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争期間,八路軍隊伍中人才輩出。許多人憑借自身的努力,一路從普通士兵一步步更新為團長、連長甚至是将軍。在這些人之中,有一位小小的勤務員,在許世友的提攜引導下一路成長。最後,竟然一躍成為了許世友頂頭上司。他就是陳海松,許世友曾經的勤務員。
衆所周知,在官場或者是政界,最忌諱的就是越級。古往今來,多少有志之士就是因為被上級所忌憚,是以一直得不到出頭的機會。甚至還有一些人因為滿腹壯志難酬,不得不郁郁而終。但是,這樣的說法在共産黨隊伍中,卻是根本不存在的。

滿心愛國情懷,陳海松16歲開始投身革命
1914年,陳海松出生在河南省羅山宣化店,一個叫做陳窪村的小地方。因為貧困,一家人隻能靠着種田維持生計。年幼時,母親因無錢治病離開人世。
這樣痛苦的經曆讓陳海松感到不甘,他不甘心一輩子如蝼蟻一般活着。他想要做些什麼來改變這一切,改變自己的命運。
直到他16歲這年,革命春風吹到了他的家鄉。當地建立了農民協會和赤衛隊之後,年僅十六歲的陳海松在黨的号召下,加入了兒童團。因為他年少英勇,再加上為人十分機靈,很快便被大家推舉擔任團長。從此以後,陳海松便帶領一群兒童,積極地執行各種任務。
眼看陳海松對革命工作越來越上心,他的父親卻開始擔憂起來。他擔心孩子以後為了參加革命追随紅軍而去,也擔心孩子最終因為戰争丢了性命。
于是,陳海松的父親便想出一個主意。趕緊為兒子訂下一門親事,以此來拴住他,讓他永遠留在家鄉。隻不過他沒想到,此刻的陳海松,隻想追随紅軍隊伍去前線參加革命戰鬥,根本無心父親安排的婚事。
是以,當紅軍隊伍路過陳家窪時,他立刻扔掉了手中的鋤頭,選擇跟随紅軍離去。自此,他便開始了為革命事業奮鬥的一生。
進了部隊後沒多久,陳海松就因為聰明機靈被配置設定到了許世友的身邊做勤務兵。對于這位響當當的紅軍猛将,陳海松多少是聽說過一些的。也是以,他十分珍惜能跟在許世友将軍身邊的這個機會。
剛到許世友兵團的那段時間,陳海松一直表現十分優秀。平時十分勤快不說,做事情也很有條理,一點不像一個隻有十幾歲的孩子。
也正因為他的這番表現,讓産生了惜才之心。他覺得,陳海松是一個當兵打仗的好苗子。隻要好好培養,必然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
為此,不管去哪兒,許世友總會将陳海松帶在身邊悉心教導。而許世友的看重陳海松也看在眼裡,他内心十分感激。也因為這份感激,每當遇到上前線打仗的時刻,他都會表現得格外英勇。
他希望用自己的表現來向許世友将軍證明,他的眼光沒有錯,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
自參軍以來,陳海松一直表現得非常勇猛。不光在戰場上英勇無敵,遇到出謀劃策的事情,他也會盡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憑借着這份努力,陳海松一路從勤務員到戰鬥連排長。等到1931年春天,陳海松因戰鬥受傷,不得不留在地方老鄉家暫作休養。
革命生涯中的大起大落
在這之前,陳海松憑借自己多年的努力,終于有了一些成就。但是,年紀輕輕的他并不知道,這次傷愈歸隊,竟差點要了自己的性命。
當他回歸部隊後,便立刻被調往市政治部擔任宣傳隊長。沒過多久,就又被調往三營擔任政委。
後來因為團政委被張國焘誣陷,陳海松莫名其妙抓捕入獄,成為了張國焘肅反運動中,又一個被拉下馬的革命将領。
後來還是在餘天雲以及徐向前的擔保援助下,陳海松才得以脫離虎口。但是,因為沒有确實證據證明他的清白,政治部并不同意将他的黨籍恢複。
這場變故,讓陳海松從團政委再度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雖然曆經了革命事業的大起大落,但是陳海松對于革命的熱情卻從來沒有冷卻過。
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再次一步步從普通戰士到連宣傳隊長,後來又被提升為團政治部宣傳隊長。再到後來,他憑借自己的傑出表現被組織選中,調往機槍連擔任指導員。
因為記憶力好,是以陳海松到任沒多久,便記住了所有戰士的名字。也因為他的這份細心,順利赢得了不少戰士們的好感。
雖說陳海松在擔任連指導員時年紀不大,但是因為他講課生動形象,思維條理清晰,是以很多戰士都喜歡聽他講課。
就連臭脾氣的機槍連連長,也很願意與他共事。趁着這個機會,陳海松向這位連長學習了不少關于打槍射擊的技巧。這為他以後再次奔赴前線殺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次相見,陳成為許的頂頭上司
1933年,組織将陳海松派往25師師部擔任師政委。此時,許世友正好擔任的25師的師長以及副軍長。對于這位素未謀面的新政委,許世友一直十分好奇。即便是别人告訴他,新政委的名字叫陳海松時,許世友也沒有想起這是何人。
當兩人終于見面時,許世友先是一愣,随即便哈哈大笑起來。
他拍着陳海松的肩膀,親切說道:“這不就是當年和我一起的那個勤務兵嘛!我真的是沒看錯人,照你這個速度,很快就要成為我的上司了。”許世友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當初的一番玩笑話竟然很快成為了現實。
1933年10月,蔣介石指令部下劉湘為“剿匪司令”,指派他清剿四川境内的紅軍。面對蔣介石等人的來勢洶洶,陳海松與許世友積極應戰,但因為敵軍人數衆多,許世友不得不與陳海松商議改變作戰方式。
他們沒有采取硬碰硬的直接對戰,而是選用了更巧妙的速戰、巧戰和麻雀戰與敵人周旋。巧妙的戰術再加上陳海松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最終,他們以極小的代價擷取了非常可觀的戰鬥成果。
除此之外,我們不得不贊揚一下陳海松在戰役中的表現。在戰役發生時,陳海松先是号召全體指戰員英勇對敵,後來更是身先士卒地沖到了戰鬥的第一線。因為他的這番舉動,成功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也加速了戰鬥的取勝。
經過這場戰鬥後,戰士們最終順利地保衛了根據地,打碎了蔣介石“三個月清剿根據地”的妄想。因為在戰鬥中表現優秀,陳海松被破格提拔為紅九軍政委。
年僅20歲的陳海松,真的成為了許世友的頂頭上司!這一點不光是許世友,就連陳海松自己也沒有想到,短短4年時間,他竟然從許的勤務兵轉而成為了許的頂頭上司。
1936年10月,紅三十軍與五軍、九軍所組織的2萬多戰士組成西路軍,一路向河西走廊進軍。他們應上級指令,準備執行打通新疆的任務。
隻不過他們并沒料到,此時敵人已經集結了10多萬兵力,準備向他們發起圍剿。連番苦戰過後,整個隊伍傷亡慘重。
為了盡可能保住革命力量,當衆人在梨園堡一帶遭遇圍剿時,陳海松毫不猶豫地選擇率領紅九軍掩護主力部隊撤離。也正是在這場戰役中,陳海松身中八彈壯烈犧牲。
此時的他不過才23歲,這讓人們怎麼能不心痛,怎麼不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