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于現在多少錢?

古代人們使用的錢,多是金銀、銅錢或者銀票,而近代的民國時期,最出名的就是“大洋”,也就是銀元,而不同時期的銀元,其真正的購買力都是不同的。

除了根據時間不同有所差異,當時的大洋價值,還會根據其具體成色有所不同,因為那時候的大洋可不止一種,很多軍閥都會發行自己的銀元,這要具體區分。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于現在多少錢?

北洋時期,按照當時的記載,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能夠購買至少22公斤的中等大米,如果按照現在的大米價格進行折算,一塊大洋至少就是一百五十元的樣子。

當時一塊大洋的購買力還是非常高的,20年代初北京大學剛入職的教授,每個月吃學校最好的套餐,月花銷也不超過九個大洋,六七個人吃涮羊肉吃到撐,也才一個大洋。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于現在多少錢?

民國時期,一位大學的正教授,每個月的月薪是三百到四百大洋之間,普通教授的月薪則在兩百到三百大洋之間,1918年茅盾第一本暢銷書給他帶來的稿費就有四百塊大洋。

那時候的學者等知識分子,是絕對的高收入群體,相較于他們豐厚的收入,當時的物價實在是低廉得很,是以有文化的人,那時候通常都過得相當不錯。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于現在多少錢?

1918年,如果要在北京的東城區租一套房子,最好地段的整套大戶型的四合院,每個月也隻有二三十塊大洋,當時一個正教授花不到兩年的工資,就能在北京買一套高配四合院。

隻不過民國時期大學老師教授們工資很高的同時,中國小老師的收入普遍都在每個月十多塊大洋的樣子,而其他群體的收入,遠遠不如作為高收入群體的教師群體。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于現在多少錢?

民國時期,一個大洋等于十角,又等于一百分,等于一千厘,而所謂的一文錢就是一個銅闆而已,通常來說,都是一千文錢,兌換一個大洋。

雖說民國的“大師”們、軍閥們,根本看不上一塊大洋,而那時絕大多數的百姓們,一塊大洋是可以救命的錢,上海的黃包車夫一整天的辛苦,往往也就能賺個一角大洋。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于現在多少錢?

綜合考慮這些方面來說,其實并不好說民國時期一個大洋到底相當于如今多少錢,單純用大米之類的物品價格折算,似乎一塊大洋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值錢。

然而,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又相當強,許多貧苦家庭每個月的花銷,也就一兩個大洋上下的水準,這又說明,當時一塊大洋的值錢程度要比我們想象中高得多。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于現在多少錢?

在很多的影視作品裡,民國時期的人們拿到大洋之後都會吹一下,聽聽聲音,而這其實是當時一種鑒别大洋真假與成色的方法,含銀量高的大洋,吹起來才會有聲音。

那時候的大洋分成許多種,早期的銀元是西班牙銀元,清朝時期就有了本土銀元,而民國時期有所謂的“國币”,各路軍閥也紛紛發行了自己地盤之内的銀元。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于現在多少錢?

在民國初期,一個大洋能購買二十多公斤大米或者三十多斤的面粉,可随着時間推移,所有物品價格都在上升,大洋的購買力也不斷在下降。

三十年代時的上海,一塊大洋隻能買到15斤左右的大米,或者四五斤的豬肉,或者六尺長的棉布,這個時期,一塊大洋的價值已經跌落到折合如今三十多塊錢的樣子。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于現在多少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