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作者 賴維平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靜靜雩都河,緩緩向西流。

賴福梁踩着剛剛建起的木橋向南岸踱去,十幾天來突擊架橋的辛勞令他精疲力盡,步履有些漂浮,他停住腳步,轉身向來處望去,北岸一切如常,但很少人知道那裡已集結了千軍萬馬,再過幾個小時他們将浩浩蕩蕩地通過木橋和浮橋走向遠方。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江風陣陣,雁叫聲聲,賴福梁心境凄涼。參加紅軍好幾年了,他從未想到過中央紅軍會轉移出中央根據地,失落的心情無以言表。對紅軍的這次戰略轉移自己是“走”是“留”,他心态兩可,開頭他預測是“走”,後來讓他“留”,雖然意外,但也可以接受,服從指令是軍人的天職。眼下他心裡放不下的是大哥賴福柏,隻知道他在紅一軍團,卻不知他是“走”是“留”,賴福梁推測賴福柏的隊伍肯定要“走”,如果“走”,全家是一定要送過河的。可是紅軍今晚就要過橋了,賴福梁還沒有得到大哥部隊的一點點消息,他無法向父母和大嫂交代,愁眉不展,愧疚自責。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自打紅軍來後,賴家人把紅軍當作翻身過好日子的守護神,不加猶豫地将三個男人先後送進紅軍隊伍。老三賴福松剛剛在保衛中央蘇區的廣昌戰役中陣亡,現在老大又要遠離他鄉,賴家彌漫着傷感氣氛,他們急迫地想見到即将遠行的賴福柏。老大媳婦這些天表情呆然,沉默寡語,她整天站在門口,一手扶着門框,一手撫着肚子,兩眼直直看着前方,幻想着她的男人突然出現,對她說,不走了,留下了。臨盆的孩子即将降生,女人需要男人,孩子需要父親,遠征的男人何時才能返故鄉?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男人若遠行,女人納鞋縫手巾,客家人的風俗。布鞋寓意腳踏實地,手巾表達平安無事。老大媳婦通宵達旦地做手工,為自己的男人做了三雙布鞋和三塊手巾。一塊手巾上繡一對童男玉女,她正懷身孕,希望她的男人無論走到哪裡,走得多遠,哪怕是天涯海角,都平安無恙,都不要忘記家裡人在等着他回來。一塊是青藍色布巾中央繡一大朵白色的木梓花,這藍布巾象征藍色的天空,這白色木梓花就是自己,紅軍的女人。一塊是柔白的布巾中央繡一顆紅色的木梓桃,這紅色的木梓桃就是她的男人,當紅軍的男人。藍天下開着白色的木梓花,白色的木梓花結出紅色的木梓桃,這就是大媳婦簡單而無盡的想象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賴福梁把全家人帶到古嶂渡口木橋和浮橋之間的空地上,他們希望在這個渡口遇到賴福柏。雩都河六十裡的地段上八個渡口過紅軍隊伍,福柏的隊伍走古嶂渡口的可能性小之又小,但是除此之外沒有其它辦法,隻得靠碰運氣了。來的路上,父母和大嫂一遍又一遍的問:“二伢子,能見到你大哥嗎?”

賴福梁不想讓家人滅掉心裡那一丁點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回答:“能見到,一定能見到。”

雩都人愛聽唢呐也愛吹唢呐,任何場合少不了唢呐的伴奏,其中“公婆吹”最為昂揚頓挫,入心傳神。賴家老大、老二、老三一起拜唢呐師傅學藝,福柏喜歡上了“公吹”,福松喜歡上了“婆吹”,與他們相比,賴福梁吹唢呐的興趣小一點,但也能跟上他們一塊演奏。唢呐師傅過世前将他的“公”唢呐傳給了福柏,“婆”唢呐傳給了福松,成就了這一對“公婆吹”。福柏的“公吹”高亢明亮,福松的“婆吹”低沉婉約,他們合奏的“公婆吹”給人和鳴吉祥的感覺,深受歡迎,農戶們辦事都請他們去吹奏,蘇維埃舉行慶典活動也邀請他們演奏。後來他們分别帶着“公”唢呐、“婆”唢呐加入紅軍隊伍。眼下紅軍要離開蘇區去遠征,不可以沒有唢呐為之祈福,賴福梁交代四弟福桃送大哥時一定要把三弟福松留下的“婆唢呐”帶上。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空地上的人越聚越多,雖然古嶂渡口周圍村莊有多少人參加了紅軍無人知曉,但是今天紅軍要跨橋渡河,遠走它鄉,卻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家屬們、鄉親們拖家帶口,扶老攜幼湧向橋邊,即使見不到自己的親人,也要親自送送紅軍,祝他們一路打勝仗,喊他們勝利了一定要回來。

羅樂才老人在兒子的攙扶下找到了賴福梁的父親賴崇仕。太平天國時賴崇仕高祖與羅樂才的祖父一同參加過石達開的太平軍,此後兩家久經來往,蘇維埃建立後他們都是群衆中的積極分子。賴崇仕主動向前招呼:“老叔,你怎麼也來了?”

