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履約,繼續來說說這個計劃的NB之處,看看是否超出各位的腦洞。
當然還是按照先擺事實,再講道理的思路展開。不過客觀來講,雖然思科另辟蹊徑提出了重塑網絡計劃,用“狄仁傑”的腦力給物聯網中的“網”指明了一條“脫胎換骨”之路,但從開創到踐行還是一條未知的漫漫長途,誰是最後赢家還未可知。
按照思科的原話,“基于‘意圖’的網絡(IBNS)能夠幫助IT從枯燥乏味的傳統流程轉變為自動了解使用者‘意圖’,使在數分鐘内管理數百萬裝置變成可能。基于‘意圖’的基礎設施将是下一個重要的增長點,而網絡将成為這一系列全新技術中的重要推動者和加速器。這是企業網絡曆史上最重大的創新,是行業觀念的重大轉變,将改變整個行業的發展軌迹。”
思科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曹圖強也對這一“意圖”網絡進行了解讀,他說:“這是一個能讓你‘心想事成’的新網絡!思科全面智慧的網絡是一套整合了安全力、識别力、學習力的方案。值得你我驚喜的是,它會随着使用者需求演進到以人性方式洞察并自行解決問題。”
空話、大話、廢話聽過也就算了,一起來看看思科做了哪些對未來的預判和紮實鋪墊。
就在Cisco Live 2017舉辦前夕,2017年5月,思科連續進行了3次收購,一次與當下時髦的AI相關,而其中的兩次與SD-WAN(軟體定義廣域網)相關。
缺什麼才需要補什麼,是以先來看看思科急于布局的SD-WAN。
SD-WAN是什麼鬼?為什麼終有一日你會用到它?
一直以來,思科在“自建還是收購”這個問題上,并無二緻,是堅定信奉“買買買”的高手,收購力度相當大,自2015年以來先後并購了接近20家公司。
今年5月,思科在SD-WAN(軟體定義廣域網)動作頻頻,先以6.1億美元的現金收購了基于雲的SD-WAN初創公司Viptela,緊接着3天後又并購了Saggezza的資料分析團隊。
可以說思科對SD-WAN的未來堅定看好,并且是思辨踐行主義者,已經為使用者提供了一些助力降低企業WAN開銷的SD-WAN技術和服務:
1. 思科IWAN為需要進階路由功能和其他進階網絡服務的客戶提供内部部署的SD-WAN解決方案。
2. 思科Meraki為其SD-WAN解決方案中需要最大簡化和統一威脅管理功能的客戶提供基于雲的解決方案。
對Viptela和Saggezza的收購,将進一步擴大思科的SD-WAN産品組合。
Viptela創辦于2012年,專門開發SD-WAN解決方案。思科表示這筆收購讓其擁有了一款比内部提供的解決方案更現代化的選擇,同時又可以幫助思科以最大力度向基于訂閱模式的服務收入轉變。
思科在收購Saggezza時提到:“随着應用程式向雲端遷移,将會有數10億的裝置連接配接到物聯網,我們的使用者需要一種方式來檢視和管理這些日益複雜的絡。”
雖然SD-WAN是新生事物,但甫一問世便得到業界高度認可和采用。據Gartner估計,SD-WAN的市場佔有率目前還不到5%,但預計高達25%的使用者将在兩年内通過軟體管理WAN。Gartner估計,SD-WAN供應商的收入将以每年59%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将達到13億美元。研究機構IHS的預測則更為激進,認為2016年到2020年SD-WAN每年增長率将達90%。
思科自己也發現,SD-WAN流量是整個企業WAN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部分,複合年增長率44%,而傳統網絡的增長隻有5%。SD-WAN的快速成長用資料驗證了網絡虛拟化的趨勢。
雖然SD-WAN的增長速度超快,但是,由于SD-WAN市場在2015年之前小的可憐,是以即使SD-WAN在2021年變成原有的6倍,仍将隻占全部WAN流量的1/4。
看到這裡,估計你會好奇,SD-WAN到底是什麼鬼?别慌,與你同“問”相憐的人很多。思科自己也認為,雖然許多潛在使用者表現出對SD-WAN的極大興趣,但卻因為了解有限,導緻望而止步。教育市場的重任,自古以來都屬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SD-WAN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能夠管理從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協定标記交換)、到寬帶、到LTE等多種類型的網絡連接配接。可以說SD-WAN正在重組企業網絡政策,已初現未來企業網絡的雛形。
