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迫于形勢或者自身認知而換了“主公”的将領,人數不算少。不過,一生之中居然改了四次主人的人,目前看來似乎隻有一人。

1949年4月20日晚上8點,解放軍發起了渡江作戰。援引一些資料的說法,當時35軍打響了“三浦”戰役,103師向江浦的敵人發起了進攻。
在粟裕的《回憶錄》裡,有這麼一段話:“鎮江正面的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兩軍,于二十三日晨占領鎮江和浦口、浦鎮,當晚就占領了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
關于這個細節,能找到的資料除了這些并沒有更多的記錄。
這麼重要的戰役,為何所留存的筆墨很是寥寥呢?
之是以如此,和三十五軍的軍長吳化文有關。
吳化文曾是馮玉祥、蔣介石、汪精衛的部下。單看這段曆史,給人的感覺就是,此人也太“三心二意”了,頻繁換東家,是以,這樣的人不值得一提。
那麼,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吳化文山東掖縣(今萊州)人,吳化文兄弟三人,姊妹四人,吳化文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當年為了生計跑到馮玉祥那當兵去了,因為,他有點文化又能吃苦,馮玉祥很是看重他。于是,他就是一路升遷,甚至,還做過馮玉祥的随從參謀。其實,馮玉祥對吳化文不薄,将他送到了北京陸軍大學學習。1923年回來後,馮玉祥給了吳化文一個總部上校參謀的頭銜,随後,他便被派到了韓複榘那裡任聯絡參謀。
照常理而言,吳化文應該是死心塌地跟着馮玉祥才對,可是,随着韓複榘被蔣介石收買,吳化文也于1930年投靠了蔣介石。先後任進階教導團團長、手槍旅旅長兼濟南警備司令等職。1938年1月,所在部隊被蔣介石改編為獨立二十八旅,他任旅長。魯南台兒莊失守後,其部被改編為新四師,任師長兼山東保安第一師師長。
隻是,吳化文的這支部隊,在人家眼中隻有利用的價值,壓根就沒有得到重視。在抗日戰争期間,吳化文也曾對抗過日軍,不過,面對日軍的高價收買,他再次心動。這一次,他居然緻電給國民黨重慶軍政部,請示可不可以降日。得到的答複卻是:“隻要不降八路軍,又能儲存戰鬥力,你做什麼都行。”
于是,吳化文在1943年1月18日,投奔了汪僞政權,做起了第三方面軍的總司令,在山東和日軍聯手攻打八路軍。之後,吳化文堂堂正正的做起了南京汪政權的僞軍,而且,更是成了山東日僞軍的主力,總兵力達萬餘人。當時,吳化文在山東地區瘋狂殺戮,兇殘的制造了“無人區”,并協同日軍打擊八路軍。
但在兩年後的8月,日本戰敗,吳化文又重新回到了蔣介石那裡,成為了國民黨新編第五路軍中将總司令。
這次也和當年蔣介石接納他一樣,國民黨隻想利用他的兵力來對付自己的“敵人”。而此時,在吳化文的部隊裡,有了不少反抗蔣介石的聲音。
于是,吳化文有些困惑,便去見了他的前東家——馮玉祥。之後,馮玉祥給吳化文指了一條明路:加入解放軍。隻是,此時的吳化文仍在觀望。
濟南戰役打響後,他居然再次和蔣介石暗中聯系,不過,在解放軍争取說服的努力下,吳化文還是于1948年9月19日率部起義。
同年10月29日,吳化文所率的部隊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及步兵一零三師、一零四師和一零五師,他任軍長。
1949年4月23日晚,第三十五軍進占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本是很輝煌的一段曆史,隻是這位軍長的履曆不太光彩,導緻了後人對其中的細節所知甚少。
這次戰役,吳化文雖立下了大功,但是,當年他在山東做的“壞事”,當地人一直都沒有忘記。
于是,吳化文在上海養病期間,還有山東代表來到上海請願,表示要殺了他才能告慰那些冤死的山東百姓。最終,這支三十五軍,于1950年1月被撤編了。
後來,吳化文轉業了,當時的軍銜是“中将”,做了浙江省任省政府委員。之後,吳化文自稱有病,去了浙江省交通廳,晚年生活倒也閑适。
看吳化文這一生,說他做事沒有原則,見利就上,似乎沒有一點問題。因為,他太過于計較自己的得失了,幾次“叛主”,都是在原東家處于不利的情況下,自己趕緊溜了。
但是,要說吳化文在夾縫中生存,倒有點可憐了他。當年,蔣介石讓吳化文出兵增援被困藤縣的國民黨殘部,他就是按兵不動,險些為了這事掉了腦袋。之後,更是經當時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何思源給吳化文告密,吳化文拒不赴濟,才免遭殺身之禍。
其實,還是因為吳化文才不想犧牲自己的這點兵力,他還以為能和過去一樣再換個東家,就能保了自己的前途。其實,吳化文也很識時務,知道自己若不再做些什麼,怕真的不能洗白自己。隻是,他之前所為,曆史是不會忘記的。尤其是投靠了汪僞政權幫着日寇殘害自己的同胞,以至于,解放後吳化文并沒有得到重用,反而受到群眾的譴責。
在曆史上,很多人都有過“貳心”,去投奔了所謂的“良主”,而吳化文卻是是非不分。即使有了大功,也做不到将功抵過。
也許,吳化文就是牆頭草,随風倒,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的主。當然,吳化文最後還是明白了自己該如何選擇,這最後一次的“叛主”才讓他走上了正道。是以,吳化文的故事不過是讓人知道,投機并不能真正取巧,而選擇正确的方向,才能走對人生。
1962年,吳化文因病而故,享年58歲。
參考資料:
【《抗日戰争史》、《抗日戰争大事典》、《軍事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