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弄染结盟传佳话 革命薪火代代传

弄染结盟传佳话 革命薪火代代传

弄染主寨门(央广网发 镇宁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央广网贵州12月22日消息(记者张翼晶 周娴)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驱车1小时,从平坦大道转到蜿蜒的山间硬化路,远远便能看到青山脚下绿树掩映的弄染村,这里曾是轰轰烈烈开展反封建反压迫的战斗之地、也是豪迈接纳红军的红色之地。

刘伯承与四川彝族头人小叶丹在大凉山结盟借路北上的故事,一直是红军长征史上的一段佳话,不过,红军长征中与少数民族的第一个结盟,却是在贵州弄染。

1935年4月,在弄染村,布依族首领陆瑞光与红三军团领导人彭德怀、杨尚昆、李富春签订了“反蒋作战协定”, 史称“弄染结盟”,这是红军长征中与地方少数民族签订的第一个政治盟约, 也是红军 “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事件之一。

与红军结盟仅600多天后,陆瑞光在贵州贵阳英勇就义,享年36岁,结束了他短暂的戎马生涯,却为当地群众留下了革命的火种。陆瑞光的故事,还得从1901年说起。

子承父志 打响反抗的枪声

1901年10月,陆瑞光出生于镇宁自治县弄染寨,家境殷实。然而,在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动荡年月,再丰厚的家底也敌不过当局势如猛虎的苛捐杂税和官差兵丁的无耻抢夺。

1919年,其父陆品山和大哥陆吉光因参加六马王碧珍组织的农民武装暴动而罹难,父亲被捕死于狱中,哥哥则被国民党军枪杀在格单河边。这一重大事件是点燃陆瑞光组织武装,拥兵对抗反动当局的导火绳,时年18岁的陆瑞光接过父兄的重担,担当起了守护家族和一方百姓安危的重任。

1921年,天下大旱,物价飞涨,六马地区的老百姓苦不聊生,但军阀不顾百姓死活,仍然随意进入六马强抢豪夺,陆瑞光意识到,一再的忍让并不能阻挡军阀官兵继续鱼肉百姓,他再也无法忍受军阀对六马百姓的肆意践踏,终于打响了抗暴的第一枪,将抢夺百姓财物的军阀兵丁打得落花流水、鼠窜而逃。从此,军阀再也不敢进入六马地区欺辱百姓。

弄染结盟传佳话 革命薪火代代传

陆瑞光纪念馆(央广网发 杨勇杰 摄)

此后,陆瑞光联合了六马一带的48个寨子的寨主结盟,团结起来抗击军阀。为了规范武装队伍的行为,陆瑞光还订下“规矩”,不得盗抢往来的商客,不得欺辱平民百姓,在六马一带如果发生偷盗、抢劫、杀人等恶性案件,陆瑞光都亲自查办严惩,而穷苦百姓,无论是什么民族,都可以得到卢瑞光的接济。

陆瑞光的名声渐渐响彻了六马地区,不仅赢得了穷苦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其他农民起义队伍的尊重,纷纷自愿加入陆瑞光的队伍,一起抗击军阀。

1922年,陆瑞光听说紫云百姓受尽当地军阀团长的欺压,苦不堪言,他集结了500人的队伍攻打紫云,赶走了军阀团长。他的一系列抗击军阀政府的活动使贵州反动当局陷入不安,陆瑞光已经成为军阀政府的心头大患。

1924年,反动当局对陆瑞光一类的农民起义军实行“改剿为抚”,陆瑞光被委托为保安营营长,陆瑞光认为这是军阀政府对自己的“妥协”,名义上做了国民党“营长”的陆瑞光欣然赴任后,却变成了当局“清剿”地方武装势力的卒子,1924年、1928年,陆瑞光先后被派遣到四川酉阳和贵州平坝执行“剿匪”任务,攻打与他同样出生的农民武装队伍,这两次行动让陆瑞光元气大伤、损兵折马,几乎命悬一线,每次都要几经周折后才虎口脱险。

吃尽了军阀政府“招安”政策的陆瑞光逐渐识破了反动当局为农民起义军设下的“圈套”,他重拾起义的枪杆,在镇宁、关岭、紫云一带集结了千人队伍,继续劫富济贫的绿林生涯。

1929年4月,陆瑞光率部夜袭镇宁城,将富豪隐藏在天主堂内的财物悉数没收,不仅补给自己的队伍,还分给县城贫穷百姓。因其敢闯外国人在中国建的教堂,声望自此大振,成为当时闻名远近的农民武装首领“四大天王” 卢云奇、曾云清、王禹先之首。