SD-WAN的基本原理可以了解為,在一個或多個的不同實體網絡或網絡服務之上建立一張“虛拟網絡”。與傳統的網絡技術不同,SD-WAN的關鍵架構特征就是兩個字“解耦”,讓控制平面脫離網元(即路由器)資料平面。這使得控制平面能夠集中發揮作用,引導資料包穿過許許多多網絡節點,并且通過軟體定義的方式使其更容易适應不斷變化的應用傳遞需求,提高使用者的生産力。
也就是說,控制平面和資料平面不再是“一夫一妻制”的對應關系結合在一起,SD-WAN讓它們彼此獲得了“開放式關系的”解放。
構成SD-WAN的大部分技術并不是新的,而是一種原有技術的組合。不過無論SD-WAN技術是新是舊,因為受到下面3大主要趨勢的影響,很明顯SD-WAN的采用率正在不斷增加,并将在2017年下半年持續快速增長:
移動化:越來越多的移動裝置帶來了大量的資料和視訊
SaaS:雲中托管的SaaS應用程式越來越多
l物聯網:越來越多的IoT裝置生成大量的資訊
此處還得說說SDN與SD-WAN的差別。盡管SDN(軟體定義網絡)和SD-WAN(軟體定義廣域網)初看起來差別不大,但實際上SD-WAN能夠應對更高程度的複雜性。
随着企業的發展,對各類公共基礎設施的依賴性隻會增加,最終形成複雜的混合型網絡,即跨越MPLS鍊路、網際網路、3G/4G無線網和雲服務的一種拓撲結構。不久的将來,利用科技以經濟有效的方式管理這種網絡複雜性的能力,将成為企業的重要差異化因素。
采用傳統的WAN時,這一切都需要配置和部署。而SD-WAN則擁有從硬體抽象出來的WAN路由智能,是以能夠實作新型的靈活性。由此衍生了SD-WAN的5大優勢:
降低成本:以給分支機構提供網絡功能的投資成本為例。如果應用從底層硬體抽象而來,那麼企業就無須采購先進的路由器,一台“白牌機”足矣。
快速配置:SD-WAN的采用能夠提升企業的服務配置速度,根據Gartner的調查報告,SD-WAN的早期采用者将配置時間縮短了50%~80%。
高可靠性:通過指令行配置的硬體裝置本身十分脆弱,很容易導緻網絡故障。SD-WAN通過降低網絡複雜性,減少錯誤的幾率并自動執行多種手動配置任務來提高可靠性。
提升性能:SD-WAN可以讓企業通過簡單、可擴充和高可用性提升雲應用性能。
裝置管理:因為SD-WAN功能可以程式設計,是以網絡管理者還能夠輕松地跟蹤和監控應用流量。
上篇文章中曾經提到,思科更新之後的Jasper Control Center 7.0,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演進,同時支援蜂窩移動網技術和包括NB-IoT和LTE-M在内的多種低功耗廣域網LPWAN技術。
今天我們又講解了“省錢精靈”SD-WAN,思科難道想集齊數WAN,召喚神龍?畢竟有了多個WAN的加持,思科實作基于意圖的網絡(IBNS)之路,自然可以更加遊刃有餘。
識時務者的俊傑很多,看好SD-WAN的不止思科一家,SD-WAN供應商市場逐漸完善,正在形成多個梯隊:
1. 正在推出SD-WAN産品的現有路由和交換廠商,包括思科、HPE、華為和博科等;
2. 擴充其産品支援SD-WAN技術的專業WAN優化廠商,包括Silver Peak、Riverbed、Talari Networks等;
3. 純粹的SD-WAN創業公司,比如VeloCloud、CloudGenix和Cato Networks;
4. 提供受管理的SD-WAN産品的供應商,比如AT&T、CenturyLink、Spring、Comcast Business等。
既然提到了SD-W、SD-N,順便再提一句思科的SD-A。
思科的軟體定義通路(SD-Access)技術,扮演了承載網絡高效管理功能的重任,即通過自動化政策執行與網絡隔離功能,大幅簡化針對使用者、裝置和事物的網絡通路管理工作,并快速實作自動化配置、部署和故障排除等日常任務。
初步分析和測試表明,SD-Access可幫助網絡配置時間縮短67%,問題解決時間縮短80%,安全漏洞影響降低48%,同時營運支出減少61%。
AI與物聯網中的“網”,正在進行“陰”與“陽”的融合
思科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曹圖強認為,思科的“意圖”網絡頗有易經中“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的意味。
“意圖”網絡以學問為根本,深刻了解使用者意圖,針對性地對使用者裝置擴充提出合理性“思考”,使管理幾個裝置到數百萬裝置在分鐘級服務中變為現實,使使用者在複雜的網絡環境中不走彎路,一路暢通;
情境以寬為境界,做到解讀多樣複雜的情境,将自身納入場景化應用中,為企業帶來全新洞察;
