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趙輝)“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是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師說》中的名句,精辟的概括了老師的職能,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根據曆史研究成果“從西周諸“師”的基本編制、駐紮地域、職事管理系統、土地構成要素及權力來源等方面來看,西周時期的“師”組織,既非“軍事屯田”,也非“近郊國人”組織,而是周王直屬的承擔特定功能的具有軍事組織和一般邑落組織雙重特征的“軍事功能區”“掌管土地農田、種藝、放牧、馬政等各項有關生産方面的事務”(于凱)。
公元前954年的周穆王十三年是華夏文化形成并成熟的前夜,在随後的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中國正式進入有連續記載的信史時代;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也誕生于西周時期和春秋初期,被認為是西周中晚期尹吉甫從民間采集而成。
在公元前954年,西周政權控制地區因受到南淮夷勢力的進犯,周穆王派遣了一支軍事部隊和行政管理人員,進駐西周與南淮夷交界地區的四方湖古城,遏制南淮夷勢力對西周地區的侵犯,并管理四方湖地區當地的農業生産。大批西周政權的軍事人員與行政管理人員長期駐守在四方湖古城地區,他們受到各種賞賜而鑄造了各種青銅器,記錄下了這段曆史。
【錄尊】王令冬戈日:戲淮夷敢伐内國,汝其以成周師氏戍于古師。
【競卣】唯伯犀父以成師即東,命戍南夷。正月既生霸辛醜,在坯。
【臤尊】唯六月,既死霸,丙寅,師雍父戍在古師遇從。
【帆卣】積從師,雍父戍于古師;
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54年】
【雍伯鼎】王令雍伯鄙于古,為宮,雍伯作寶尊彜。
【伯雍父盤】伯雍父自作用器。
【穑卣】穑從師雍父戍在古師。蔑曆,賜貝卅锊。穑拜稽首,對揚師雍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寶尊彜。其子子孫孫,永福。戉。
【笱卣】笱從師雍父戍于古次。蔑曆,賜貝三锊。
【穆卣】穆從師淮父戍于古阜,蔑曆。賜貝卅锊。穆拜稽首,對揚師淮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寶尊彜。其子子孫孫,永福。
青銅銘文中的“古師”“古次”“古阜”正是現今位于淮河流域的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衆多的西周軍事人員與行政管理人員,不僅保障了四方湖古城地區的安全,将四方湖古城地區變成了西周政權的糧食生産基地滿足西周的糧食需要。随着這些人員傳回西周鎬京和成周洛陽,四方湖古城地區的文化與文明,也被陸續帶到西周京都,成為西周文化高速發展的源泉。
四方湖古城是夏朝時期的都城,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周前的二千多年,經過夏朝前期、夏朝時期、殷商時期積累發展的文化發展,達到了高度文明程度,是華夏文明的集中展現。随着大批西周軍事人員與行政管理人員将四方湖古城文明,帶入西周政權,四方湖古城地區的華夏文化與理念,也正式成為中華文化的主體,成為華夏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這樣一批以軍事人員帶回西周政權核心的高度文化與文明,提高了西周王朝的執政理念,提高了西周王公貴族子弟的文化水準,他們的身份也從軍隊軍人身份正式轉變為王公貴族子弟教授文化的教育者,成為一個師者。
這應該就是作為西周軍隊機關的“師”轉變為教書育人的“師者”的曆史原因。這是一段被曆史所淹沒的中國軍事曆史、中國文化曆史、中國文明史。
西周時期的另一重要人物尹吉甫,在周宣王時期也是以一個西周政權的軍事長官與行政管理長官,建立軍功後,被周宣王派駐四方湖古城地區的向國,負責南淮夷地區的稅收與行政管理。兮甲盤銘文記載:“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餘吾),兮甲從王,折首執訊,休亡敃(愍),王賜兮甲馬四匹、軥車,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于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賄)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責(積)、其進人,其賈,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則即刑撲伐,其隹我諸侯、百姓,厥賈,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蠻宄賈,則亦刑。兮伯吉父作盤,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通過周穆王時期的軍事進駐四方湖古城地區,南淮夷地區已經成為西周政權一個穩定的管轄範圍。尹吉甫受命周宣王負責成周四方湖地區的稅賦管理工作,來到了南淮夷地區的管理中心——四方湖古城的向國。“詩皇甫作都于向”(《竹書記年》),更是明确地記載了尹吉甫創作與采集的《詩經》作品都來自于向國地區。是以,《詩經》産生、收集、創作于向國四方湖古城地區,是一個可以經得起曆史研究、文化研究檢驗的學術結論。
西周初期的周公與召公,在帶領西周軍隊東征南淮夷時,曾經在四方湖古城地區的塗山采風作禮樂。采《呂氏春秋》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
綜合以上曆史文獻、青銅器銘文記載,西周時期在早、中、晚期,以軍事目的長期對南淮夷的征讨、駐防、威懾,西周人員的往來促進了四方湖古城地區華夏文化對西周文化的影響與輻射,是西周時期華夏文化形成确立的基礎。西周時期王公貴族與四方湖古城地區的頻繁往來,使得以軍事目的往來的人員成為傳播華夏文化的使者與師者,軍事機關的“師”也多出了一個傳道受業解惑含義“老師”。(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