睹了明朝在天啟二年(1622年)如何在廣甯之戰中失利,遼東經略熊廷弼如何被傳首九邊,遼東巡撫王化貞如何下獄而死。吳襄奉旨調進北京,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妻。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望族,吳襄成為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祖、吳兩家的聯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勢力更加壯大。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随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他的軍旅生涯。

崇祯二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極親率五、六萬大軍,避開明朝構築的甯錦防線,繞道蒙古直趨北京,史稱“己巳之變”。袁崇煥未全力阻擋皇太極導緻清軍兵臨北京城下,加上之前矯诏擅自殺害毛文龍,在遼東培養自己勢力等因素,崇祯帝将袁崇煥逮捕入獄。祖大壽聞之立刻,攜吳襄與吳三桂父子及一萬五千人勤王明軍從北京撤走。急返甯遠,以圖自保。這一年吳三桂17歲。 崇祯四年(1631年)的大淩河之戰中,團練總兵吳襄率馬步四萬餘往援大淩河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逃脫,被削職。

崇祯五年(1632年)六月,為平息山東登州參将孔有德等兵變,吳襄随副将祖大弼出征山東,最後孔有德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後金,而吳襄恢複了總兵職務。随着吳襄官複原職,吳三桂也在當年任遊擊,時年20歲。 崇祯八年(1635年),吳三桂被擢為前鋒右營參将,時年23歲。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鋒右營副将,相當于副總兵,時年26歲。 崇祯十二年(1639年)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甯兩鎮禦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準許,吳三桂被擢為甯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軍與清軍在杏山(今遼甯錦縣杏山)附近的夾馬山一帶發生了一場遭遇戰。吳三桂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了其高超的戰鬥技能,他拼命沖殺,與清軍血戰,但因清軍勇猛異常,最終以雙方互有傷亡收場。 崇祯十四年(1641年)初,清軍逐漸形成對錦州的包圍之勢。薊遼總督洪承疇與遼東巡撫丘民仰、吳三桂等再三商酌,決定冒險向錦州、松山、杏山三城運米。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壽在盛京收到吳三桂的來信,祖大壽将來信轉交皇太極,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将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将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吳三桂在動搖中,雖然沒有降清,但是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春天,吳三桂奉命入關,馳援京師,抵禦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軍。行軍遲緩,到達時清軍已退,但是崇祯還是很器重他,感謝他來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祯帝在武英殿宴請來勤王的吳三桂等,賜吳三桂尚方寶劍。九月,清軍繞過甯遠,打下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前後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吳三桂的甯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已經失去戰略意義。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 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吳麟征等先後上疏,要求撤甯遠之師以入衛京城。大順軍直指京師,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 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

大順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據傳後來聽說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而作罷。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内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衮。陳圓圓和吳家親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為保全家人性命,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衮求助。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此時,被年初以來的一系列勝利沖昏了頭腦的李自成,對當時軍事對峙的嚴重性是估計不足的。吳三桂得知李自成親自率軍東征的消息後,即派山海關士紳、儒生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高選等六人“輕身绐賊”,迎候李自成大軍于北京之東不遠的三河縣,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時日,等待清軍。在派赴清軍求援的使者攜帶多爾衮的複信傳回山海關後,吳三桂馬上又緻書多爾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行抵關門之時,吳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圖脫逃,才發現吳三桂假投降的真實意圖,但已贻誤了輕兵速進奪取關門的有利時機。而多爾衮卻在接到吳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後,經過一晝夜的強行軍,于二十一日抵達關門十五裡之外。

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衮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 四月二十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于多爾衮,多爾衮将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清軍入關後,攻入北京,多爾衮把年幼的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清軍入關後,由于各種政治勢力的對比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清政府又實行了高官厚祿收買的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也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作為降清的漢族地主階級的代表,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仍有着相當大的距離。首先,吳三桂之乞師擊李,打的是“複君父之仇”的旗号。

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與明朝殘餘勢力保持着一定的聯系。對南京福王政權,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吳三桂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是以,在入關之初,清政府對其外示優

寵,記憶體疑忌,并未授之以事權。除在政治上對其嚴加防範之外,在軍事上,也隻是利用他對李自成起義軍的仇恨,使其率兵擊李。六月,吳三桂師出山東,平定李自成餘部,九月,又從英王阿濟格西征李自成。

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将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對于清政府的這種安排,吳三桂了然于心。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什麼“複君父之仇”,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祯帝為“故主”,反複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

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将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餘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辄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被剿殺殆盡。

順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又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餘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又以平西大将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 攻下雲南後,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順治十八年(1661年),師出緬甸,擒斬桂王。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确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勳。是以,清朝對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國翰死後,讓他獨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也“假以便宜,不複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戶部不得稽遲”。同時,在職務上,也一再升遷。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又以擒斬桂王功,晉爵親王,兼轄貴州。 其子吳應熊也選尚公主,号稱“和碩額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的時候,他與清朝中央政府的沖突卻開始激化起來。在雲貴,他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鎮雲南”的平西王。對于吳三桂的這些想法,清朝洞若觀火。因而在吳三桂殺死永曆帝後,便着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即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将軍印信,接着,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康熙六年(1667年),又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于中央。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幹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饷相報複。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沖突更加尖銳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于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于是力排衆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讨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讨虜”,起兵造反。

