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01年的一次盜墓活動,讓漢文帝的“霸陵”位置最終得以确定

公元前157年六月,己亥日,一代明君聖主漢文帝劉恒在長安城未央宮中駕崩。

按照相關禮儀規定:七日之後,文帝遺體入葬霸陵,從此安眠于九幽之地。

青史君相信,關于這一段曆史,大部分曆史愛好者都了然于胸;然而,很多人不清楚的是,許久以來,衆多曆史學者們關于以上“史實”記載的争論,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而一切争論的焦點就在于:漢文帝的長眠之地、霸陵的具體位置,到底在何處?

2001年的一次盜墓活動,讓漢文帝的“霸陵”位置最終得以确定

有人肯定要說了:這有什麼可争議的?堂堂一代大漢天子,他的陵墓位置明确記錄于史冊,怎麼還會不知道具體位置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從一段故事說起:

公元前176年的某一天,已經坐上帝位四年之久的漢文帝,帶着自己的一衆心腹文武大臣,來到了長安城外的某座高山上、登高極望。

不過,此時的漢文帝并不是在遊山玩水、欣賞風景,而是在勘定自己的陵寝位置。

經過一番檢視,漢文帝對于有關部門所標明的陵寝位置,非常滿意;他頗為高興地對着左右之人說道:“以北山之石作為棺椁,把苎麻、絲絮充塞在石椁的縫隙中,再用漆粘合起來,這樣的陵墓難道還能打得開嗎?”

漢文帝的意思很明顯:朕的這座陵寝,将來建成之後,必然固若金湯、牢不可破!

誰知,漢文帝的話未落音,站在一旁的中郎将張釋之卻說道:“如果陵墓裡面有别人想要的東西,即使将整座山封锢起來,也還是有縫的;如果陵墓裡面沒有人想要的東西,就算沒有石椁,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刺頭”張釋之的意思也很明顯:自古以來,所有的帝陵都極盡奢華,埋藏無數珍寶;是以,雖然它們看似建得無比堅固,卻擋不住後來人的觊觎之心。

也就是說:想要自己的陵寝長久安然無恙、不受人打攪(盜掘)的辦法隻有一個——一切從簡,盡量不陪葬金玉之物。

2001年的一次盜墓活動,讓漢文帝的“霸陵”位置最終得以确定

從行至霸陵,上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椁,用纻絮昔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左右皆曰:“善!”釋之曰:“使其中有可欲者,雖锢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椁,又何戚焉!”帝稱善。

一向奉行節儉且深知人心的漢文帝略一思索,立馬對張釋之說法大為贊賞。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要問的:這個故事和霸陵的具體位置有什麼關系呢?

别急!且聽青史君慢慢道理:

正是由于張釋之的這一次“犯顔直谏”,是以,漢文帝立馬改變了自古以來的帝陵規制;最終,史書上用了六個字來描述漢文帝的陵寝:因其山,不起墳。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由于漢文帝認同了張釋之的建議,是以,他在給自己修建陵寝時,一改往昔修建帝陵時,開山封土、修建明顯标志的慣例;改為因山而建,不起墳頭(不設封土堆)。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漢文帝的霸陵,在地面上沒有明顯的标志,時過境遷之後,不是當事人,絕對找不到具體位置。

故而,兩千多年來,盡管西漢十一帝中,幾乎所有的帝陵都可以确定位置,甚至是漢文帝的發妻窦漪房的陵寝都已經找到,但是,漢文帝的霸陵到底在哪裡卻一直存有争論。

2001年的一次盜墓活動,讓漢文帝的“霸陵”位置最終得以确定

幾千年來,關于霸陵的唯一線索,隻在元代時期的所編撰的《類編長安志》中,有過一段記載:文帝霸陵在京兆府通化門,東四十裡白鹿原北“鳳凰嘴”下。

“鳳凰嘴”,即現在的西安市灞橋區白鹿原畔的一座山峰,其山勢險峻,遠遠看去猶如一張鳥喙直聳雲霄,故而得名。

由于此地,據漢文帝的發妻,窦漪房的陵墓不遠,再加上史書上言之鑿鑿的記載,是以,曆代以來都以其作為漢文帝的陵寝之所在。

在清代乾隆時期,陝西巡撫畢沅,經過多方考證,也認為漢文帝的霸陵就在鳳凰嘴這座山裡;于是,他篆刻命人“漢文帝霸陵”石碑立于此處。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衆多專家數次考古調查,也得出同樣結論。

然而,當時間進入到本世紀後,随着高科技考古技術的應用,史學界卻對這一“史實”産生了懷疑。

原來,經過國家文物局的多次考古勘測發現:在“鳳凰嘴”山上,根本就沒有任何人工開鑿過的痕迹。

(即便是漢文帝的陵墓是利用了天然洞穴建造,但是陵墓肯定也是要經過修正的,那麼也必然會留下人工開鑿的痕迹。也就是說,漢文帝的霸陵絕對不肯能在“鳳凰嘴”山上。)

2001年的一次盜墓活動,讓漢文帝的“霸陵”位置最終得以确定

那麼,漢文帝的霸陵到底在哪裡呢?

正當衆多考古學者一籌莫展之際,2002年的美國索斯比拍賣行上的6件黑陶俑,給他們送來了線索。

原來,在一年之前(2001年),位于鳳凰嘴附近的白鹿原江村漢代大墓,遭到了盜墓賊張小彥等人的瘋狂盜掘,而這6件流失海外的陶俑正是出土于“江村大墓”。

雖然當時的官方,并不知道此批陶俑的出處,但是,在2017年,随着盜墓賊張小彥等人的落網,江村大墓的秘密終于被考古界知曉。

由于江村大墓已遭到盜掘,本着搶救性發掘的原則,考古學家們對其進行了細緻的勘探。

不探不知道,一探吓一跳!

随着勘探的深入,一座長200多米,墓室是80×80米的“亞”字形大墓呈現在人們眼前。要知道,帶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可是中國古代最進階别的墓葬形制,一般隻有帝王才有資格使用。

2001年的一次盜墓活動,讓漢文帝的“霸陵”位置最終得以确定

而且,由于江村大墓距窦漪房的後陵僅800米左右;在兩座陵墓的外圍,還有着明顯的夯土圍牆痕迹。

也就是說,“江村大墓”和窦漪房的陵寝,屬于典型的異穴合葬!

試問:除了漢文帝,誰還有資格和窦太後合葬呢?

故而,在彼時起,“江村大墓”基本已經可以認定為漢文帝之墓。

最終,通過數年的考古發掘,這個事實得以确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