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弄染主寨門(央廣網發 鎮甯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央廣網貴州12月22日消息(記者張翼晶 周娴)從貴州省安順市鎮甯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驅車1小時,從平坦大道轉到蜿蜒的山間硬化路,遠遠便能看到青山腳下綠樹掩映的弄染村,這裡曾是轟轟烈烈開展反封建反壓迫的戰鬥之地、也是豪邁接納紅軍的紅色之地。
劉伯承與四川彜族頭人小葉丹在大涼山結盟借路北上的故事,一直是紅軍長征史上的一段佳話,不過,紅軍長征中與少數民族的第一個結盟,卻是在貴州弄染。
1935年4月,在弄染村,布依族首領陸瑞光與紅三軍團上司人彭德懷、楊尚昆、李富春簽訂了“反蔣作戰協定”, 史稱“弄染結盟”,這是紅軍長征中與地方少數民族簽訂的第一個政治盟約, 也是紅軍 “争取少數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重大事件之一。
與紅軍結盟僅600多天後,陸瑞光在貴州貴陽英勇就義,享年36歲,結束了他短暫的戎馬生涯,卻為當地群衆留下了革命的火種。陸瑞光的故事,還得從1901年說起。
子承父志 打響反抗的槍聲
1901年10月,陸瑞光出生于鎮甯自治縣弄染寨,家境殷實。然而,在軍閥混戰、生靈塗炭的動蕩年月,再豐厚的家底也敵不過當局勢如猛虎的苛捐雜稅和官差兵丁的無恥搶奪。
1919年,其父陸品山和大哥陸吉光因參加六馬王碧珍組織的農民武裝暴動而罹難,父親被捕死于獄中,哥哥則被國民黨軍槍殺在格單河邊。這一重大事件是點燃陸瑞光組織武裝,擁兵對抗反動當局的導火繩,時年18歲的陸瑞光接過父兄的重擔,擔當起了守護家族和一方百姓安危的重任。
1921年,天下大旱,物價飛漲,六馬地區的老百姓苦不聊生,但軍閥不顧百姓死活,仍然随意進入六馬強搶豪奪,陸瑞光意識到,一再的忍讓并不能阻擋軍閥官兵繼續魚肉百姓,他再也無法忍受軍閥對六馬百姓的肆意踐踏,終于打響了抗暴的第一槍,将搶奪百姓财物的軍閥兵丁打得落花流水、鼠竄而逃。從此,軍閥再也不敢進入六馬地區欺辱百姓。
陸瑞光紀念館(央廣網發 楊勇傑 攝)
此後,陸瑞光聯合了六馬一帶的48個寨子的寨主結盟,團結起來抗擊軍閥。為了規範武裝隊伍的行為,陸瑞光還訂下“規矩”,不得盜搶往來的商客,不得欺辱平民百姓,在六馬一帶如果發生偷盜、搶劫、殺人等惡性案件,陸瑞光都親自查辦嚴懲,而窮苦百姓,無論是什麼民族,都可以得到盧瑞光的接濟。
陸瑞光的名聲漸漸響徹了六馬地區,不僅赢得了窮苦百姓的擁護,也赢得了其他農民起義隊伍的尊重,紛紛自願加入陸瑞光的隊伍,一起抗擊軍閥。
1922年,陸瑞光聽說紫雲百姓受盡當地軍閥團長的欺壓,苦不堪言,他集結了500人的隊伍攻打紫雲,趕走了軍閥團長。他的一系列抗擊軍閥政府的活動使貴州反動當局陷入不安,陸瑞光已經成為軍閥政府的心頭大患。
1924年,反動當局對陸瑞光一類的農民起義軍實行“改剿為撫”,陸瑞光被委托為保安營營長,陸瑞光認為這是軍閥政府對自己的“妥協”,名義上做了國民黨“營長”的陸瑞光欣然赴任後,卻變成了當局“清剿”地方武裝勢力的卒子,1924年、1928年,陸瑞光先後被派遣到四川酉陽和貴州平壩執行“剿匪”任務,攻打與他同樣出生的農民武裝隊伍,這兩次行動讓陸瑞光元氣大傷、損兵折馬,幾乎命懸一線,每次都要幾經周折後才虎口脫險。
吃盡了軍閥政府“招安”政策的陸瑞光逐漸識破了反動當局為農民起義軍設下的“圈套”,他重拾起義的槍杆,在鎮甯、關嶺、紫雲一帶集結了千人隊伍,繼續劫富濟貧的綠林生涯。
1929年4月,陸瑞光率部夜襲鎮甯城,将富豪隐藏在天主堂内的财物悉數沒收,不僅補給自己的隊伍,還分給縣城貧窮百姓。因其敢闖外國人在中國建的教堂,聲望自此大振,成為當時聞名遠近的農民武裝首領“四大天王” 盧雲奇、曾雲清、王禹先之首。
弄染結盟 簽定反蔣協定
1935年4月,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佯攻貴陽、直插雲南,紅軍主力分兩路西進,進入了安順的少數民族地區,進入六馬一帶的則是由彭德懷任軍團長,楊尚昆任政委的紅一方面軍第三軍團。