羅樂才激動地喘不過氣來,斷斷續續地說:“我不能不來啊!當年你高祖帶着我爺爺過這條河,跟太平軍走了,不想大渡河一仗,太平軍大敗,你高祖拼死救我爺爺一命,幫他逃回家來,你高祖卻命喪大渡河邊,賴家的恩情羅家永志不忘。如今你家老大過河跟紅軍走,我能不來嗎?”

賴崇仕:“老叔,謝謝你!當兵打仗,離鄉背井,腦袋挂在褲腰帶上,我們一起求求蒼天保佑孩子們。”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太陽落到山頂,河面霞光粼粼。一位紅軍首長率工兵營長和三個号兵走到橋頭,工兵營長豎起一杆大紅旗,大喝一聲:“浮橋合攏!”

三個号兵側轉身,挺胸擡頭,舉起号角,号聲嘹亮,傳過江去。

兩岸排列整齊的木船組合一起向江面劃去,一組靠着一組,有秩序的排列,不一會兒就合攏了,浮橋轉眼架妥了。

紅軍首長擡起手腕看表,下令:“過橋!”

軍号再次響起。渡口周邊的村莊、樹林,山坡走出一支支紅軍隊伍,他們打着軍旗,精神抖擻,步伐不亂,開始過河,隊伍走浮橋,辎重過木橋,有條不紊,秩序井然。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群衆圍到橋頭,尋找辨認自己的親人。賴家三個男人擠到前排,睜大眼睛,生怕漏過賴福柏,兩個女人守着小弟福桃挑來兩籮筐東西在外圍望着,等着。天色漸漸暗下,篝火和火把點燃,而僅有的亮光無法把每個人的臉照明,隊伍不停的行進,賴福柏即使從他家人面前通過也難以被辨認出來。賴福梁心想這樣下去事與願違,得有别的辦法,他退出了人群。

賴福梁退出,讓兩個女人頓覺無望,老大媳婦急得陣陣哭泣,母親邱玉娥埋怨賴福梁沒有把事情辦好。賴福梁一邊耐心勸說:“莫急,莫急。”一邊從籮筐裡拿出福松留下的那把“婆吹”唢呐,端在胸前,自言自語:“三弟,借用你的唢呐,二哥學藝不精吹得不好,見笑了。”說罷,他吸足一口氣,銜住哨片,吹出一曲《送郎調》,曲調聲霎間萦繞渡口四周,沁入軍民肺腑。

《送郎調》,客家離人和思婦的鄉愁,雩都人耳熟能詳。賴福梁的“婆吹”雖不及三弟福松來得清麗優美,但也吹得平穩細膩,蘊藉委婉,纏綿傷感,宛如妻子送郎出遠門,依依不舍,邊送邊唱,一唱三歎,如泣如訴,情深意長。

老大媳婦明白過來,福梁吹《送郎調》不僅僅是送紅軍,還是為她向福柏呼喚,我們來送你了,如果從這裡過,快來相會。

賴福梁專注地吹奏,他相信大哥辨得出他的吹法,他們曾出自一個師傅,演過“公”“婆”對吹,彼此默契。“婆吹”的低沉婉約平複了賴福梁先前焦急的心緒,他平靜地吹着,耐心的等着,等着一家人期盼的來臨。

可是,賴福梁等到的是第二把唢呐響起,第三把唢呐響起......無數把唢呐響起,全都用的是通常的“平吹”,頓時,《送郎調》響徹夜空。

在強勢的“平吹”下,“婆吹”顯得有些孤獨失意,但賴福梁不為所動,保持着“婆吹”的韻律,似河水流淌,微風拂過,娓娓動聽。

突然,空中傳來一支高亢的唢呐聲,明亮豪放中透着樸實和潇灑,一腔大男人的熱血。

福柏媳婦猛地站起身來,右手向前一指,大叫:“‘公吹’!福柏吹的,福柏吹的!福柏在那邊,福柏在那邊!”

