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乾隆 陳祖章雕橄榄核舟(整體)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乾隆 陳祖章雕橄榄核舟(背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乾隆 陳祖章雕橄榄核舟(側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陳子雲雕橄榄核松下高士扇墜(正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陳子雲雕橄榄核松下高士扇墜(背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陳子雲雕橄榄核松陰漁樂扇墜(正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陳子雲雕橄榄核松陰漁樂扇墜(背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中期 象牙絲編織花鳥纨扇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雍正十二美人圖》之“桐陰品茶”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陳子雲雕橄榄核花卉扇墜(正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陳子雲雕橄榄核花卉扇墜(背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明代灑金紙竹骨折扇(鄣吳吳麟墓出土)

雕橄榄核松陰漁樂扇墜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十七/十八世紀 陳子雲制

在高僅三公分的橄榄核上,以通景式構圖,浮雕溪岸松陰下,漁船兩艘泊于岸邊,船客與岸上的人正對飲言歡,尺寸雖小,善用高浮雕、镂空等雕刻手法,呈現畫面主題,人物表情生動富動态,松樹船舶等細節處理上卻極為講究,且用斧披皴刻山石肌理,陰刻細線描繪遠山空間,整件核雕備極工巧,在技巧表現上如同竹刻般層次分明,又如山水繪畫般空間感十足,上有刻款“庚辰孟夏望前,陳子雲制”。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陳子雲或為清初蘇州一帶的雕刻家,從同時展出其存世的“松下高士”及“花卉”兩件橄榄核雕中不難發現,他在構圖及雕刻技法上的妥善運用與處理,呈現出如詩畫般的核雕微型空間。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桃核雕花籃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核雕靜聽松風扇墜(整體)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核雕靜聽松風扇墜(正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核雕靜聽松風扇墜(背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我國古代曾盛行一種立體微雕技藝,是在核桃核、桃核、杏核、橄榄核上雕刻人物、動物、船隻、花鳥、山水等形象,作品小巧可人,可随手把玩。果核質地細膩,堅韌,紋理很小,易于奏刀,是制作立體微雕非常理想的材料。是以,果核雕就成了微型立體雕刻的主要表現形式。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清 陳祖章 橄榄核雕小舟 台北故宮博物院

立體微雕的曆史非常悠久,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果核雕技藝受果核本身的局限,隻能以圓雕、浮雕為主,藝人們要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狀、麻紋、質地,因材施藝,精心布局。明代果核雕進入全盛時期,人們稱之為“鬼工技”。當時特别是橄榄核雕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達官貴人視其為寶物,作為佩帶的裝飾品,風行一時。清代,果核雕藝術長盛不衰,名家輩出。康熙年間有蘇州金老(名不詳),嘉定封錫祿;乾隆年間有蘇州的宋起風、沈君玉、如意館中廣東籍名師陳祖章等,都是技藝超群之人。

清代宮廷果核雕的最著名作品之一即為陳祖章的“東坡夜遊赤壁”橄榄核舟,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該微雕高1.6厘米,長3.4厘米,縱1.4厘米,呈稍深的橘紅色。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在這件作品中,陳祖章借鑒前人的經驗,在技藝、内涵上都有所發展。舟上門窗具備,開阖自如,艙篷上雕刻席紋,舟上桅杆直立,旁備繩索與帆,艙内桌案上杯盤狼藉。人物有蘇東坡、客人、客婦、艄公、書童等八人,每人神情各異。艙中憑窗而坐的是蘇東坡,頭裹巾子,寬衣博袖,靜靜地看着窗外,似在品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象,又似在耳聽清風徐來、江流有聲;艄公似不忍橹聲打擾遊客的清興,故意搖慢以便讓客人飽覽水光月色。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此舟雕刻技藝精緻細膩,力求創造出一種詩的意境,舟中人物的衣冠、桌椅等都力求符合宋代的社會生活。人物的神情、動作都能恰當地展現其身份、性情和心境。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舟底刻有蘇東坡《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陳祖章制”款,增加了作品的藝術含量,镌文楷體,俊朗挺秀,細密井然,堪稱鬼斧神工。這件作品也說明,微雕橄榄核舟這一藝術形式在清代已成為宮廷藝術了。

