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赢了,為何馬谡置之死地卻輸了?

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不少,其中項羽幾萬人破釜沉舟擊敗秦軍四十萬人的巨鹿之戰,韓信一萬二千人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二十萬的戰役都被封神,他們都掌握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那麼三國蜀漢的馬谡為何在街亭用了同樣的辦法卻失敗了呢?

萌叔今天就來分析三人到底差距在哪,首先,我們來看看西楚霸王項羽的巨鹿之戰,當時是秦國主力部隊圍攻趙國,趙國無奈之下向各國諸侯求援,結果章邯的囚徒軍及王離的長城軍戰鬥力過強,處于誰來誰死的地步,諸侯軍皆不敢動。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赢了,為何馬谡置之死地卻輸了?

此時,楚懷王就以宋義為上将軍,項羽為次将,範增為末将,率領數萬部隊北上援趙,宋義老奸巨猾覺得應該等秦趙兩軍兩敗俱傷之時,再率軍殺入坐收漁翁之利,是以屯兵46天不動,按理說宋義确實自私,但是這個決定也确實符合楚國利益。

然而項羽血氣方剛,豈能容忍宋義這等苟且行為,是以以下犯上斬了宋義,奪取兵權,楚懷王也無奈之下,隻好任命項羽為上将軍統領楚軍。

後面的事大家也都大體知道了,項羽帶兵過河,直接把船都鑿沉了,隻帶了三天的糧食,預示着三天之内結束戰鬥,不勝則亡,所有士兵都明白了,拼下去有可能活着,如果退縮隻有死路一條,是以皆願死戰,最終大破秦軍。戰後,諸侯将領來參見項羽皆跪着參拜,不敢擡頭仰視。

我們再來看看淮陰侯韓信的背水一戰,當時的背景是楚漢之争,劉邦派韓信攻打依附項羽的趙國,但是韓信手裡隻有一萬二千人的雜牌軍,而趙國卻有着二十萬大軍。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赢了,為何馬谡置之死地卻輸了?

這種明顯的差距硬拼起來按理說就是以卵擊石,結果韓信分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大學營附近,另率一萬人背靠河水列陣。正所謂“困獸猶鬥,何況人乎?”,沒有退路的漢軍面對殺來的二十萬趙軍毫無懼色,無不拼死一戰,此時,兩千伏兵直取趙軍老巢,趙軍前後受敵瞬間軍心大亂,最終被韓信所敗。

我們最後再來看看馬谡的街亭之戰,此時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他先詐稱蜀軍将從斜谷道進攻郿縣,并派了趙雲、鄧芝去當疑軍,而自己親率大軍出祁山,吓得魏明帝曹叡是一身冷汗。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赢了,為何馬谡置之死地卻輸了?

但是在重要的用人方面,諸葛亮沒有使用大家極力推薦的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是讓馬良的弟弟馬谡來領軍,派其駐守軍事要地街亭。

這馬谡向來也是熟讀兵法,經常高談闊論,但是在劉備活着的時候就曾看出其是個華而不實的庸才,不過也許是因為他哥馬良的關系,他卻深受諸葛亮賞識,備受照顧。

此次鎮守街亭本來應該是他立功的好機會,但是他卻自以為是,不按軍令當道紮營,而是放棄水源駐紮在山上,想着居高臨下,能一舉擊敗魏軍,然而張郃軍殺到之時,直接切斷蜀軍水源,蜀軍軍心大亂,最終數次突圍都被魏軍擊敗,導緻街亭失守,諸葛亮北伐失敗。

縱觀項羽、韓信,倆人皆洞察了人性,運用将人逼入絕境的方式激發士兵潛能,楚軍明白輸給秦軍必死,漢軍明白輸給趙軍必死,最終都完成以少勝多的壯舉,而馬谡卻沒有運用好這個置之死地的條件,本來蜀軍魏軍實力相當,當街紮營尚可一戰,而蜀軍上山之後被切斷水源,數次突圍失敗直接造成了軍心動搖,況且蜀軍如果選擇投降也非必死,是以逃兵漸多,最終馬谡棄大軍而逃,像馬谡這樣放棄優勢,選擇絕境的做法簡直愚蠢之極,結果隻讓曆史上又多了一個紙上談兵的笑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