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中華民族在這幾十年來,尤其是二三十年以來,國勢日漸改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有很大進步,尤其是很多人引用各方面的預測“二十一世紀将是中國人的世紀”,而且我們眼看着西方興起中國熱,中國熱的背後,或者說中國熱的前景,畢竟是有一種中國文化熱作為基礎和歸宗所在。是以,一些有見識的人都說,中華民族要複興,一定要有中華民族文化複興為基礎,作為思想核心,是以,中華民族要複興的這種民族自信心也日漸普及。但什麼叫“複興”呢?我想從文字的解釋來說一說,尤其是“複”這個字。“興”是比較好了解的,“興”這個字的運用也很古老,孔子說詩三百,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的體裁有“賦比興”,興是最常用的手法,什麼叫“興”?興就是興起,一提到複興中的興起,我們好像有一種自豪感,其實這其中也帶有很強烈的悲劇性,就是為什麼要興?因為它衰嘛。是以現在是中華文化衰落的時代,我們才有複興的意識。複興這兩個字帶給我們的感受是多樣的,我們處在這個衰落的時代,希望它興起,這個“複”就有“重新”的意思,重新興起。那麼,我們就必須要知道,它為什麼會衰落,它在哪一點上衰落了。這樣我們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興起,我們要從哪裡重新興起。
剛才說“複”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不過,如果隻講“再一次”,還不能把“複興”的内涵全部表達出來,是以,我們再看“複”這個字。“複”的意義也被運用得很早,其實它的意義的形成是在《易經》的“複卦”,我們現在說複興的“複”,其實是用“複卦”的意思。“複卦”是很奇特的,即使不大了解易經卦畫的人,講一下也就記住了,永遠記住這個卦。《易經》是用卦畫來表達它的情意,用卦象深入哲理的。是以卦有“卦象”,這卦象是由“卦畫”而形成的,卦畫是由“爻”組成的。“爻”是一個筆畫,每個卦畫由六個“爻”組成,“複卦”的卦畫,它的六爻,最下面一畫是“陽爻”,以上五畫通通是“陰爻”。一個“陽爻”加上五個“陰爻”,形成的這個卦叫做“複卦”。易卦中,爻的生長是從下而上的,是以從下面畫起,卦要講“氣”,這個“卦氣”是往上升。我們看到這個複卦,假如知道所謂陰陽,知道所謂卦象的人,看到複卦,他是會驚心動魄的!你看,陽爻代表剛強,代表光明,剛強而光明的象征被五個陰爻——就是相反的意義——所壓住,這不是很特别嗎?
那麼,這個卦我們應該注意哪個爻呢?是注意五個陰爻,還是注意一個陽爻?——在易經上是以少為貴,以少為主,是以這個卦的主爻非常明顯,就是第一爻。第一爻在五陰之下,它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呢?就是,陽剛之氣它會日漸成長。是以複卦是一個希望之卦。古人用卦象來形容一年十二個月的變化,把複卦安排在十一月,就是冬至那個月,是以複卦也代表冬至。為什麼呢?我們中國的版圖在北半球,是以中國人看太陽,往往是在南方,到了夏至這天,是太陽離中國最近的一天,夏至以後,太陽就漸漸向南而去,遠離中國,過了秋天,到了冬天,一直向南遠去,中國就日漸寒冷,乃至于冰天雪地,樹木都凋零,萬物感受到寒冷的侵襲,生機日益微弱。忽然有一天發現,太陽停止南遷,它又回來了!這“又回來”的一天,我們叫作“冬至”,複卦就代表冬至那天的淩晨十二點整的這個時刻。這個時刻如果象征天地運轉,它代表光明并沒有離我們遠去,光明又再次回到人間,溫暖又再次回到人間。是以我們才要慶祝冬至,我們有沒有慶祝夏至的?沒有吧。如果南半球的人,他們不會慶祝我們的冬至,他們要慶祝他們的冬至。
