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與項羽,霸王與帝王的選擇,尊嚴隻在于個人的選擇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正是曆史對項羽最好的注解。當項羽的老對手劉邦在彌留之際,才真正體會到,項羽作為霸王的那份驕傲與尊嚴,才最終明白項羽在烏江岸邊選擇自刎,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自己那份最後的尊嚴。

劉邦與項羽,霸王與帝王的選擇,尊嚴隻在于個人的選擇

楚漢争霸一直以來都是一段極具傳奇色彩的曆史畫卷,時至今日,我們都還能娓娓道來蕭何月夜追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以及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典故。這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曆史傳奇大幕,不禁令人心馳神往。

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項羽與劉邦已經為了天下打了整整四年。

起初戰争優勢在項羽一方,項羽坐擁大半天下和無數精兵猛将,屢屢大破漢軍,但此時項羽的性格缺陷卻開始逐漸被暴露了出來。他剛愎自用,吝惜賞賜的性格,最終導緻楚軍人才大量流失,反成了漢軍的座上賓,如韓信、陳平等人,使戰争的天平漸漸趨向平衡。

劉邦與項羽,霸王與帝王的選擇,尊嚴隻在于個人的選擇

在看到與漢軍的戰争長期沒有結果之後,早已厭倦無休止戰争的項羽不想再繼續這場在他看來毫無意義的戰争了,他隻想帶着鐘愛的虞姬和江東子弟回到家鄉過着清閑舒适的生活,為此他選擇了與劉邦在鴻溝和議,确定了楚漢平分天下的盟約。

然而,當項羽引兵東返的時候,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劉邦會撕毀盟約襲擊楚軍。雖然一開始憑借楚軍的勇猛作戰,一度将背盟違誓的漢軍打得狼狽不堪,但此時英布的突然叛變、韓信率三十萬大軍南下,最終使項羽的十萬人在垓下被漢軍六十萬大軍所圍。

垓下,項羽失去了虞姬,更失去了十萬跟随他南征北戰的楚軍。最終隻率八百騎兵突圍而出,此時的項羽,全然沒了霸王往昔的風采。

劉邦與項羽,霸王與帝王的選擇,尊嚴隻在于個人的選擇

烏江岸邊,當八百騎兵突破漢軍重重堵截,來到岸邊時,最終隻剩二十八騎。仿佛命運給了他最後一次機會,烏江亭長劃着船出現在了項羽的面前,他對項羽說道:“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裡的土地,幾十萬群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隻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

劉邦與項羽,霸王與帝王的選擇,尊嚴隻在于個人的選擇

項羽回首看着與他浴血沖出沙場的二十八騎部下,想到了随他突圍的八百騎兵,想到了被他抛在垓下被圍的十萬楚軍,想到了當年他帶着他們離開江東,讨伐暴秦時的意氣風發,想到了他們的妻兒家小,最終還是無法做到讓自己苟且偷生的決定,婉拒了亭長,将陪伴他多年的愛馬烏骓托付亭長,自刎在烏江岸邊。

項羽是人傑,他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君子守則。他不是劉邦,做不出出爾反爾,背信棄義的狡詐行為。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以他更願意在死後與他生前的戰友、部下同在,而不願自己苟活,這也是他的失敗所在。

劉邦與項羽,霸王與帝王的選擇,尊嚴隻在于個人的選擇

劉邦與項羽顯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他可以為了天下出賣自己的信用,也可以為了天下殺盡随他征戰多年的功臣良将。他的人生意義是為了天下而存在,但臨終時他面對的也隻能是無盡的孤獨以及無數愧對的泉下之人。此刻,他才會真正明白項羽為何會在烏江自刎,為的是自己的尊嚴,也為的是自己能夠堂堂正正地面對所有人!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觀點,可以關注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