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裡 藏着多少“驚喜”?

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裡 藏着多少“驚喜”?

出土的鎮墓獸 圖由省文物局提供

近日,甘肅省文物局釋出武威地區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其中多項創國内考古“先河”,個别發現填補國内遺憾。

生動揭示吐谷渾民族曆史史實

武威位于甘肅河西走廊東部,自古以來是少數民族活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境内主要的考古學文化有馬家窯、半山、馬廠、西城驿、齊家、沙井等。

太初四年,漢朝初置武威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有前涼、後涼、南涼、北涼,以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自4世紀至10世紀,吐谷渾也曾在這裡有過長時間活動。

近年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國内多家科研機關組建吐谷渾考古項目組,進一步豐富了吐谷渾王族葬群文化内涵,廓清了墓群的基本布局。其墓葬發現及墓志有關記載,對研究吐谷渾史、唐與西部少數民族關系史、唐代軍事建制,特别是安史之亂前後唐蕃戰争、延州閤(he )門府及“安塞軍”的來源等一系列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據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介紹,通過持續的考古工作,現可初步将武威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分為以慕容智墓為代表的“大可汗陵”區、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為代表的“陽晖谷”陵區和以黨氏墓為代表的“白楊山”陵區三大陵區。墓葬均具有唐早中期高等級墓葬的基本特征,以唐代葬制為主,兼有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她說:“該墓群的發現,使我們能夠從文字和實物層面,窺見歸唐吐谷渾人物質生活、思想觀念、文化認同等曆史細節的變遷,生動揭示了吐谷渾民族自歸唐以後近百年間逐漸融入中華文明體系的曆史史實,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填補國内唐代沒有毛筆的遺憾

國内年代最早的白葡萄酒,最早最完整的“胡床”,儲存最完整的成套鐵铠甲武器裝備,唐代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紡織品,填補國内無唐代毛筆實物的遺憾……

近年來,我省對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持續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及文物保護與研究,多項成果創國内考古“先河”。

目前,已出土金銀器、漆木器、革制和絲麻織品等800多件組文物,諸如木質胡床、大型床榻、六曲屏風、列戟屋模型、以鐵甲胄為主的成套武備、筆墨紙硯等文房用品以及類型多樣的絲織品等,皆為國内同時期相關文物首次或罕見發現。出土一方墓志,初步判斷為吐谷渾本民族文字。

自1915年李世民之女弘化公主墓志發現以來,武威南山地區已有多座吐谷渾王族墓葬及墓志被發現。

2019年9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武威市天祝縣及周邊的慕容智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作為目前發現唯一儲存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被國家文物局納入當年“考古中國”項目。

“通過分析研究,銀瓶裡的白葡萄酒是目前國内最早的白葡萄酒。”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陳國科分析,同時還發現文房四寶裡的紙和筆,此前最早發現唐代毛筆的實物儲存在日本,國内基本沒有見到唐代毛筆實物,此次出土兩支毛筆,檢測分析筆管是胡麻竹、筆頭是羊毛,其填補了國内唐代沒有毛筆的遺憾。

來源丨蘭州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