是以,複卦代表陽剛光明又重新回來,從這個地方我們來講“複興”。複卦的“彖傳”曾經提到——彖傳就是孔子解釋複卦——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複卦是讓我們又看到了天地生生不息的仁德之心。孔子又把複卦對天地的象征引申到人的德性的象征,在“系辭傳”中,孔子又說,“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用這句話來解釋複卦第一爻。複卦第一爻,孔子以前經典的解釋叫作“不遠複,無祗悔,元吉”,“不遠複”就是還沒有離開得很遠,他就回複了;“無祇悔”,沒有大的悔恨;“元吉”,這是大吉大利。孔子用顔回來比配第一爻的解釋,“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說顔家的一個孩子,他的好學進德修業,大概已經到了可以作為模範的地步了,為什麼呢?“有不善未嘗不知”,他心中一興起不善的念頭,立刻就察覺,“知之,未嘗複行也”,他察覺了自己的不善,就不會再往不善處走,他就回歸了,回歸于什麼?回歸于善。回歸于善就是“複,其見天地之心乎”,回歸天地之心,回歸到人性的光明。
如果我們從這裡來看“複”,從“複”來看“興”,那麼我們就會對“複興”這個詞語有更深的體會,是以複興不是複古,複興不是墨守成規,複興不見得就迂腐,複興不是封建。因為它複是複什麼?天地的複,是複光明;人性的複,是複道德。我用近代的術語來講,我們的複應該是複歸人類的理性。我們今天講複興是帶着文化說的,叫“文化複興”,什麼叫“文化複興”?為什麼要“文化複興”?我們對于文化也要稍微做個了解,什麼叫“文化”。
“文化”這個詞也出自《易經》,易經“贲卦”,贲卦的彖傳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陰陽的交錯是自然的表現,我們看着自然的表現,這些表現能夠在人類心中停留,被人所領悟,被人所發揚,這就是人類的創作,是以剛柔的交錯是天地的表現,而人心的光明是人類的表現,那麼“觀乎天文”,我們如果看天地的表現,就知道天地有四時變化,百物化生,假如我們“觀乎人文”,我們體會人的創作,就可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說,假如我們知道人可以體貼天地之心,而有人類對于自己前途的向往跟決定,他就可以教化人生。這個教化人生可以無緣無界,可以千年萬年,這就形成一個教化的傳統,這個教化是“人文”的教化,他不是“天文”的教化。是以“人文的教化”簡稱“文化”,這是從人性當中體貼出來,有人性的地方就有文化,或者說,凡是人都會受到文化的感動而興起,一代接着一代,成為文化的傳統。
假如文化是這樣來的,我們就可以說文化是“人德而合于天德”,也可以說他是從人性本源開發出來,人類應有的智慧,人類應有的智慧必定能夠影響及于千秋萬世。世界上的民族有很多,不過,有些民族是沒有文化傳統的,因為沒有所謂聖賢,也就是沒有開發智慧的人物出現,他也就不可能有文明以止的創造,沒有文明的創造,是不可能有文化傳統的。我們非常慶幸,我們生而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的祖先是有智慧的,我們的祖先是有人德而合天德的創作的。我們的民族有智慧,假如這個智慧是人德和天德相合的智慧,它就是永恒的智慧。智慧是一成永成,智慧不會日新月異,見到了就是見到了。我們現在談文化的複興,就要想一想,為什麼現在稱為文化衰落的時代,我們就要問一問,我們現在的人德在哪裡?我們現在有沒有德,而這個德是否合于天德?
(本文選自季謙先生《中華文化複興之基礎》)
相
關
閱
讀
●
一念覺 一陽生——庚子冬至季謙先生文禮晨話感言
教育要有普遍性與永恒性——從新東方開拓海外中文教育市場談起
願将教育的理想展現在天地間——文禮書院『一場演講 百年震撼』二十周年志念活動報道
文化理想 一生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