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是古代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科舉考試的第一名為“元”,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成為當時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

據悉,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到清末為止,共有592名狀元,這592名狀元裡發生了不少奇聞趣事。下面,來看看史上最奇葩的三則有關中狀元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四萬兩”狀元——明代韓敬。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時,浙江歸安(今吳興)人氏韓敬高中狀元,但他帽子前面還有三個字:四萬兩。
四萬兩白銀巨款與狀元頭銜之間,之是以被人們劃上了一個等号,就說明這是一樁買賣。
韓敬參加會試這年,考官湯賓尹是韓敬的老師,兩人交情不錯,對此,考試前,韓敬的老爹就給了湯考官一張支票請他關照一下兒子。
收人錢财,替人消災,湯考官收了錢後,自然極力打點和張羅。考完試閱卷時,韓敬的卷子不在湯考官的閱卷組評閱。湯考官就到各個閱卷組亂串,四處查找韓的卷子。查來查去,在一個閱卷組拟的淘汰考生的試卷堆裡找到了。他無視考試紀律,不但違反規定将韓敬的卷子調換到自己的閱卷組并判定錄取不說,還去找主考,要求将韓敬定為會元。
二位糊塗的主考官竟然答應了他的無理要求。同時,湯考官還不滿足,還積極把韓敬運作成狀元!湯考官的本事還不是一般的大,這事竟然給弄成了。于是,剛滿而立之年的韓敬成了狀元,因為他前前後後共花了四萬餘兩白銀,是以,被稱為“四萬兩狀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韓敬當上狀元隻有一年多,大力扶持他的湯考官就失寵了,很快被撤職回鄉了。靠山倒了,已成為處級秘書的韓敬自然也受到了牽連,被降了職,從中央政府辦公廳(翰林院)下放到南京幹了個閑差。由于這段不光彩的經曆,臭了名聲的他沒多久便辭職回家了。從此,這位史上有名的“四萬兩狀元”便徹底消失在了人間。
第二個故事:“厚臉皮”狀元——唐朝裴思謙。
中狀元首先要靠實力,這個沒得說,得有幾把刷子,胸中有墨,不然怎麼能脫穎而出成為狀元。其次,也靠幾分運氣,比如說貴人相助。正所謂七分靠實力,三分靠運氣。當然,中國曆史上還有一位奇葩狀元,不是靠實力,也不是靠運氣,而是厚着臉皮讨來的。他就是唐文宗開成三年戊午科狀元——裴思謙。
裴思謙并沒有什麼大才大能,他隻是個凡夫俗子,但他有個特長,那就是善于交際,能巴結人。到了京城,他利用各種關系和手段竟然很快就與觀軍容使仇士良打得火熱。
要知道仇士良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唐朝時期著名權宦,在朝中屬于“攝政王”,他,殺二王四相,連皇帝見了他都懼怕三分。
裴思謙因為受到仇士良賞識,在京城混得風生水起,于是在科考時,想要個進士當當,便找仇士良拿了個文章。
裴思謙帶着文章找了主考官高锴,直截了當地表示他想要個進士當當。高锴是個正直的賢臣,非但沒有,反而令人将裴思謙轟走了。
裴思謙臨走之前放下狠話:“今年你不給我當進士,下次我一定要當狀元。”
光陰流轉,很快又一次科舉考試來臨了,裴思謙帶着仇士良的薦帖,對高锴說:“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
仇士良的話當時比皇帝還要牛,高锴當然不能拒絕,隻能好聲說:“狀元的人選已經定下來了,狀元之外的可以任仇大人挑選。”裴思謙厚着臉皮說:“非狀元不可!”
無奈之下,高锴也隻能同意取裴思謙為狀元,裴思謙心滿意足而去。
裴中狀元後,周遊狎妓,賦詩自誇,氣盛一時。《全唐詩》存其詩《及第後宿平康裡》:銀缸斜背解鳴珰,小語偷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桂枝香。
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個狀元,此君臉皮之厚,狀元中無人可比。
第三個故事:“饅頭”狀元——清朝李蟠。
衆所周知,古代的科舉考試是很殘酷的,一般一考就是好幾天,而且吃喝拉撒都要在考場裡面進行,是以科舉考試前考生要自己準備好足夠的幹糧,以免挨餓。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叫李蟠的書生,他家裡家境不好,但卻長得身材高大,特别能吃,飯量很大。這年參加科舉考試時,為了在考場當中不至于餓肚子,于是他準備了三十多個饅頭,裝了一大麻袋扛着進了考場。
李蟠不但飯量大,而且寫字慢,等到考試結束考官過來收卷時,李蟠的文章才寫了一半,急的他聲淚俱下的向考官苦苦哀求:考官聽他說得可憐,又看到他旁邊麻袋中的饅頭,于心不忍,于是就讓人給李蟠幾支蠟燭。當晚,他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吃完了所帶的36個饅頭才交卷。
後來這件事情被康熙知道了,當聽到他帶着36個饅頭進考場時,不經感歎道:“難得這個寒門士子有此報國之心,就算是給天下讀書人立個榜樣吧,這屆的狀元就是他了”,于是欽點他為狀元。就這樣,李蟠憑借着他的三十六個饅頭,鋪出了一天狀元路。
當時與他同屆科考的探花姜宸英十分郁悶,本來按道理狀元是屬于他的,結果卻讓李蟠陰差陽錯地奪走了,于是寫了一首詩調笑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土科。儀容好绛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饽饽”,從此以後,李蟠“饅頭狀元”的稱号就傳遍全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