弄染结盟 签定反蒋协议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直插云南,红军主力分两路西进,进入了安顺的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六马一带的则是由彭德怀任军团长,杨尚昆任政委的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

红三军团若要成功实施转战云南的战略,必须迅速通过六马地区,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寻求战机,军团长彭德怀与政委杨尚昆从安顺地下党处获悉,只要争取到陆瑞光的支持,不仅能保证红军安全通过六马地区,还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免受战乱伤害。

陆瑞光虽然听说过红军,但因长期遭受贵州军阀的欺压和愚弄,让他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在彭德怀派出先遣人员联系他时,他却躲进了岩洞,几经周折后,彭德怀和杨尚昆决定亲自上山“会一会”这位“天王”。

陆瑞光便乔装成普通士兵混进了迎接红军的队伍中,以便见机行事,红军以严明的纪律、和蔼的态度和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的言行进一步解除了陆瑞光的疑虑。性格耿直的陆瑞光便按耐不住内心的愧疚,站出来亮明身份,将红军迎进了弄染寨。

经过与红军首领的促膝长谈,卢瑞光认识到,这些年来自己起义的目的和红军的革命理想其实是一致的。虽然陆瑞光谢绝了加入红军的好意,但他表示愿继续在当地与国民党展开斗争。

弄染结盟传佳话 革命薪火代代传

陆瑞光与红军首长签订反蒋协议旧址(央广网发 杨勇杰 摄)

4月16日晚,彭德怀、杨尚昆以三军团的名义与陆瑞光签下了《反对蒋介石、王家烈、犹国才苛捐杂税的协议》,陆瑞光还收留了12名红军伤员疗伤,并接受了红军赠与的36支步枪和一面红旗,红三军团顺利通过六马地区,向云南方向疾进。

至今,中央档案馆还保存有一份彭德怀、杨尚昆与陆瑞光签订反蒋作战协定后,于4月16日给中革军委发送的电报。电文内容为:“沙子沟百数十里,有夷(布依族)兵约千,有师团营组织,一首领名陆瑞光,我们已与其订立作战协定,反蒋、王、犹国民党及苛捐杂税,留有一批伤病员,赠步枪三十六枝,并留一批工作员。”

中央红军第三军团过境沙子沟山槽期间,正是红军人数少,补给严重不足,伤病员多的困难时候,又处于敌人已形成东、西、北三面包围的险境将更加艰险甚至前途莫测。

因此,杨尚昆同志在事隔60年后依然不忘陆瑞光,并于90岁高龄为“陆瑞光纪念馆”题写馆名,以“弄染结盟名垂青史,反蒋协定功著千秋”一联颂赞意义非同寻常的弄染结盟和彭、杨、陆定立的“反蒋作战协定”。

壮烈牺牲 播下革命的火种

1935年初秋,陆瑞光率部往广西右江投奔红七军,因中途受阻退回弄染寨。参加红军行动受挫后,陆瑞光派人在安顺找到中共地下党组织。此后,陆、方二人在镇、关、紫三县边区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更加坚定地开展反苛捐杂税,反抓兵派役的武装斗争。

陆瑞光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这些行动,强烈动摇了国民党当局对镇、关、紫民族地区的统治。

1936年底,四川军阀杨森率二十军入黔,以“迎接红军过境和签订‘反蒋协定’”的罪名逮捕了陆瑞光,随后诱捕了其余“四大天王”并血洗弄染,不久押送到贵阳。1937年春,杨森将陆瑞光等“四大天王”杀害于贵阳市八角岩,陆瑞光牺牲时年仅36岁。

弄染结盟传佳话 革命薪火代代传

陆瑞光虽然牺牲了,但是红军在布依族山寨、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播撒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不久在中共地方组织的引领下,渐成燎原之势。

1947年底至1949年,在六马地区活跃着一支党领导的少数民族人民武装——六马人民反蒋游击队,其中的很多成员都是原陆瑞光武装力量的骨干和红军过镇宁时候留下的人员。1949年10月,中共罗盘地委决定,将六马游击队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以配合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西南。

据相关资料,这支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牵制和打击敌人、截击国民党溃兵、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滇黔公路畅通,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围剿土匪、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等方面立下功勋。

198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陆瑞光为革命烈士。2015年,位于镇宁县城的陆瑞光纪念馆开馆,如今,陆瑞光故居、山洞里的红军指挥部、红军走过的路线……当年红军长征时在弄染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贵州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