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Robotaxi困局=國小生打工

作者

李思佳

處于初階的Robotaxi,夢想再美好,“想到”做不到。

責編丨查攸吟

編輯丨别緻

上個月底,Robotaxi(自動駕駛計程車)在北京亦莊迎來春天。

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在對外釋出的Robotaxi試行細則中說到:在北京市經開區60平方公裡的範圍内,将允許獲得資質的企業對自動駕駛車輛的營運開始收費。其中,百度Apollo和小馬智行成為首批獲批的兩家企業。

随着商業化營運得到有關部門的審批通過,意味着Robotaxi在政策上得以放寬。

中金公司曾預計,到2030年Robotaxi全球市場空間将超過2萬億美元。麥肯錫研究報告也曾指出,中國将是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到2030年自動駕駛汽車總銷售額将達2300億美元,基于自動駕駛的出行服務訂單金額将達2600億美元。

Robotaxi困局=國小生打工

面對如此大潛力的市場和放寬的政策,誰又不想分一杯羹呢?

目前,國内的百度、小鵬、滴滴、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從傳統車企到科技巨頭,從造車新勢力到出行公司,從初創公司到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企業,相繼看中Robotaxi的未來,頻頻融資圈地,企圖撬動這塊萬億級别的市場。

01

Robotaxi仍是初級階段

12月8日,上海嘉定,享道Robotaxi正式啟動營運。

在首批部署中,這個上汽集團口中的“國内首個車企L4自動駕駛營運平台”有20台營運車輛參與,并計劃上海車隊規模在年内增加至40台,同時在蘇州上線20台營運車輛。

和很多入局者一樣,上汽集團也瞄準了這塊待開發之地,早早的以享道為載體,布局“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旨在落地其Robotaxi市場的勃勃野心。而随着享道Robotaxi啟動營運,意味着這個帶着上汽集團殺入自動駕駛領域使命的企業,正式開啟全新一步。

Robotaxi困局=國小生打工

其實在Robotaxi的市場之上,随着不同類型的企業加入,早已衍生出不同的營運模式。有向車主借用閑置車輛如特斯拉,也有科技企業提供技術,車企提供車輛的合資企業。而和享道類似的,如祺出行、T3出行、曹操出行這些由車企主導推出的出行平台也有很多。

和它們相比,享道Robotaxi的優勢在于,既有上汽集團大體系的背書,又有合作夥伴自動駕駛寡頭Momenta的技術支援。

像享道Robotaxi車輛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就是由上汽人工智能實驗室與Momenta聯合提供;算法上,也是由上汽帆一雲平台以及Momenta Framework工具鍊,打通量産整車與Robotaxi自動駕駛資料傳輸與技術融合,為L4自動駕駛提供海量資料支援。

Robotaxi困局=國小生打工

同時,享道Robotaxi的首批營運車輛采用上汽集團自家的飛凡MARVEL R車型,并由上汽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乘用車技術中心、聯創汽車電子等提供原廠級的自動駕駛軟硬體整合。

……

技術、算法、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這些都是享道利用自身資源在Robotaxi上打的牌,看起來完備整齊,美好無比。但和很多其他Robotaxi的入局者一樣,積極入局押寶未來,按部就班發展當下,若是談及能否成為市場主流,還遠遠沒到那個地步。

因為連這個市場本身都還未成為主流。

衆所周知,我們經常談及的無人駕駛,一般都指雙手離開方向盤的L4和L5級别的完全自動駕駛。而到目前為止,不必說享道、百度Apollo還是小馬智行,甚至連這個行業的長期領跑者谷歌Waymo和通用Cruise,也不敢大面積鋪開雙手完全離開方向盤的出行業務。

Robotaxi困局=國小生打工

畢竟自動駕駛技術的“死指令”在此,相關企業要在公開道路上完成30萬公裡的道路測試和20萬公裡的載人示範應用,同時載客規模達到了3萬人次,才能談下一步。

以道路測試為例,30萬公裡看似輕易能完成,但即便是全球路測資料達到3219萬公裡(截至2021年3月)的Waymo,要說大規模商業化營運都言之尚早。

可見30萬公裡的路測距離隻是一個門檻,如今對于實作L4級自動駕駛需要多少路測裡程業内仍沒有定論。李書福此前甚至提出過10億公裡路試才能證明自動駕駛安全的說法,而全球路測裡程最長的就是Waymo,3219萬公裡的路測也隻完成了“10億公裡”說法的3%。

