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地的复是复光明 人性的复是复道德——季谦先生谈“复卦”和冬至

天地的复是复光明 人性的复是复道德——季谦先生谈“复卦”和冬至

我们中华民族在这几十年来,尤其是二三十年以来,国势日渐改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很多人引用各方面的预测“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而且我们眼看着西方兴起中国热,中国热的背后,或者说中国热的前景,毕竟是有一种中国文化热作为基础和归宗所在。所以,一些有见识的人都说,中华民族要复兴,一定要有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基础,作为思想内核,因此,中华民族要复兴的这种民族自信心也日渐普及。但什么叫“复兴”呢?我想从文字的解释来说一说,尤其是“复”这个字。“兴”是比较好了解的,“兴”这个字的运用也很古老,孔子说诗三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的体裁有“赋比兴”,兴是最常用的手法,什么叫“兴”?兴就是兴起,一提到复兴中的兴起,我们好像有一种自豪感,其实这其中也带有很强烈的悲剧性,就是为什么要兴?因为它衰嘛。所以现在是中华文化衰落的时代,我们才有复兴的意识。复兴这两个字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多样的,我们处在这个衰落的时代,希望它兴起,这个“复”就有“重新”的意思,重新兴起。那么,我们就必须要知道,它为什么会衰落,它在哪一点上衰落了。这样我们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兴起,我们要从哪里重新兴起。

刚才说“复”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不过,如果只讲“再一次”,还不能把“复兴”的内涵全部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再看“复”这个字。“复”的意义也被运用得很早,其实它的意义的形成是在《易经》的“复卦”,我们现在说复兴的“复”,其实是用“复卦”的意思。“复卦”是很奇特的,即使不大了解易经卦画的人,讲一下也就记住了,永远记住这个卦。《易经》是用卦画来表达它的情意,用卦象深入哲理的。所以卦有“卦象”,这卦象是由“卦画”而形成的,卦画是由“爻”组成的。“爻”是一个笔画,每个卦画由六个“爻”组成,“复卦”的卦画,它的六爻,最下面一画是“阳爻”,以上五画通通是“阴爻”。一个“阳爻”加上五个“阴爻”,形成的这个卦叫做“复卦”。易卦中,爻的生长是从下而上的,所以从下面画起,卦要讲“气”,这个“卦气”是往上升。我们看到这个复卦,假如知道所谓阴阳,知道所谓卦象的人,看到复卦,他是会惊心动魄的!你看,阳爻代表刚强,代表光明,刚强而光明的象征被五个阴爻——就是相反的意义——所压住,这不是很特别吗?

那么,这个卦我们应该注意哪个爻呢?是注意五个阴爻,还是注意一个阳爻?——在易经上是以少为贵,以少为主,所以这个卦的主爻非常明显,就是第一爻。第一爻在五阴之下,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就是,阳刚之气它会日渐成长。所以复卦是一个希望之卦。古人用卦象来形容一年十二个月的变化,把复卦安排在十一月,就是冬至那个月,所以复卦也代表冬至。为什么呢?我们中国的版图在北半球,所以中国人看太阳,往往是在南方,到了夏至这天,是太阳离中国最近的一天,夏至以后,太阳就渐渐向南而去,远离中国,过了秋天,到了冬天,一直向南远去,中国就日渐寒冷,乃至于冰天雪地,树木都凋零,万物感受到寒冷的侵袭,生机日益微弱。忽然有一天发现,太阳停止南迁,它又回来了!这“又回来”的一天,我们叫作“冬至”,复卦就代表冬至那天的凌晨十二点整的这个时刻。这个时刻如果象征天地运转,它代表光明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光明又再次回到人间,温暖又再次回到人间。所以我们才要庆祝冬至,我们有没有庆祝夏至的?没有吧。如果南半球的人,他们不会庆祝我们的冬至,他们要庆祝他们的冬至。

所以,复卦代表阳刚光明又重新回来,从这个地方我们来讲“复兴”。复卦的“彖传”曾经提到——彖传就是孔子解释复卦——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是让我们又看到了天地生生不息的仁德之心。孔子又把复卦对天地的象征引申到人的德性的象征,在“系辞传”中,孔子又说,“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用这句话来解释复卦第一爻。复卦第一爻,孔子以前经典的解释叫作“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不远复”就是还没有离开得很远,他就回复了;“无祇悔”,没有大的悔恨;“元吉”,这是大吉大利。孔子用颜回来比配第一爻的解释,“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说颜家的一个孩子,他的好学进德修业,大概已经到了可以作为模范的地步了,为什么呢?“有不善未尝不知”,他心中一兴起不善的念头,立刻就察觉,“知之,未尝复行也”,他察觉了自己的不善,就不会再往不善处走,他就回归了,回归于什么?回归于善。回归于善就是“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回归天地之心,回归到人性的光明。

如果我们从这里来看“复”,从“复”来看“兴”,那么我们就会对“复兴”这个词语有更深的体会,所以复兴不是复古,复兴不是墨守成规,复兴不见得就迂腐,复兴不是封建。因为它复是复什么?天地的复,是复光明;人性的复,是复道德。我用近代的术语来讲,我们的复应该是复归人类的理性。我们今天讲复兴是带着文化说的,叫“文化复兴”,什么叫“文化复兴”?为什么要“文化复兴”?我们对于文化也要稍微做个了解,什么叫“文化”。

“文化”这个词也出自《易经》,易经“贲卦”,贲卦的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阴阳的交错是自然的表现,我们看着自然的表现,这些表现能够在人类心中停留,被人所领悟,被人所发扬,这就是人类的创作,所以刚柔的交错是天地的表现,而人心的光明是人类的表现,那么“观乎天文”,我们如果看天地的表现,就知道天地有四时变化,百物化生,假如我们“观乎人文”,我们体会人的创作,就可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知道人可以体贴天地之心,而有人类对于自己前途的向往跟决定,他就可以教化人生。这个教化人生可以无缘无界,可以千年万年,这就形成一个教化的传统,这个教化是“人文”的教化,他不是“天文”的教化。所以“人文的教化”简称“文化”,这是从人性当中体贴出来,有人性的地方就有文化,或者说,凡是人都会受到文化的感动而兴起,一代接着一代,成为文化的传统。

假如文化是这样来的,我们就可以说文化是“人德而合于天德”,也可以说他是从人性本源开发出来,人类应有的智慧,人类应有的智慧必定能够影响及于千秋万世。世界上的民族有很多,不过,有些民族是没有文化传统的,因为没有所谓圣贤,也就是没有开发智慧的人物出现,他也就不可能有文明以止的创造,没有文明的创造,是不可能有文化传统的。我们非常庆幸,我们生而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的祖先是有智慧的,我们的祖先是有人德而合天德的创作的。我们的民族有智慧,假如这个智慧是人德和天德相合的智慧,它就是永恒的智慧。智慧是一成永成,智慧不会日新月异,见到了就是见到了。我们现在谈文化的复兴,就要想一想,为什么现在称为文化衰落的时代,我们就要问一问,我们现在的人德在哪里?我们现在有没有德,而这个德是否合于天德?

(本文选自季谦先生《中华文化复兴之基础》)

一念觉 一阳生——庚子冬至季谦先生文礼晨话感言

教育要有普遍性与永恒性——从新东方开拓海外中文教育市场谈起

愿将教育的理想展现在天地间——文礼书院『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二十周年志念活动报道

文化理想 一生守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