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晋之好”的破裂和“秦楚结盟”的建立

“秦晋之好”的破裂和“秦楚结盟”的建立

秦穆公扶立晋惠公、晋怀公和晋文公,晋国三代之间皆与秦国联姻,秦晋之间虽偶有对抗,总体看来还是友好的,历史上对这段时期也有个说法,即是所谓“秦晋之好”。任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皆因利益而生,随着秦国的东进欲望日趋膨胀,而晋国在东方成为霸主,秦晋之间的关系就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结果秦穆公因利益之故而私自撤军,“秦晋之好”就产生了巨大的裂缝。晋国国君与朝臣皆对秦国满怀抵触之心,晋襄公时代由晋国人主持的崤之战,成为“秦晋之好”终结的标志,从此而后秦晋之间战争不断。

在“秦晋之好”破裂而后,秦国人也从来没有放弃东进的机会。因为晋国在东方的地位稳固,以秦国的实力要与晋国称霸,显然是自不量力,尤其是在崤之战中,秦国全军为晋国歼灭,秦穆公对晋国的认识更进一层。其后秦穆公把目光对准西方,更多的则是在经营西方,对于晋国秦穆公则选择了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加以防备,那便是联合楚国。秦晋曾联军攻打楚国附庸鄀国,楚国派申公子仪、息公子边的军队驻守鄀国,结果鄀国因惧怕秦晋联军,开门投降。《左传》载:“囚申公子仪、息公子边以归”,申公子仪、息公子边被抓回了秦国,而这两位公子则成为秦穆公结盟楚国的借口。

“秦晋之好”的破裂和“秦楚结盟”的建立

而这位申公子仪其实在楚国至关重要,其为楚国芈姓公族子弟,是楚国著名的若敖氏后裔。因此当申公子仪被俘虏到秦国时,若敖氏的子弟们多半会想方设法的拯救他,只是秦楚之间相隔数百里,中间还有若干小国,所谓关山重重、千难险阻,楚国人尚且没有攻破北进的关口,要救出申公子仪何其之难。当秦穆公主动放走申公子仪,至少在楚国朝堂有着话语权的若敖氏子弟们,对结盟秦国是相当上心的。包括申公子仪也愿意主动亲附秦国,回到楚国而后即大力推动楚晋之间的外交结盟。这位申公子仪在楚国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回到楚国后成为了太子的老师,这对秦楚之间的关系绝对是利好。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大军偷袭郑国的时候,可以通过天子都城洛邑,可见这条道路是畅通的,也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有着与秦国尚且友好的晋国军队。但秦穆公选择的时机不对,这个时候正是晋国举国哀丧之时,秦穆公过分的相信晋国人了,认为晋国人不会与秦国翻脸,秦国不过是侵扰了一个当年晋国就始终在欺负的小国郑国而已,况且这个郑国本来就是两面三刀,从来没有真正的成为晋国的附庸,秦穆公派遣大军攻打郑国,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还是帮助晋国排忧解难。秦穆公的真实意图,当然不止于此,秦穆公是要彻底打通向东的道路而已。

“秦晋之好”的破裂和“秦楚结盟”的建立

大致在今天的陕西东部、山西的西南部,还有河南的西北部区域,正是秦国、晋国与周天子的势力范围交叉地带,秦穆公攻打郑国的意图很容易为人所看破,尤其是那些长期征战沙场的将军,如晋国的先轸,就坚持要对秦国大军全全歼灭,正是担心秦国人在这条通道上部署力量,将对晋国的霸业产生巨大冲击,崤之战的发生在所难免。而此战而后,“秦晋之好”破裂,秦晋之间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依然是发生在这些区域之内,可见秦国人的执念如何之深。由于晋文、晋襄而后晋国面临权臣夺权之事,内政也即影响到了外交和军事之事,秦国的秦康公继续发动东进战争,终于在羁马之战中把军事力量部署到了河南地区,秦国的东方道路终于撕开了一条口子。

秦国在努力,晋国在防御,楚国又在干什么呢?楚国人的西方有巴蜀,向北向东则还有很多周人分封诸侯国,如汉阳诸姬等国。从汉阳诸姬等国向北,正是河南之地。因此当秦国人的军事力量推进至河南之地,致力于突进中原的两大边陲之国,秦国与楚国的结盟关系则是更为稳固。其后楚国人与秦国多次联合开展军事行动,如公元前611年的灭庸之战,楚庄王后来北进,大军直抵洛水边上,就是在这里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国人从南阳盆地打进天子王城的道路得以贯通,这条路线之上已是有秦人军事驻点。正是在此之后,秦国人从关中到洛邑,楚国人从南阳到洛邑,两国之间在道路上的阻隔难题被打破了,秦楚两国对晋国的夹击策略取得了空前成功,楚庄王也自此成为扼制晋国霸业的南方第一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