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白的七律,為什麼這麼少?他被時代抛棄了嗎?

前言

李白《古風》中寫到: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又說:自從建安來,绮麗不足珍。

似乎李白在批評齊梁以來的詩人,過于講究格律對偶、四聲八病等形式上的追求。然而李白的律詩并不少,五律、七絕有很多名篇傳世。

但是,他的七律為什麼那麼少呢? 清朝人趙翼在《瓯北詩話》中,作了自己的分析。

一、李白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

趙翼在《瓯北詩話》中說:

青蓮集中古詩多,律詩少。五律尚有七十馀首,七律隻十首而已。蓋才氣豪邁, 全以神運,自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與雕繪者争長。《瓯北詩話》

格律對偶,對于今天學詩的人來說最難。其實對于古人來說也不容易。

特别是齊梁以後出現了四聲的差別,對偶要求平仄也相對。謝靈運那種不顧平仄的對偶,轉為必須平仄相對,自然難度就高了。

也正因為難,是以初唐(唐高宗時期)把律詩創作,加入了科舉考試中,成為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

而李白似乎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是以大家往往認為他以古體詩見長。不過實際上,無論是李白,還是和他同舉複古大旗的陳子昂,都有不少五律傳世。而李白的七絕,更是被人與七絕聖手王昌齡相媲美。

可見,李白是很擅長作律詩的。隻是七律少一些而已。

李白的七律,為什麼這麼少?他被時代抛棄了嗎?

二、李白隻有兩首标準七律

李白的十首七律中,實際上,隻有兩首是标準的七律。趙翼也提到了這兩首詩:

惟七律 究未完善。内有《送賀監歸四明》及《題崔明府丹竈》二首,尚整練合格,其他殊不 足觀,且有六句為一首者。《瓯北詩話》

天寶二年,賀知章請求告老還鄉。唐玄宗同意以後,親自作詩《送賀知章歸四明》以彰顯其功勞 。當時為賀知章送行的大臣們有三十七人作詩唱和聖制,是以李白這首詩有應制二字。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

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甯阻洞庭歸。

瑤台含霧星辰滿,仙峤浮空島嶼微。

借問欲栖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

李白另一首七律為《 題雍丘崔明府丹竈》:

美人為政本忘機,服藥求仙事不違。

葉縣已泥丹竈畢,瀛洲當伴赤松歸。

先師有訣神将助,大聖無心火自飛。

九轉但能生羽翼,雙凫忽去定何依。

不過,李白的這兩首七律流傳并不廣。而他流傳最廣的七律《登金陵鳳凰台》卻是一首折腰體(失黏)的七律。

李白為什麼不喜歡作七律呢?

李白的七律,為什麼這麼少?他被時代抛棄了嗎?

三、 時代的棄兒

趙翼的分析是,李白的時代,七言律詩還沒有盛行。而他在長安時期,大家很少作七言律詩。

早期作七言律詩比較多的是沈佺期、宋之問等宮廷詩人。公元700年,武則天率群臣避暑石淙河,曾經搞了一次詩會。這次詩會上, 武則天即席作七律一首《夏日遊石淙》,十幾個臣子以及皇子都是以七律的形式作詩唱和。七言律詩的創作,也是從上而下流傳開來的。

但是,那時的詩人還是以五言律詩居多。

李白在安史之亂發生(755年)十年前,就離開了長安。安史之亂後,長安被收複。有一天,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後,作了一首七律《早朝大明宮》影響極大。當時的參加早朝的大臣們紛紛作詩唱和,其中有三個人的唱和之作流傳了下來。

這就是王維、杜甫、岑參的三首《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

但是這個時候(至德三年,758年) ,李白早已經不在長安。那年他因為參加永王的軍隊,是以獲罪流放夜郎了。

是以,趙翼分析說:

蓋開元、天寶之間,七律尚未盛行,至德以後,賈至等《 早朝大明宮》諸作,互相琢磨,始覺盡善,而青蓮久已出都,故所作不多也。

在長安的詩人們切磋七律時,假如李白還在,他一定會受到影響,也會創作更多的七律傳世。

李白的七律,為什麼這麼少?他被時代抛棄了嗎?

結束語

初唐的七律很少,其實盛唐的七律也不算多。有人統計,初盛唐七律總數也不到四百首,杜甫就有151首。而杜甫151首的七律中,有130首寫于居成都以後。

杜甫(712年 ~770年)去成都是乾元二年(759年),也就是作《 早朝大明宮》詩的第二年。而七律真正開始被詩人所接受,并大量創作,是到了中唐時期(766-835)。李白(701年—762年)那時已經去世了。

李白的七律太少,并非李白“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而是他沒有趕上七律的時代和潮流。

@老街味道

渭城朝雨浥輕塵,蘇轼學王維作《陽關曲》,破解這種詩體4個特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