直覺中以仁義行事,如同思科獨有的加密流量分析技術,利用思科Talos團隊提供的網絡情報以及機器分析技術,讓“意圖”網絡可在加密流量中發現已知威脅,避免損失。
思科口中的“意圖”與AI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資料顯示,基于大資料應用驅動的AI産業到2025年将達到368億美元。AI人工智能同時也與工業4.0、物聯網等産業并列,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驅動力。巨頭們對AI企業的并購也是不遺餘力,不惜重金。
AI的自我學習、預知判斷相比以往的任何一種科技創新都是更高效、更聰慧的颠覆。思科将AI所蘊含的紅利與釋能充分融入了多種産品與平台。
還是先從并購談起,5月12日,思科宣布完成了對MindMeld的收購,總金額為1.25億美元。MindMeld是一家能夠為任何應用程式,裝置或網站提供智能會話的雲平台公司。企業客戶使用這個平台能夠快速建立智能會話助理,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思科對MindMeld的評價是,MindMeld為語音助手提供了類似人類的準确性,這些在AI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将使思科受益匪淺。MindMeld API(應用程式程式設計接口)目前已被全球超過1200家公司使用。很多MindMeld的客戶也是公司的投資者,比如Google、三星、英特爾、Telefonica、優衣庫和Spotify等,都是其中一員。
同年同月,思科釋出新一系列的智能協作終端産品Spark Room Kit,并将MindMeld嵌入到Spark中。幾乎同時,思科Jasper推出的全新物聯網連接配接管理平台Control Center 7.0也與Spark進行了內建,使用者可使用聯網裝置輕松開展協作,解決傳統問題的時間成倍縮短,成本成倍降低,效益成倍提升。
思科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創新點是加密流量分析,這是在安全領域的一個全新的颠覆性突破。據了解,如今近半數的網絡攻擊隐藏在加密流量中,并且這一比例還在持續增長。通過使用思科Talos團隊提供的網絡情報以及機器學習技術來分析中繼資料流量模式,網絡甚至有如“火眼金睛”般在加密流量中發現已知威脅,并于無聲處截此暗流,而無需解密流量或破壞資料隐私。
除了“人無我有”之外,思科還做到了“人無我精”,目前業内隻有思科能夠實作對加密流量進行準确性高達99%的威脅檢測,同時實作低于0.01%的誤報率。
亂世出英雄。自2017年5月經曆勒索軟體WannaCry的大規模爆發後,思科Talos團隊率先響應,在6月27日發現了最新的勒索軟體變種,暫命名為Nyetya。目前已經在多個國家發現了這個勒索軟體的感染事件,思科Talos團隊正在積極分析并不斷更新最新的防護資訊。
思科将大部分的AI能力內建于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之中,Cisco DNA Center是一個直覺的中央管理儀表闆,為IT團隊提供了基于意圖的方法,涵蓋了設計、部署、政策和合規等方面。憑借對于整個網絡的全面可視性與情境資訊,DNA中心能夠集中管理所有網絡功能。
DNA Center提供的網絡資料平台與保障能力,可以對網絡上傳輸的海量資料進行高效的分類和關聯,并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将其轉變為前瞻性分析、業務情報和可行洞察。
在DNA Center這個平台上,通過大資料分析,網絡可以預測在目前的應用部署情況下,使用者将在哪些地方出現帶寬的問題,哪些地方會出現流量的問題,哪些地方會出現覆寫的問題,網絡還會建議使用者在哪裡部署接入點信号更好。
圍繞DNA Center的短闆,不難預測,思科作為資深買手,一大波猛烈并購可能已在路上。
客戶層面,全球已有75家領先企業群組織正率先試用思科的新一代網絡解決方案,其中包括雅德應用科技大學(Jad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Newcastle醫院、皇家加勒比海郵輪有限公司(Royal Caribbean Cruises Ltd.)、森斯蒂斯(Scentsy)、UZ Leuven和印度威普羅有限公司(Wipro)等。
為什麼說思科率先進入IBNS市場的意義重大?