紅三軍團若要成功實施轉戰雲南的戰略,必須迅速通過六馬地區,以争取更多的時間尋求戰機,軍團長彭德懷與政委楊尚昆從安順地下黨處獲悉,隻要争取到陸瑞光的支援,不僅能保證紅軍安全通過六馬地區,還能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百姓免受戰亂傷害。
陸瑞光雖然聽說過紅軍,但因長期遭受貴州軍閥的欺壓和愚弄,讓他不敢輕易相信任何人,在彭德懷派出先遣人員聯系他時,他卻躲進了岩洞,幾經周折後,彭德懷和楊尚昆決定親自上山“會一會”這位“天王”。
陸瑞光便喬裝成普通士兵混進了迎接紅軍的隊伍中,以便見機行事,紅軍以嚴明的紀律、和藹的态度和嚴格執行民族政策的言行進一步解除了陸瑞光的疑慮。性格耿直的陸瑞光便按耐不住内心的愧疚,站出來亮明身份,将紅軍迎進了弄染寨。
經過與紅軍首領的促膝長談,盧瑞光認識到,這些年來自己起義的目的和紅軍的革命理想其實是一緻的。雖然陸瑞光謝絕了加入紅軍的好意,但他表示願繼續在當地與國民黨展開鬥争。
陸瑞光與紅軍首長簽訂反蔣協定舊址(央廣網發 楊勇傑 攝)
4月16日晚,彭德懷、楊尚昆以三軍團的名義與陸瑞光簽下了《反對蔣介石、王家烈、猶國才苛捐雜稅的協定》,陸瑞光還收留了12名紅軍傷員療傷,并接受了紅軍贈與的36支步槍和一面紅旗,紅三軍團順利通過六馬地區,向雲南方向疾進。
至今,中央檔案館還儲存有一份彭德懷、楊尚昆與陸瑞光簽訂反蔣作戰協定後,于4月16日給中革軍委發送的電報。電文内容為:“沙子溝百數十裡,有夷(布依族)兵約千,有師團營組織,一首領名陸瑞光,我們已與其訂立作戰協定,反蔣、王、猶國民黨及苛捐雜稅,留有一批傷病員,贈步槍三十六枝,并留一批工作員。”
中央紅軍第三軍團過境沙子溝山槽期間,正是紅軍人數少,補給嚴重不足,傷病員多的困難時候,又處于敵人已形成東、西、北三面包圍的險境将更加艱險甚至前途莫測。
是以,楊尚昆同志在事隔60年後依然不忘陸瑞光,并于90歲高齡為“陸瑞光紀念館”題寫館名,以“弄染結盟名垂青史,反蔣協定功著千秋”一聯頌贊意義非同尋常的弄染結盟和彭、楊、陸定立的“反蔣作戰協定”。
壯烈犧牲 播下革命的火種
1935年初秋,陸瑞光率部往廣西右江投奔紅七軍,因中途受阻退回弄染寨。參加紅軍行動受挫後,陸瑞光派人在安順找到中共地下黨組織。此後,陸、方二人在鎮、關、紫三縣邊區宣傳共産黨的主張,更加堅定地開展反苛捐雜稅,反抓兵派役的武裝鬥争。
陸瑞光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的這些行動,強烈動搖了國民黨當局對鎮、關、紫民族地區的統治。
1936年底,四川軍閥楊森率二十軍入黔,以“迎接紅軍過境和簽訂‘反蔣協定’”的罪名逮捕了陸瑞光,随後誘捕了其餘“四大天王”并血洗弄染,不久押送到貴陽。1937年春,楊森将陸瑞光等“四大天王”殺害于貴陽市八角岩,陸瑞光犧牲時年僅36歲。
陸瑞光雖然犧牲了,但是紅軍在布依族山寨、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播撒的革命火種并未熄滅,不久在中共地方組織的引領下,漸成燎原之勢。
1947年底至1949年,在六馬地區活躍着一支黨上司的少數民族人民武裝——六馬人民反蔣遊擊隊,其中的很多成員都是原陸瑞光武裝力量的骨幹和紅軍過鎮甯時候留下的人員。1949年10月,中共羅盤地委決定,将六馬遊擊隊納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以配合人民解放軍南下解放西南。
據相關資料,這支隊伍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在牽制和打擊敵人、截擊國民黨潰兵、維護社會治安、保護滇黔公路暢通,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圍剿土匪、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等方面立下功勳。
198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追認陸瑞光為革命烈士。2015年,位于鎮甯縣城的陸瑞光紀念館開館,如今,陸瑞光故居、山洞裡的紅軍指揮部、紅軍走過的路線……當年紅軍長征時在弄染播下了革命火種,留下了紅色基因,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貴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