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怎樣避暑。畢竟,夏季的溫度太高了,熱的有點讓人受不了。比如今年夏天,很多國家的最高溫度突破曆史記錄,很多百姓都不敢輕易出門。不過好在現代的避暑方式有很多,比如冰鎮西瓜是很多人的首選,還有很多冰鎮的飲料。除了可以通過吃降溫,還有風扇、空調、遊泳等方式也能降溫。雖然天氣炎熱,但由于現在生活條件的提高,避暑還是不成問題的。不過古人可就沒這麼好的條件避暑了,我們今天看一下古代夏天熱的時候,大家又都是怎麼避暑。光看1743年就行了,因為根據史書記載,那一年非常熱。

1743年,是我國清朝乾隆統治時期,當時是乾隆八年。這一年的夏天,名氣非常大,很多史書上都有過明确記載關于那年夏天的高溫。簡單地說,那年的高溫,連作為皇帝的乾隆都受不了,更不用說普通百姓了。我們看一下當時的天氣有多熱。
《北京市氣象志》根據當年記載的資料推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短短6天,基本上平均氣溫44度。按照現在的高溫預警,連續三天溫度達到40攝氏度以上的,都可以釋出高溫紅色預警了。也就是說,都達到了高溫預警的最進階别了。在7月25當天,北京的平均氣溫竟然達到了44.4度,可以說非常罕見。
在這種天氣下,用酷暑難耐這個成語都已經無法形容了。當然,很多人可能還是不清楚44度是什麼概念。按照正常狀況下,北京最高的氣溫平均下來是38度左右。也就是說那一年最高氣溫比平時高了6度,這對于很多人來說真的是緻命的存在。當時感覺到熱的不僅僅是老百姓,連乾隆皇帝都受不了了。乾隆皇帝當時寫了一首詩“冰盤與雪簟,潋滟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這首詩的大緻意思就是我在宮中,什麼樣的避暑工具都有,條件非常好,就這樣還是覺得熱。不知道普通的百姓過得怎麼樣了。
作為皇帝,乾隆皇帝的避暑方式确實多。比如皇帝居住的房間都是經過特殊設計的,一般都是冬暖夏天的。這樣的話,夏天屋内的溫度是比外面低的多;其次皇宮裡有很多樹木和河水,這些都能起到降溫的作用;除了硬體設施比較好,皇宮裡還有很多冰塊,這樣可以做冰的飲料和零食,也能降溫;第四就是古代也有類似于空調的東西叫冰鑒,裡面放入冰塊,這樣就會有冷空氣吹出,不僅能當冰箱用,還能當空調用;最後就是皇帝可以在屋裡面哪都不用去,運動量少的話就不會覺得太熱。而且皇帝身邊的宮女太監一大堆,有很多人給他扇扇子打下手;當然,要是這些都不行的話,皇帝也可以離開皇宮,去其他地方避暑,比如皇帝建設的避暑山莊,這都是允許的。
總的來說,作為皇帝,即使再熱,皇帝都有解決的辦法。不過這都是皇帝面對高溫時的解決辦法,皇帝是一國之君,擁有至高無上的皇帝,是以想怎麼避暑就怎麼避暑,畢竟條件允許。那麼作為普通百姓,在面對高溫時都是怎樣解決的呢?
普通百姓面對高溫也不是說沒有任何辦法,百姓也有自己的解決辦法。而且古人的解決方式和現在相比真的是環保的多,我們看一下古人到底都是怎麼避暑的。
首先,古人可以去一些相對涼快的地方,這個和皇帝去避暑山莊的差不多。現在人也經常這樣做,天冷的時候可以去三亞,天熱的時候可以去東北、雲南、貴州一些地方。當然,古代交通條件沒現在這麼好,古人不可能跑這麼遠。一般來說,古代有些人去山上的比較多,山上相對來說比較涼快。而且山上都有寺廟、道觀之類的,生活還是比較友善的。即使去遠方,古人也不會去太遠,不僅是條件不允許,而且官府也不允許。是以都是就近去一些親朋好友那。
其次自己對家裡精心改造,使其相對涼快一些,這個使用的比較多。比如在家裡修個水池之類的,水可以起到降溫的作用,這樣也會覺得舒适一點。還有就是一些房間可以經過特殊改造,也能達到降溫的作用。當然,有些人會在家中或者附近的山上挖一些房間出來,夏天的時候家人可以住進去。山洞裡肯定是比外面涼快的。這些古代還是可以做到的,畢竟古代的建築還是比較發達的。
第三就是穿一些透氣性好的衣服。很多人覺得古人穿的都是粗衣麻布,事實上,古代的紡織還是比較發達的。綢緞、麻布、紗之類的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史書記載,唐朝的時候有人穿七八件衣服,别人都能看到肩上的痣,這足以說明當時的衣服還是比較薄的。這種薄的衣服,透氣性非常好,夏天穿起來确實會舒服點。
最後就是使用工具降溫了。在皇帝降溫的方式裡有冰鑒,這種工具很多人家都有。放一些冰塊在裡面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冰鑒的話,有時也可以買一些冷飲,古代也是有冷飲的。宋朝的時候,大街小巷裡經常有賣冰塊的,百姓吃起來還是很友善的;當然,還有一種工具非常常見,就是扇子,這個非常經濟實惠,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使用。
這就是古代百姓的避暑方式,說真的方式确實多。而且和現在相比也環保的多,不過也奢侈的多。無論是去其他地方避暑,還是挖山洞、穿薄的衣服、使用冰鑒,一般家庭都做不到。這些可以說都是古代有錢人的特權。以普通百姓的家庭狀況,使用最多的避暑方式估計就是扇子了。不過,扇子的作用并不是特别大。也正是這樣,古代一旦遇上高溫,對普通百姓來說真的是非常緻命的。1743年的高溫,就是最好的例子。
剛進入1743年農曆六月份的時候,史書上都說“六月丙辰,京城面臨酷暑。”這次酷暑真的不是随便說說這麼簡單。前面也說了,平均氣溫高達44攝氏度。北京經常出現熱死人的狀況,根據統計,北京及附近一共有1.4萬人左右因為極端高溫而去世。這還僅僅是北京地區,其他地區的狀況更是非常慘烈。要知道高溫帶來的不僅僅是熱這麼簡單,一般還會伴随着幹旱。對于以農業為主的社會來說,幹旱是緻命的存在。在四五月份的時候,天津、山東、山西、河北等地都出現了幹旱,很多地方都是顆粒無收。整個華北地區出現了大面積的幹旱,再加上六月份的高溫,無數的百姓在這次自然災害中去世了。
當乾隆發現各地的高溫狀況之後,覺得自己工作沒做好,開始下罪己诏。罪己诏的大緻内容是:“谕、京師自五月杪以來。天氣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歲。明細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憂惕。莫失于懷。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古人講究天人合一,認為自然災害是上天對自己執政出現過錯的懲罰。統治者肯定是做錯事了,是以上天降下懲罰提醒,這樣統治者之後要更加勤政愛民。乾隆雖然下了罪己诏,但高溫災難并沒有因罪己诏而消失。很多受災的百姓仍舊無家可歸。
這就是1743年的高溫狀況。雖然古代的避暑方式有很多,但絕大多數百姓都是用不起的。是以,古代百姓面對高溫,真的是沒什麼好的辦法。現在想想,還是現在舒服。雖然還是會出現高溫天氣,但現在的避暑方式太多了,百姓還都是可以做到很好的防暑。高溫對我們帶來的影響也降到了最低。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