不僅如此,12月15日晚,Waymo公司營運的一輛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在加州舊金山海特街(Haight Street)撞上了路上的一名行人。盡管Waymo的發言人稱,車輛在整個任務過程中一直處于手動模式,但此事件還是會将Waymo乃至Robotaxi推至風口浪尖。

Robotaxi困局=國小生打工

而且,從政府監管角度來看,企業宣傳管理政策、支付和錢包管理、網絡資料安全、服務監督等方面,都必須滿足合規的要求。就像此次北京出台的政策一樣,相關企業也是需要達到一定條件後,才可以開展收費營運。

這才僅僅是政策法律的規範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硬要求,Robotaxi的局限性就已被放大,如果真的涉及到企業運維和市場成熟度,那麼Robotaxi奇高的市場天花闆和實際商業落地之間的沖突将進一步凸顯。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對碰,讓Robotaxi市場的沖突短期内難以調和。

02

理想對碰現實

資金成本,首當其沖。

百度此前公布過一輛Apollo Moon無人車成本是48萬元,一輛車的改造成本,甚至已經超過了車輛本身的價值。如果不考慮單車成本的降低,要想達到網約車頭部水準,前期投入車輛成本就在千億量級,而這還是未算入前期研發費用的分攤。

這還沒完,我們都知道,Robotaxi的好處之一就是省去司機的成本,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司機占據營運費用中的比例越來越高,這讓Robotaxi相比于傳統網約車有着成本優勢。

Robotaxi困局=國小生打工

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從目前的市場成熟度來講取消安全員太過虛幻。這就包括前幾天享道Robotaxi的體驗上,和其他平台一樣,為了能在特殊和緊急情況接管車輛,目前仍為每輛Robotaxi配備了一名安全員。

配上安全員後,成本更吓人。

單個司機每個月在服務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假定成本為8000元。那麼,無人駕駛車輛做到24小時連軸轉,安全員成本約為傳統出行的2-3倍。

另外,市場教育同樣需要巨量資金。

就像當初的滴滴一樣,前期的巨額優惠模式為它聚攏了使用者。同理,為了吸引消費者嘗試Robotaxi,相關企業也要給出比較高的補貼,才能培養消費者的叫車習慣。有報道顯示,在車内依然有安全員的情況下,蘿蔔快跑每單價格補貼後在1到3元之内。也就是說,這個價格之外的成本,企業需自掏腰包。

Robotaxi困局=國小生打工

這就是為什麼Robotaxi相關企業需要不斷融資。

截至2021年11月,Momenta累計公布融資額已超過12億美元,滴滴自動駕駛完成兩次戰略融資共計6億美元,文遠知行完成B+及C輪融資共計4.2億美元,小馬智行也有數次融資,其中披露融資金額超過11億美元。

當下投入重金的機構們,都在為自己的信仰買單,相關企業憑此造血生存。而沒有造血能力的Robotaxi們,面對燒錢的自動駕駛又能活多久?

“一山放過一山攔”,即便解決了資金問題,還有更龐大的資料陷阱在等着它們。

Robotaxi困局=國小生打工

國内道路狀況錯綜複雜,長尾場景無窮無盡,沒有哪家企業能保證自動駕駛能搞定所有的場景。是以,要想獲得更加好的自動駕駛的效果,就必須擷取更多的實際道路的資料,力求能夠覆寫更多的場景,這樣才能帶來更好更安全的駕乘體驗。

問題在于,如果利用自己的試驗車輛采集資料,成本較高且資料量有限(法律角度);利用出售的車輛采集資料會帶來很多隐私以及國家安全方面的問題;使用Robotaxi這樣的營運車輛來采集資料,則有“邊學車邊開車”的嫌疑,安全問題凸顯。

是以,除了企業自身敢于跳進這個資料陷阱,地方政府也需要對交通相關基礎設施進行更新,力争打造一個更好的V2X的環境。

Robotaxi困局=國小生打工

從資金成本到資料采集,從技術硬要求到市場軟實力,Robotaxi困難重重。這就是為什麼原智能駕駛産品部部長蘇箐也表示,打死都不會做Robotaxi。他甚至預測,“現階段做Robotaxi的企業都得完蛋。”

當然了,蘇的預測或許太過悲觀,但Robotaxi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倒是事實。

即便未來法律完善,技術完備,市場成熟,還會有道德層面的限制。是以,關于大規模商業落地,享道不一定能做到,其他想到的也不一定能做到。

C-DIMENSION

Robotaxi困局=國小生打工

微信号|汽車公社 C次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