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特型演員在中國剛剛興起時,有3個“金三角”最讓人難忘:演毛澤東的古月,演周恩來的王鐵成,以及演蔣介石的孫飛虎。

相比古月王鐵成,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更難找——1970年代,說一個人長得像蔣介石,可不是什麼溢美之詞。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古月 孫飛虎)

1979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斥巨資要拍一部大片《西安事變》,據說,此片在1960年代初期就有人提議拍攝,在周總理逝世後,為緬懷他,這部劇本才被搬上舞台,先拍話劇,後決定拍成電影。

此片在當時投入幾百萬元,是名副其實的大手筆。

在劇本的創作上,此片的要求不同以往:對那段曆史要客觀、真實地再現,不主觀褒貶任何一方,唯求以真實可信的内容感動觀衆,達到影片的教育目的。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孫飛虎主演的《西安事變》)

是以,在拍攝中,導演一再強調:以“一切為真”為創作前提。

尋找扮演蔣介石這個角色的演員,頗費周折,卻仍然遲遲未到位,導演成蔭說,甯可阙如,不可湊合。

他認為,蔣介石演得好壞,是這個片子成功與否的關鍵,以往那種臉譜化、漫畫化的表演和刻意醜化的演繹,要堅決擯棄。

孫飛虎,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導演樣中了。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孫飛虎)

當時,在全國尋找蔣介石扮演者的過程中,貴州話劇團向劇組推薦了他們的演員,孫飛虎。

孫飛虎40歲,在貴州話劇團工作已8年,他是上海人,上海戲劇學院科班畢業後,配置設定至該劇團工作。

8年來,在劇團他也沒什麼大成就。本來嘛,那個時代演藝也不怎麼火,劇本也有限,在《西安事變》以話劇形式搬上舞台時,他曾因長相與蔣介石有幾分相似,在劇中扮演了蔣。

結果,話劇一演,大家都說他演得像,長得更像。這個話劇,在貴州演了幾十場,很轟動,觀衆都說,他把蔣介石演活了。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孫飛虎影片截圖)

是以,劇組尋找蔣介石特型演員的消息一傳開,話劇團就推薦了孫飛虎。

導演成蔭一看到孫飛虎的劇照,就請他到北京會面。結果,與王鐵成一配戲,導演當場就定住了:“就是他,可以開機了!”

其實,孫飛虎長得并不很像蔣介石,他的出身經曆、性格,包括對蔣的了解,都離蔣很遠,他演的之是以成功,主要是演技把握得好。

“我覺得也就六七分像,”孫飛虎晚年回憶當年的機遇說,“是成蔭導演讓我了解了蔣介石,演技上更神似了。”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說一個演員像不像,一是形似,二是神似。二者缺一不可。

沒有形似,觀衆就難以借助形象走近神似;隻有形似,觀衆看不到角色的感染力,演的再好你也隻是個“裝”。

是以,為演好蔣介石,孫飛虎從形似和神似兩個方面,做了許多努力。

幸虧他是科班出身。

為求形似,化妝師們在他臉上加工了不少: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孫飛虎扮演的蔣介石)

——剃的光頭不夠亮,再剃一遍,然後用色彩把他的青頭皮蓋住;

——蔣介石的臉型比較鼓,而孫的臉型較凹,為此,要給他雕塑一個假鼻子貼上去,鼻子一高,一個人的臉型也跟着變化了;

——眼也不夠像,需要把他的眼角往上提,使眼型擴大;

——蔣介石不刮胡子,是以得在嘴唇上固定較重的胡須,這個不難;

——蔣的嘴唇較厚,有點小小的“地包天”,化妝師也給孫的嘴唇做了整形……

一番打扮下來,孫看到鏡子裡的蔣介石,連自己也震驚了。

據說,劇團裡有一個前國民黨中校軍官,一次,孫飛虎化完妝,一身戎裝從化妝間出來時,迎面撞見了他。這個中校軍官一看是“蔣委員長”,馬上條件反射似的靠邊立正。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事後,他還笑着對孫飛虎說:“當真吓我出了一身冷汗,你這個‘委員長’簡直扮活了!”

光有形似,還遠遠不夠。

為把握蔣介石的真實特點和心理,孫飛虎從3個方面來求“神似”。

第一,找來蔣介石的照片和紀錄片看;

第二,找見過蔣介石的人了解其生活細節

第三,閱讀蔣介石的文字資料。

導演告訴他,不要看那些亂七八糟的野史,要看真實的蔣介石資料,但那時蔣的資料多處于不公開狀态,為了獲得真實的檔案資料,劇組多方請示報告,經有關方面特批,才拿到“秘密檔案”。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是以,一部好作品的出台,不是一個人幾個人的努力,更是一個時代的作品。

淮海戰役中一個起義的國民黨中将,曾這樣告訴孫飛虎:

“蔣介石走起路來是緩慢而穩健的,坐立很有精神,腰杆挺得筆直;

“他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很注意軍容軍紀;

“他平時難得露出笑容,即便笑,也極少大笑;

“他接人待物時,一雙眼睛總冷峻而犀利,那眼神有時把一個人看得發毛……”

這些細節,在1979年時,是無從得知的,人們知道的蔣介石,就是一個蔣光頭,更為具體的姿态細節,十分模糊。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當孫飛虎把握住這些細節和心理、曆史資料時,鏡頭前對蔣介石的演繹,就與過去十分不同,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看起來令人震撼。

《西安事變》在1981年上演後,連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也紛紛稱贊孫飛虎演得像,“連後腦勺都像”。

此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孫飛虎也一炮成名,成為聞名全國的蔣介石特型演員。此後,他演了三四十部蔣介石的電影。

談到扮演蔣介石的心得,他說,想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總怕犯了“人性論”的錯誤,美化、粉飾了蔣。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孫飛虎扮演的蔣)

如何把握呢?他總結了一句關鍵的話:“要真實地‘生活’在角色之中”。

什麼意思呢?

他說,如果表演時,你總想着蔣是一個反動的、賣國的、陰險狡詐的,這些理性的分析就會不斷地幹擾自己,批判地去演反面人物,就違反了創作規律。

“演員可以而且應該,充分地了解自己的角色的全部缺點、錯誤,以及醜惡的内心世界,但依然要喜愛自己的角色,用全身心去創造他。”

“對蔣介石這個角色來說,他的每句話,每個行動,他都認為是正确的,理應如此的。”

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把蔣介石演活,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總有顧慮

孫飛虎演活蔣介石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語言模式的創造。

衆所周知,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有着濃重的甯波口音。

而孫飛虎在熒幕上,說的是半甯波半上海話的“國語”。

他說,如果說甯波話,真是真了,但觀衆很多會聽不懂;如果說國語,又離真實人物特點太遠。是以,就以自己的上海話為底版,夾雜了甯波話,讓人聽得懂又聽得真。

這一語言模式,成了熒幕上蔣介石的固定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天。(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