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日照數九冬至天,清霜風高未辭歲。

又是一個平衡日,子線從南向北回。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

冬至不僅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其節日習俗傳承已近3000年,豐富的節日内涵至今經久不衰。荔枝新聞特邀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俞香順,為我們介紹冬至節氣的核心内涵,細數江蘇各地風格迥異的節氣美食,探尋飲食習俗背後的深刻寓意>>

"數九寒天",秋收冬藏

俞香順教授表示,二十四節氣中,有兩個節氣兼具了“節日”的身份,上半年是清明,下半年就是冬至。冬至這一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白晝時間就“觸底反彈”,漸漸變長。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冬至之後,就正式進入嚴冬,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九九八十一天的“數九”寒天。清代的道光皇帝發明了一種“九九消寒圖”,上面有九個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個字(繁體)都是九畫,每天寫一畫,寫完這九個字,冬天就過去了,春天就來了。是以,冬至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傳統農業社會裡,“秋收冬藏”,冬天是農閑時間,要開始為過年做準備。是以,民俗意義上,冬至可以說是過年的“預演”,民間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連冬起九”吃團子“燒包數九吃豆腐”

細數江蘇各地冬至美食的美好寓意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每逢一個節氣,最讓人感興趣的是“這個節氣吃什麼”,冬至更不例外。江蘇自古以來也有“冬至大似年”的傳統,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食俗習俗。諸如蘇州的冬釀酒、宿遷的餃子、老南京的雞湯等,種類繁多。這些食俗習俗背後也寓意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湯圓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湯圓”。吃湯圓流行于江南,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是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而江南是稻米的主要産區,江蘇揚州、南通、無錫、鎮江等地的民間都有冬至吃湯圓的食俗。

冬釀酒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每逢冬至,蘇州人家家戶戶的飯桌上,必定會出現的就是香醇可口的冬釀酒。蘇州人與冬至,總有一碗割舍不掉的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加入了桂花以及一些中藥材的低度米酒。江南是稻米産區,民間就流行釀造米酒。而蘇州盛産桂花。

“青菜炖豆腐”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燒包數九吃豆腐”,作為南京冬至的标配,“燒包”是為了祭祖,“數九”是為了迎新,青菜、豆腐是以前普通家庭最常見的菜蔬,而且有“一清二白”“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寓意。“冬至喝雞湯,一吃補一年。”除了豆腐,雞湯也是南京人冬至餐桌上的“标配”。

胡蔥笃豆腐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常州人的冬至夜,一定要來一碗“胡蔥笃豆腐”!吃“胡蔥笃豆腐”,似乎是常州特有的習俗。“笃”是常州方言,即“燒煮”的意思。為什麼常州人冬至隔夜吃胡蔥笃豆腐呢?有一說,“富”與“腐”諧音,“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蔥笃豆腐”的民間諺語,迎合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

紅燒肉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自古,泰州就有過大冬、過小冬的說法。“冬至”也叫“過冬”;“冬至”這天叫大冬,之前一天叫小冬。各家按照不同的習俗,在大冬或小冬這一天祭祀祖先。泰州的冬至家宴中還有紅燒肉,寓意來年有魚有肉,大飽口福;紅燒鲢魚,取意“連(鲢)年有餘(魚)”。

南瓜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宿遷有句俗語:“咬口冬至餃,從此好運交。”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熱氣騰騰,其樂融融。另外,在宿遷和鹽城,民間流傳着冬天吃南瓜會轉運的說法,認為會給第二年帶來好運氣。

歸家團圓是冬至的精神核心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古代的節日依托于農業社會,時代發生變化,很多習俗很難“複刻”;但其精神意義可以“創造性轉化”,繼承發揚。中國人重視家庭團聚,而冬至節日最重要的精神“核心”就是團聚。古代詩歌中,冬至思家的作品相當多,如白居易就有一首《邯鄲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冬至這一天,白居易獨自在邯鄲,思念家鄉;他想象,此時的家人們應該在夜深的時候團團而坐,也在挂念、談論遠在異地的遊子吧?冬至這一天,我們未必一定要和家人團團而坐,但能否打個電話、發個消息、視訊聊天呢?其實,冬至這一天,不管是吃湯圓也好,喝“冬釀酒”也罷,節日最大的意義應該是提醒我們要愛家人、愛家庭,生活也需要一些“儀式感”。

轉自:荔枝新聞

來源:荔枝微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