1924年溥儀出宮時,此微雕收貯在養心殿的“紫檀多寶格提梁長方盒”中,或許因為這件多寶格内所收貯的小文物有兩百餘件,民國十四年清室善後委員會的點查小組人員清點時未曾發現這件小核舟,後再度點查時才發現了它。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明 楊基 赤壁夜遊

2015年,辛辛那提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希臘南部發現了一座古墓。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大概位置如上圖所示。

按照《國家地理》的描述:這座古墓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皮洛斯,荷馬曾在史詩《奧德賽》中提到,這裡是涅斯托爾國王的皇宮所在地。

這次考古當時被認為是一次重大發現,墓中出土1400件文物,為青銅時期戰士墳墓,年代可追溯到3500年前。墓中存放着一具儲存完好的戰士骨架,被考古學關注老窯者命名為“獅鹫勇士”。原因是他的陪葬品中有一塊繪有“獅鹫”的飾闆。“獅鹫勇士”的陪葬品中還有很多黃金圖章戒指和一把青銅劍。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墓中出土物數量繁多,包括青銅器、黃金、白銀、瑪瑙、水晶等各種耀人眼目的器物與飾物,是以,最驚人的發現在兩年的清理後才奇迹般來臨。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與這些光彩熠熠的出土物不同,它在出土時被石灰岩和污垢重重覆寫,而長度隻有約3.5厘米,考古人員隻是把它當做了一個普通的飾件——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沒人能夠想到,這件小小的東西将颠覆曆史。

經過近一年的清理,寶石上赫然出現了一幅驚人的藝術作品!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這是3.5厘米中的傑作!

考古人員幾乎驚呆了:“能看到這件寶物真叫人激動萬分,我簡直有些喜極而泣了。”

這塊瑪瑙被研究人員稱為“皮洛斯的争戰瑪瑙”(Pylos Combat Agate)。

畫面關注公衆号古玉蟲描繪了一位勝利的戰士,他剛剛戰勝了第一個對手古玉蟲,又立即舉劍刺入另一個敵人的喉嚨。瑪瑙上清晰地刻着全身的肌肉。

這畫風頗似皮特主演的以《荷馬史詩》為藍本的電影《特洛伊》。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至于瑪瑙雕件的畫面,想要看清雕刻細節,考古人員必須借助顯微照相機鏡頭。一些地方隻有半毫米。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考古人員認為,這樣的作品,在雕刻過程中,放大鏡也必不可少,但迄今為止,考古學家還沒有發現當時的放大工具。

辛辛那提大學教授Jack Davis在新聞釋出會上這樣形容道:“這些細節小得不可思議。”

在一次采訪中,Davis說,老窯在之後的一千年裡都沒有發現過如此精細的文物,“(其他文物)和它相比,就像是米老鼠和米開朗基羅之間的差别。”

這件雕刻作品的精細複雜程度令曆史學家不得不重新審視那個年代的工藝水準。在愛琴文明時期,人們沒有發現同等水準的雕刻品。希臘藝術的曆史恐怕會因為這塊小小的瑪瑙而改寫了。

研究人員表示,獅鹫勇士葬于公元前1450年前後,這一時期,正值古希臘政治動蕩。一般認為,希臘本土的邁錫尼文明戰勝了克裡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而米諾斯藝術又極大地影響了希臘本土,當時很多米諾斯藝術品都是進口的或者被劫掠過來的。“獅鹫勇士”的墳墓反映了當時已有高度文化交流。這位勇士的确切身份現在還不清楚,不過,墓中大量的米諾斯工藝品表明,墓主很有可能是米諾斯文明的一位精英,或是醉心于米諾斯文明的邁錫尼人。

核雕——古代藝術中的 “晶片之争”

“皮洛斯的争戰瑪瑙”所描述的畫面仍是一個謎。

研究人員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将其與公元前700年的《荷馬史詩》聯系起來。不過研究人員相信,它描繪的應該是當時某個著名的傳奇事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