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河北保定涞源縣走馬驿鎮,一下變得熱鬧起來。
剛剛打完阜平保衛戰的晉察冀一分區1團、3團,奉命趕到了地處山區的走馬驿整訓。一起參加整訓的,還有留在這裡的一分區2團2營,2團已經被聶榮臻司令員調給了三分區,1營和3營已經調走,但2營被一分區司令員楊成武臨時安排留了下來。
在走馬驿一起參加整訓的,還有靈壽縣四分區的5團,因為分區司令員周建屏一直在養病,政委熊伯濤讓5團跟着一分區幾個團一起整訓。但是,團長政委卻發現一分區司令員楊成武不在場。
整訓部隊都已到位,主持整訓的楊成武卻遲遲沒露面,這是唱的哪一出?

楊成武
此次走馬驿整訓,不過是楊成武放出來的一個“煙幕彈”,目的就是迷惑擁7000之衆的孟閣臣,而一分區2團2營也是為配合這次行動而留下的。孟閣臣是誰,楊成武又為什麼要除之而後快呢?
就在“外來戶”孟閣臣呼嘯山林時,有一個“坐地戶”也異軍突起。這個人就是趙玉昆,曾經為了填飽肚皮跑到東北軍當了兵。由于不堪忍受連年的軍閥混戰,趙玉昆離開軍隊跑回老家,當了一個“屠夫”,卻又因為一次紛争打傷人攤上官司,被關了好幾年。
宋學飛
從監獄裡出來不久,又趕上“七七事變”,日軍燒殺劫掠到處禍害百姓,易縣也未能幸免。趙玉昆好像記起了評書裡“亂世出英雄”的古訓,自發組織了一支隊伍,專門襲擊日軍、搶劫地主和富商。
趙玉昆雖然是一介屠夫豪爽粗放,但是腦子不笨情商極高,還特别重視讀書人。當聽說義縣有一個東北軍的營長宋學飛回到家鄉,趙玉昆不惜“三顧茅廬”把他請出了山給自己當參謀長。
宋學飛是正兒八經的軍校高材生,又在東北軍有過多年帶兵打仗的經驗。他這一來,趙玉昆如魚得水,這支草莽抗日隊伍很快就吸引了定興、徐水、涞水的抗日武裝來投。一山不容二虎,孟閣臣和趙玉昆為了争奪地盤沖突越來越大,很快就爆發了沖突。
可是“坐地戶”趙玉昆與“外來戶”孟閣臣還是有差距,一戰下來趙玉昆“學生軍”大敗而歸,趙玉昆本人還成了孟閣臣的俘虜。為了營救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趙玉昆,宋學飛找到老紅軍孟慶山的河北遊擊軍,請求八路軍給予調解。
開國少将孟慶山
于是,孟慶山也演了一出“轅門射戟”,平息了雙方的紛争,委任孟閣臣為“第七路軍”司令員。趙玉昆和宋學飛也很講義氣,不久也投靠了孟慶山的八路軍被命名為“第十路軍”。
雖然孟閣臣的隊伍與八路軍名字隻有一字之差,可是軍閥作風、土匪習氣太重,到處騷擾百姓欺壓良民,而孟閣臣也是吃喝嫖賭,在當地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很多人也紛紛到一分區告狀。
1938年下半年,孟閣臣一面和趙玉昆“第十路軍”搶地盤,一面頻頻和日軍“眉來眼去”。
打擊孟閣臣之前,楊成武還特地咨詢了孟慶山的意見,孟慶山也不護短,直言:“必要時不妨武力解決。”孟閣臣有7000餘人,是以楊成武把2團2營留下與特務營、騎兵營一起配合1團、3團的戰鬥。而楊成武把整訓地點放在涞源縣走馬驿,也蒙蔽了孟閣臣。
當楊成武3個團出現在易縣“第七路軍”面前時,孟閣臣還派手下的盧星文帶人前來犒賞三軍。而楊成武讓本地人為主的“先鋒劇團”進行鄉情攻勢,沒費多少氣力就和平解決了孟閣臣5000人。臨近“第十路軍”的孟閣臣“第七路軍”,也有2000餘人投靠了趙玉昆。
高鵬(左二)、楊成武(右二)、王道邦(右一)與農民
1939年3月,趙玉昆“第十路軍”5000餘人被改編為一分區第五支隊。
趙玉昆任司令,宋學飛為參謀長,便衣隊隊長張琴南。為了加強說服,楊成武給五支隊派來了紅軍幹部王道邦擔任支隊政委,但為了顧全大局,3個團長都是趙玉昆的親信。
作為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4個軍分區戰鬥力最強的無疑還是靠近北京西南的一分區,部隊來自紅一師和八路軍115師獨立團。通過收編孟閣臣和趙玉昆,一分區的部隊一下子擴張到2萬餘人。但是,趙玉昆雖然追求進步,打家劫舍的土匪習氣依然存在。
事實上,不光是趙玉昆,很多手下也不習慣吃糠咽菜的苦日子,非常懷念占山為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綠林生活。盡管宋學飛的訓練和王道邦的政工卓有成效,但是在幾次實戰中還是暴露了很多問題,1939年5月大龍華殲滅戰,2團提前開槍讓伏擊戰變成阻擊戰。
1939年11月的黃土嶺伏擊戰,五支隊2團再次提前撤離戰場,導緻本可以擴大戰果的戰鬥戛然而止。戰後,楊成武采取措施将五支隊改編為25團、26團,貪圖享受的趙玉昆心中漸生不滿。盡管楊成武自己拿5塊錢特批給他200元的津貼,這家夥還是貪心不足。
趙桐(左三)
1940年1月,趙玉昆聽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趙桐被消滅了。
趙桐是一分區之前那個五支隊的司令員,母親就是有名的“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抗戰初期在東北毀家纾難買槍抗日一度發展到一萬多人。後來在日軍進攻下遭到失利,全家避難于北平。
後來趙桐加入晉察冀一分區,任五支隊司令員。1938年8月,不辭而别跑到重慶被委任“少将”。1939年12月底,趙桐在石家莊附近遭八路軍伏擊全軍覆沒。趙玉昆兔死狐悲,産生了投敵的念頭。
1940年3月,慶祝五支隊成立一周年的宴會一結束,趙玉昆拉政委王道邦去參加參謀長宋學飛父親的葬禮,企圖挾持王道邦帶領五支隊投敵。在宋學飛幫助下,王道邦帶領警衛員回到了軍區,五支隊大部被便衣隊隊長張琴南留下,趙玉昆隻帶走200餘人,後來陸續又有1000餘人投敵。
趙玉昆投敵後,政委王道邦被調離,參謀長宋學飛調任25團團長。
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11月,趙玉昆帶路日軍萬餘人突襲一分區,著名的“狼牙山五壯士”就發生在這次戰鬥中。解放後,趙玉昆煞費苦心用熱黃豆燙傷面部,但還是沒能逃脫法網,1950年被抓捕槍決。
1955年,經受了考驗的五支隊政委王道邦授予中将軍銜,“第七路軍”司令員孟閣臣的部下盧星文授中校。當年的五支隊參謀長宋學飛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将。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複】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