由于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為“周王”元年。其将吳應麒陷嶽州,嶽州之戰爆發。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由于兵興三年,吳三桂深感兵力、财力嚴重不足,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将馬寶,并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争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裡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托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沖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六月中旬,張皇後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将胡國柱、夏國相率十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嶽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禦清軍于湖湘門外,清軍幾次渡江,均未成功。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随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托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隻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二十二日,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将領馬寶、胡國柱、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派胡國柱回雲南,迎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胡國柱到達雲南,向留守的郭壯圖傳達衆将的意見,準備護送吳世璠去衡州(今衡陽)繼位。郭壯圖有一女兒嫁給吳世璠,為保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去衡州繼位。九月,吳國貴召集并主持諸将會議,讨論今後的方針大計。”吳國貴雖頗有眼光、有膽有識,但諸将欲保雲南家小财物,此議沒經慎重讨論,便被否決了。十一月,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載經寶慶入貴州,經寶慶入貴州,大将軍馬寶留守衡州(今衡陽)。吳世璠迎至貴陽,并即帝位。

吳三桂堪稱美男子。吳三桂祖籍江蘇高郵,彌漫着水氣的杏花春雨的江南;他本人卻是在風霜凜冽的遼東長大。江南的水氣和塞外的長風同時溶進了他的氣質。他的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白皙的面龐上兩道爽朗的眉毛和一條挺拔的鼻梁十足地挑起了男子漢的英風飒氣。更引人注目的是眉宇間那股端凝沉穩之氣,竟如深潭靜水,滟潋襲人。

古書中是這樣記載的:“三桂巨耳隆準,無須,瞻視顧盼,尊嚴若神。延陵将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鸷多謀,頗以風流自賞。”

年少成名的吳三桂曾在北京短暫逗留。在上流社會的圈子裡,有着傳奇經曆而又風姿俊逸的他幾乎引起了轟動。名公巨卿乃至文人雅士們都以結識他為榮。他兼粗豪與文雅的氣質使名動京師的大詩人吳梅村十分傾倒,為他留下了“白皙通候最少年”一句。

有一年,吳三桂随祖父到蘇州采購綢緞,閑暇時與蘇州好友周仝遊覽太湖。二人正在茶館品茶,忽見隔岸遊艇上有一位妙齡女子翩翩起舞,歌聲優美動聽,吳三桂不覺怦然心動。他問周仝:“這是何方女子,聲色超群,令人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陳圓圓,是蘇州藝美戲班子的當紅歌妓,名震江南。”

吳三桂與周仝分别後,心神不定,腦海裡總浮現陳圓圓的身影。他無心經商,常借故“與同窗好友相會”,實則跟随藝美班觀看演出,以目睹陳圓圓的芳容。陳圓圓每次出場演出,總看見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轉睛地盯着自己,使她六神無主。她偷偷觀看這位青年,儀表堂堂,文質彬彬,從他的衣着打扮看來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後來聽老闆說,這青年姓吳,叫吳三桂,是将門子弟。陳圓圓每次演出,隻要看見吳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陳圓圓缷妝後回家,忽聽背後人叫,回頭看時卻是吳三桂,她喜出望外,于是放慢了腳步。吳三桂緊走幾步,趕上陳圓圓,約她“春來茶館”叙話。二人來到茶館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壺茉莉花茶,邊品茶邊聊天,互訴愛慕之情。二人難分難舍,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吳三桂說:“我一定要把你贖出來,娶你為妻,永不分離。”陳圓圓說:“我出身貧賤,不配當你的妻子,隻要你對我好,能在身邊伺候你我就心滿意足了。”于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終生,隻等吳三桂父親應允,再明媒正娶,接陳圓圓進入吳家大門。

把對一個女人的争奪作為吳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是失之片面的。但是,的确觸發了吳三桂的感情。

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購置美妾已成為一種風氣。陳圓圓既是吳三桂以千金之資所購得,而他本人又是擁兵數萬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這一特殊财産受到侵犯之時,在感情上無論如何是不能與之合作的。是以,否認或是忽視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擄掠這一事件對吳三桂舉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于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決裂使得吳三桂處于腹背受敵的局面。山海關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場惡戰迫在眉睫。山海關之東,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敵強大的清軍。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為圖本身生存之計,吳三桂被迫把目光轉向了雄踞東北的清朝政權。

到底是吳三桂因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自種了更大的悲劇和遺憾,實在一目了然。此前吳三桂多次受清朝勸降卻未同意,而吳三桂因陳圓圓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進關,共殲‘李賊’”。《平西王吳三桂傳》記載吳三桂在清兵統一全國後對當時決策的回憶:“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實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棄李自成的和解而導緻父親和全家被殺,最終一心複仇,終與陳圓圓團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