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女性而言,最務實的婚戀觀莫過于找個好男人過日子,但真實作象是有些女性雖然一片深情,可卻總是遭遇渣男。
為什麼遇到渣男的永遠是你?在女性遭遇渣男這件事上,有的時候真的不單純是“機率問題”,而是“特質問題”我堅決鄙夷“受害者有罪論”,但根據無數案例複盤分析,是不得面對的一個事實。

太過在于情緒價值,陷入‘感受型’戀愛
女人在感情關系裡太過在意感受,感覺對方很在乎自己,感覺對方很愛自己,用自己認知标準來确認男人愛自己的程度,卻忽略了本真事實。
這類型女性最容易遭遇渣男欺騙,因為完全會被‘愛體驗’的假象左右判斷思維,這個男人可以給予的浪漫,溫柔以及安全感,都不是純粹他是這樣的人,而是給予女人想要感受到的樣子。
是以在交往中,最真實的關系并不是幸福,反而是磕磕絆絆有諸多的不順心和不滿意,相反如果本來就是目的性的渣男,則會完全以你的情緒為核心來維系關系,畢竟對于渣男而言,動動嘴皮子,提供一些情緒價值,就能輕易的得手何樂不為。
建立擇偶标準的時候從來不考慮“價值互換”
可以說任何關系,人與人之間長久維系的根本就在于價值互換,而在感情關系當中不考慮價值互換的問題,就注定是自己付出代價的根本。
什麼也不圖,隻愛他這個人,又或者貪戀對方的财富地位試圖用婚姻改變命運,不具備互相比對的條件,對方依舊選擇,必然存在背後的目的性,都加大了遭遇渣男的風險。
學曆,顔值,工作性格,以及家境方方面面都是價值考量的問題,擇偶标準不明确,這樣的女性,自然很容易在感情路上持續受到渣男侵擾。
受原生态家庭影響
當一個人人生路上很多問題,首先是覺察到,這與我們原生家庭有脫不開的關系,很多時候我們總想逃離原生态家庭的不幸,父母婚姻不幸的狀态,但最終我們卻很可能成為了他們的翻版,重複他們的悲劇。
換句話說,一個不稱職的,或一個“壞”父親家庭長大的女孩,最容易重蹈覆轍原生态家庭的不幸。
《原生家庭》一書的作者蘇珊說:孩子對父母的愛是超乎想象的,一個人如未經曆巨大改變,基本會無條件追随父母的生活印記。
想逃離遇到渣男的命運,首先我們需要先面對自己過往的人生,找到痛苦的源頭,面對并釋放與親人感情間的愛恨糾纏的情緒,讓自己的人生徹底從原生家庭中分離,才能得到成長,重新展開自己新的人生,遇見屬于自己的幸福。
戀愛經驗少
中國是傳統國家,自古就以閨秀來定義好女孩的标準,不管是自己天生性格的腼腆,還是家庭原因造成了和異性接觸太少,以至于不僅沒有任何戀愛經曆,甚至可以說不懂得如何與異性相處,這樣的女孩内心深處對愛的标準會變得狹隘或不切實際。
言情劇又或者虛拟幻化的戀人形象很可能是她們追尋的愛情,但最終真的找到的,一定是渣男披上了“好男人”的外衣,由于經驗匮乏也缺少辨識力,是以很容易被渣男戲耍,掉入“愛”的陷阱。
渣男這個看似蛀蟲一樣的現實載體,其實源于女孩子對自己對感情的需求和期待,有時候改變自身本質的認知和思維,才可以避免不幸降臨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