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時文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親曆硝煙彌漫的戰場,穿過槍林彈雨,記得在北韓戰場上的每一個日夜,每件事的點點滴滴,無論走過多長時光,都在他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曆久彌新。
曾經的戰友永遠地留在了北韓那片異鄉的土地上,鄭時文時時想念着他的戰友,每到夜深人靜,不覺就是淚流滿面。鄭時文通過回憶将他們的事迹一一地記錄了下來。

戰争無情,人卻有義。鄭時文對志願軍86團裡的一個班長,記憶很深刻。那時候他跟着這支志願軍部隊在大青山,大青山荒涼貧瘠,水資源十分有限,環境異常艱苦,每天還要和美軍戰鬥,戰士們的身心都疲勞不堪,軍隊裡有幹糧,在北韓天寒地凍的氣候條件下,幹糧堅硬如石頭,有好幾次,戰友在吃幹糧時,就刮傷了舌頭,磕了牙齒。然而最讓人無可奈何的是大青山一帶缺乏水源,一般就隻能飲用天然的雨水,下雨了就能解渴,也能儲存些雨水,可如果好幾天都不下雨,戰士們可就苦了。
不久,有人發現在這大青山的附近有一個水潭,水清亮亮的,這可像發現了寶藏一樣,大家都興奮不已,可是,這個水潭的位置暴露無遮擋,又剛好就在美軍的眼皮子底下,如果冒然去取水,這不是就成了案闆上的魚肉,任人擺布了嗎?一天,鄭時文見戰友饑渴難耐,心疼得不得了,于是決定去冒一次險,帶上了水壺容器和油桶去小潭裡取水。和他一起的還有軍中的一位班長,兩人到了水潭附近,不敢輕舉妄動,就在隐蔽處視察情況,就在這時,剛好看見美軍三五個人也帶足了家夥什,正在潭裡取水。
鄭時文見了,這可是送上門來的敵軍,他當即舉起槍瞄準那幾個美軍的腦袋,有意将他們幹掉。見狀,班長連忙撲過來,制止了他的行為,并微怒道:"不可開槍,人要講信用!"
原來,美軍也很缺水,也需要在這個水潭中取水,就這事雙方早已經約定好,在規定的時間内取水,雙方都不向彼此開火。就這樣,在班長的勸阻下,鄭時文就眼看着那幾個美國軍人帶着滿裝的水桶離開了。
其實水潭取水之約是志願軍提出來的,早在康熙年間,就有六尺巷的禮讓之風,這種以禮相待、尋求雙方和諧的精神是流淌在中華子孫的血液裡的。是以志願軍就在水潭石頭上放了木牌子,向美軍用畫表述了自己的提議,美軍見了後以"GOOD"的牌子回應,欣然接受。此後雙方也做到了在對方取水的時候不會襲擊和幹擾,有時候還會互相微笑示意,美軍甚至會在水潭洗澡放松一下。這就是打仗歸打仗,取水歸取水,一碼歸一碼的事,雖然在戰場是敵人,兵刃相見,但是大家都需要水資源的時候都能做到以禮相約,這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顯得彌足珍貴。
鄭時文是四川人,入朝作戰的時候還剛18歲,家中的兩位兄長都報效祖國,犧牲在北韓的戰場上,是以當鄭時文入朝作戰的時候,部隊的首長便對他愛護有加,也因為家中父母不舍和交代,給他們老鄭家得留一個根啊!是以便安排的鄭時文在部隊裡做戰勤的工作。
戰勤工作也不輕松,一樣需要上戰場,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同樣面臨着缺水的困境,戰士們個個口幹舌燥,以至于食物都吞不下去,隻能含在口裡,即便這樣,還要面臨美軍的狂轟濫炸,瘋狂攻擊。在這樣的情況下,鄭時文寫出了一個關于蘋果的故事。因為一個戰士偶然得到了一個蘋果,手捧着水嫩嫩的蘋果,舔着幹裂的嘴唇,卻是舍不得自己吃,就微微咬了一小口,然後遞給下一個人,大家都很有默契般的,誰都隻吃一小口,這一個小小的蘋果竟然在隊裡轉了兩回。鄭時文蘋果的故事,每每讀之都叫人潸然淚下。
鄭時文親身經曆這場戰役,如今年邁的他回想當時志願軍境況,他含淚感歎:現在的一瓶礦泉水,能救當時一個連的生命啊!
是的,現在我們不缺水,不缺糧食,也沒有戰亂紛擾,我們要做的是飲水當思挖井人。現在的太平盛世,是無數的前驅烈士用鮮血、用生命換來的,因為有他們負重前行,才得以讓我們過上祥和的幸福生活,我們也應當珍惜現在,牢記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