思科本次提出的基于意圖的網絡系統(IBNS),并不是一項新事物,事實上IBNS背後的理念及設想已經存在了多年,但落實來看,很少有平台可以實作。如今,借助機器學習算法成熟發展的契機,IBNS終于等來了絲絲黎明與希望。
今天的許多網絡都是面向過去的,針對所謂的網際網路時代來運作語音、視訊和資料的。而企業現在需要網絡來面向未來,運作具有高度安全性的移動化、雲服務和IoT應用程式,這就催生了一個新的網絡平台IBNS來管理連接配接到網絡的海量裝置,以應對各種網絡威脅和處理爆炸性的資料。
為了實作IBNS願景,思科宣布了如下新的技術:
DNA Center:一個集中管理平台,管理所有網絡功能。
SD-Access:在單一網絡矩陣上提供了自動化政策執行與網絡隔離功能。
加密流量分析:使用Talos安全智能和機器學習,檢視并分析加密流量。
Catalyst 9000交換機:思科投入巨資重新改寫了整個子產品化作業系統IOS XE,新的平台将網絡交換機變成了一個伺服器,伺服器可以作為虛拟機也可以作為容器,然後将第三方的應用放入平台中。同時思科革新了自研的晶片,滿足物聯網、雲計算的需求,支援智能的網絡。
在思科的相關表述中,使用IBNS,管理者隻需要确定“做什麼”,然後系統會自動給出“怎麼做”。
這句話應該怎麼解讀呢?就拿最近流行的自動駕駛打個比方,一般的私家車車主需要規劃行車路線,到達目的地之後尋找車位,停車入庫。而完美的自動駕駛車輛,車主隻需要告訴它一句“我想回家”,汽車就會自動規劃最優路線,找到絕佳車位并自動完成從啟動到停穩的一切操作。整個體驗完全變化,車主隻需要知道“去哪裡”,而無需關心“怎麼去”。
IBNS也是類似,它允許網絡管理者發出諸如“将所有我的IoT裝置放在單個區域”等指令,随後所有操作由IBNS自帶的“天賦”完成。如果裝置或環境發生變化,IBNS會自動重新配置和适應。
總結一下,思科的IBNS具有3項重要的創新:
第一, 這是一個基于意圖的網絡,能夠幫助IT從枯燥乏味的傳統流程轉變為自動化地了解使用者意圖,使在數分鐘内管理數百萬裝置變成可能。這一重要發展對于企業應對不斷擴充的技術環境有着非凡的意義。
第二, 這是一個全場景平台,基于應用場景解讀資料将使網絡能夠為企業帶來全新洞察。資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同樣重要的還有其所處的情境,包括人物、事件、時間、地點和方式等。IBNS能夠解讀這些資訊,幫助企業擁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個性化的體驗和更快的營運速度。
第三, 直覺預測,新一代網絡大規模應用了機器學習技術。思科正在經由其全球網絡傳輸的海量資料中應用機器學習技術,充分釋放資料的潛能,使其提供切實可行的預測性洞察。
數家初創公司,如Apstra,Veriflow和Forward Networks在各種産品中都有一些早期的IBNS元件。目前在生産部署中的IBNS平台不到15個,但到2020年這個數字可能會增長到超過1000個。
思科與少數創業公司一起制定了建立IBNS平台的産品路線圖,但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一款完整的IBNS産品。IBNS與硬體無關,但是思科等企業,正在制造将IBNS與自身硬體內建的産品,例如全新釋出的思科Catalyst 9000交換産品組合。
最後按照慣例潑盆冷水,鑒于IBNS的“新生兒”特性,至少在2020年之前,可能IBNS都不會成為主流。當然,思科的高調提出和強勢投資,被催熟的IBNS究竟是什麼樣子,也蠻值得期待。
原文出處:物聯網智庫
<a href="http://www.iot101.com/kpwl/2017-07-17/13395.html" target="_blank">原文連結</a>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