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很少談及一個話題,那就是“生死”的話題。
在中國人眼中,“生死”就是特别不吉利的事兒。可以不談,就盡量不要談,以免讓内心變得糾結起來。
可是,如果我們總是抱有這種想法,相信我們不會活得潇灑幸福。人,隻有看淡了生死,才能真正接納生死,最後超脫于生死。
古人曾有言:“命中有時窮,何懼生與死?”
人的壽命,本就有窮盡的那一天,為何我們非要如此懼怕生死呢?沒必要懼怕。該來什麼,我們就接受什麼,沒必要太糾結。
就拿家庭中的老年人來說,雖然我們都希望他們可以長命百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可實際上,他們終究有歸去的那一天。
在歸去之前,他們會做什麼呢?會有什麼異常的舉動呢?
其實,老人差不多“離開”之前,會有這4個舉動,兒女們要做好心理準備。
02
老人歸去之前,總能“預感”自己的大限。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他在離世之前,就做了這麼一件事。
曾國藩晚年的時候,腿腳一直不怎麼好,很少去走動,都是在家中靜養。在兒女看來,小病小痛不是問題,父親隻要長命百歲就好。
某一天,曾國藩跟兒子說,自己想到後花園去走一走。聽到父親的話後,兒子立馬扶着父親到了後花園去散步。
一邊散步,曾國藩一邊跟兒子談及後事,這讓兒子特别恐懼,也特别疑惑,為何父親今天要談及後事呢?
過了一會,曾國藩說自己有點累了,想回到書房休息。兒子也就扶着父親回到書房,之後便外出忙自己的事兒去了。
端坐在椅子上的曾國藩閉着眼,慢慢地睡了過去,在睡夢中離開了,也算是得以善終。
可以說,老人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總是能夠“預感”到自己的大限。要知道,壽命還剩多少,外人終究是不知道的,唯有自己能夠感覺到。
03
老人歸去之前,會特别精神爽朗。
一根蠟燭,它在熄滅之前,肯定會突然閃出一道光亮,最後油盡燈枯。一個燈泡,它在鎢絲即将斷裂的時候,肯定會閃出耀眼的光芒,進而熄滅。
同樣的道理,人在即将離去的時候,肯定會激發出人體内最後的能量,讓人體呈現出“精神爽朗”的假象。
為何說這是“假象”呢?因為表面的精神爽朗都不是真實的,而是病入膏肓時人體最後的掙紮罷了。
這種情況,民間稱之為“回光返照”。從醫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人體分泌出大量的腎上腺激素,進而暫時改變了人的精神狀況。隻不過,這種“改變”,并非是長久的。
很多當兒女的都認為,病重的父母突然好了過來,這絕對是上天庇佑,進而出現了奇迹。其實,這并非是奇迹,而是生命最後的光芒。
如果某一天,我們發現卧病在床的老人突然能起床了,或者跟變了個人似的,那我們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了。因為歸去的那一刻,很快會到來。
04
老人歸去之前,總希望回到“故鄉”。
中國人最看重的,便是“家鄉”。自己的故鄉在哪,自己就該回到哪裡。因為根基不能遺忘,哪怕離開故鄉多年,也要在老去的時候回到故鄉。
曾有一個老華僑,他每隔幾年就會回到老家祭祖掃墓,反正特别有故鄉的感情。在他離去前的那段時間,他頻頻來往于鄉下,甚至選擇在鄉下住了下來。
住了三個月之後,這位老人就離開了。兒女們才感慨,原來父親預測到自己大限将至了,是以才選擇回到故鄉,落葉歸根。
不論在什麼時候,故鄉都是“生養”我們的地方,我們絕對不能忘記。
也許,年輕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故鄉”沒意思,進而遠走他鄉,在陌生的城市默默打拼,内心很少想起故鄉。
但是,當我們上了年紀之後,我們就會特别“念舊”。腦海中,内心中,其所思所想的,都是故鄉的過往和記憶。
其實,人越老越想“落葉生根”,這是經曆帶給人的感悟。
05
老人歸去之前,總會夢到以往的親人。
上文提及,人越老,就越是念舊。其實,這種“念舊”,既可以是對于故鄉的念舊,也可以是對于親人故友的懷念。
有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總是夢到“故去”的親人。這說明了什麼呢?要不就是說明大限将至,要不就是說明“觸景生情”。
夢,說簡單也簡單,可說複雜也複雜。簡單在于,你所夢到的,都是你日常所想的。複雜在于,夢的出現,還跟諸多因素有關。
但不管怎麼說,即将離去的老人終究會夢到故去的親人。因為卧病在床的他們會經常想起以往的事兒,那這些故去的親人自然就會出現在夢境當中。
這,看似恐怖,實際上都不過是正常的情況罷了。一切,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