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晉之好”的破裂和“秦楚結盟”的建立

“秦晉之好”的破裂和“秦楚結盟”的建立

秦穆公扶立晉惠公、晉懷公和晉文公,晉國三代之間皆與秦國聯姻,秦晉之間雖偶有對抗,總體看來還是友好的,曆史上對這段時期也有個說法,即是所謂“秦晉之好”。任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皆因利益而生,随着秦國的東進欲望日趨膨脹,而晉國在東方成為霸主,秦晉之間的關系就發生着微妙的變化。公元前630年,晉國聯合秦國圍攻鄭國,結果秦穆公因利益之故而私自撤軍,“秦晉之好”就産生了巨大的裂縫。晉國國君與朝臣皆對秦國滿懷抵觸之心,晉襄公時代由晉國人主持的崤之戰,成為“秦晉之好”終結的标志,從此而後秦晉之間戰争不斷。

在“秦晉之好”破裂而後,秦國人也從來沒有放棄東進的機會。因為晉國在東方的地位穩固,以秦國的實力要與晉國稱霸,顯然是自不量力,尤其是在崤之戰中,秦國全軍為晉國殲滅,秦穆公對晉國的認識更進一層。其後秦穆公把目光對準西方,更多的則是在經營西方,對于晉國秦穆公則選擇了一種更好的方式來加以防備,那便是聯合楚國。秦晉曾聯軍攻打楚國附庸鄀國,楚國派申公子儀、息公子邊的軍隊駐守鄀國,結果鄀國因懼怕秦晉聯軍,開門投降。《左傳》載:“囚申公子儀、息公子邊以歸”,申公子儀、息公子邊被抓回了秦國,而這兩位公子則成為秦穆公結盟楚國的借口。

“秦晉之好”的破裂和“秦楚結盟”的建立

而這位申公子儀其實在楚國至關重要,其為楚國芈姓公族子弟,是楚國著名的若敖氏後裔。是以當申公子儀被俘虜到秦國時,若敖氏的子弟們多半會想方設法的拯救他,隻是秦楚之間相隔數百裡,中間還有若幹小國,所謂關山重重、千難險阻,楚國人尚且沒有攻破北進的關口,要救出申公子儀何其之難。當秦穆公主動放走申公子儀,至少在楚國朝堂有着話語權的若敖氏子弟們,對結盟秦國是相當上心的。包括申公子儀也願意主動親附秦國,回到楚國而後即大力推動楚晉之間的外交結盟。這位申公子儀在楚國地位依然舉足輕重,回到楚國後成為了太子的老師,這對秦楚之間的關系絕對是利好。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大軍偷襲鄭國的時候,可以通過天子都城洛邑,可見這條道路是暢通的,也是因為在這條道路上有着與秦國尚且友好的晉國軍隊。但秦穆公選擇的時機不對,這個時候正是晉國舉國哀喪之時,秦穆公過分的相信晉國人了,認為晉國人不會與秦國翻臉,秦國不過是侵擾了一個當年晉國就始終在欺負的小國鄭國而已,況且這個鄭國本來就是兩面三刀,從來沒有真正的成為晉國的附庸,秦穆公派遣大軍攻打鄭國,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還是幫助晉國排憂解難。秦穆公的真實意圖,當然不止于此,秦穆公是要徹底打通向東的道路而已。

“秦晉之好”的破裂和“秦楚結盟”的建立

大緻在今天的陝西東部、山西的西南部,還有河南的西北部區域,正是秦國、晉國與周天子的勢力範圍交叉地帶,秦穆公攻打鄭國的意圖很容易為人所看破,尤其是那些長期征戰沙場的将軍,如晉國的先轸,就堅持要對秦國大軍全全殲滅,正是擔心秦國人在這條通道上部署力量,将對晉國的霸業産生巨大沖擊,崤之戰的發生在所難免。而此戰而後,“秦晉之好”破裂,秦晉之間長達十多年的戰争,依然是發生在這些區域之内,可見秦國人的執念如何之深。由于晉文、晉襄而後晉國面臨權臣奪權之事,内政也即影響到了外交和軍事之事,秦國的秦康公繼續發動東進戰争,終于在羁馬之戰中把軍事力量部署到了河南地區,秦國的東方道路終于撕開了一條口子。

秦國在努力,晉國在防禦,楚國又在幹什麼呢?楚國人的西方有巴蜀,向北向東則還有很多周人分封諸侯國,如漢陽諸姬等國。從漢陽諸姬等國向北,正是河南之地。是以當秦國人的軍事力量推進至河南之地,緻力于突進中原的兩大邊陲之國,秦國與楚國的結盟關系則是更為穩固。其後楚國人與秦國多次聯合開展軍事行動,如公元前611年的滅庸之戰,楚莊王後來北進,大軍直抵洛水邊上,就是在這裡楚莊王問鼎中原,楚國人從南陽盆地打進天子王城的道路得以貫通,這條路線之上已是有秦人軍事駐點。正是在此之後,秦國人從關中到洛邑,楚國人從南陽到洛邑,兩國之間在道路上的阻隔難題被打破了,秦楚兩國對晉國的夾擊政策取得了空前成功,楚莊王也自此成為扼制晉國霸業的南方第一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