賴家所有人都能聽辨出福柏吹奏的唢呐,他們一起向“公吹”方向找去。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賴福柏的“廣昌”部隊在離古嶂渡口不遠的小樹林裡集結待命已有一天一夜了,這裡到賴福柏的家也隻有兩裡地的路程,賴福柏真想回家看看,看看懷孕即将足月的妻子,看看辛苦操勞的父母大人,給福松弟弟墳上添把土,但部隊随時可能開拔,他不敢也不能向連隊請假,紅軍紀律嚴明,過家門而不入。這些天他食無味,睡不眠,滿腦子都是老婆和未出生的孩子,他笃定是他夢寐以求的兒子。有母親在,孩子的出生不成問題,賴福柏完全放心,他隻想親自為“兒子”起個正名,農民的根植在土地上,就叫“厚土”吧。三弟的犧牲對他沖擊很大,現在他就要離開故土,路途遙遙,生死難蔔,最大的慰藉就是見到自己的親人。當二弟的“婆吹”傳來,賴福柏一掃惆怅,從背包上抽出“公吹”唢呐,站穩腳跟,氣運丹田,一個仰頭把“公吹”《送郎調》送上了布滿星辰的天空。

賴福柏一家人在小樹林裡相見了,許多戰士圍了過來,羨慕地看着他們,賴崇仕和福梁福桃把筐子裡的雞蛋、油果子拿出來分給大家。邱玉娥把福柏、福柏媳婦拉到一邊說話。

男人望着女人,女人望着男人,一大堆想說的話一句也說不出來。賴福柏伸手摸了摸媳婦隆起的肚子說:“兒子還好嗎?”

老二媳婦感受到愛撫的溫暖:“誰說是兒子?”

“我說是兒子,一定是兒子!”

“媽也說是兒子。”

“快了吧?還有幾天?”

“媽說還有十來天。”

“我給孩子起了名字,你記住了,叫 “厚土”,賴厚土。”

“厚土,記住了。”

“孩子生下後,媽會照顧你,她生了 六個孩子。要多吃東西,讓媽給你做。你和孩子好好的,我就放心了。”

“你好我才放心,你一定要回來,我和孩子等着你。”老大媳婦把三塊手巾放進福柏的口袋。

賴福柏雙手托住媳婦的臉,拇指拭去她臉上的淚痕:“你不用擔心,說不定我出去轉一圈就回來了,紅軍都這樣打仗的。”

父母親走過來,邱玉娥把幾雙布鞋塞進了福柏的背包,賴崇仕将一塊牌牌挂在了福柏的脖子上悄悄說:“我讓山裡的‘木客’用紅豆杉樹心做的,帶着它護身。”

賴福柏拿起木牌看了看,一面刻着一顆五角星,一面畫着賴氏圖騰。他把木牌放進内裡說:“爸媽放心,紅軍不是太平軍,紅軍一定要回來的,你們的兒子也能夠回來的。”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公婆吹”成全了賴福柏家的團聚,也引來了紅軍的首長,賴福梁認出就是架橋鋪橋時來視察過的長胡子首長。首長問過情況對随行人員說:“我到歐洲勤工儉學,那裡的人喜歡鋼琴,我看雩都人擁有唢呐就像歐洲人擁有鋼琴。好動聽的‘送郎調’,扣人心弦,催人情懷。革命自有生死離别,我們不要忌諱,要讓它激勵我們去奪取勝利。今天雩都人民用‘送郎調’送别紅軍,待革命勝利的那一天,雩都人民會用‘得勝令’迎接我們回來。”

長胡子首長與賴福柏夫妻握手說:“祝賀你們,新的生命即将誕生,我們革命不就是為了他們嗎?!”

面對人民群衆依依惜别紅軍的場面,首長不禁哽咽,舉手高聲喊道:“雩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

過橋指令下達,部隊整裝出發,賴福柏家人緊緊跟着隊伍,老大媳婦死死抓住男人的手不放直到橋頭,賴福柏向大家揮揮手,踏上浮橋,消逝在淡弱的火光中。

賴福梁、賴福桃舉手高叫:“大哥!一定要回來!”

也許這些天來的精神震蕩,也許剛才緊跟丈夫走急了,老大媳婦腹痛如絞,坐到地上,縮成一團,嘴裡發出陣陣叫喊,衆人驚慌失措,唯獨邱玉娥不慌不亂,嚷道:“要生孩子了,男人走開,女人過來,把火把拿過來。”

女人們舉着火把把産婦團團圍住。

不一會兒,哇!哇......的啼哭聲劃破夜空,邱玉娥跪在地上,雙手将嬰兒從火光中間高高托起,嘶聲大喊:“俫子!”

老大媳婦把手指向對岸,弱弱地說:“快,告訴他,俫子。”

賴崇仕跑到橋頭向對岸喊去:“福柏!你有兒子了!聽到了嗎?你有兒子了!”

深情的唢呐聲在雩都河上空回旋。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作者自述: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由集結地江西雩都(今于都)渡過貢水(雩都河),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中央紅軍86000人,其中雩都子弟17000人參加了長征。我父親三兄弟參加了紅軍隊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戰略轉移開始,父親被留下堅持遊擊戰争,他的哥哥和弟弟跟随紅軍踏上長征路。父親是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解放戰争的幸存者,而他的兩個兄弟卻犧牲在了長征路上。在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做此美篇,紀念不朽的長征,緬懷我的伯伯和叔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于都河畔鎖呐聲聲,中央紅軍告别蘇區,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程

作品原名《唢呐聲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