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和平的環境下,我們總會感歎一切都是歲月靜好的模樣。也許百年前的的英雄們聽到現代人的歡聲笑語,也會不由自主地嘴角上揚。在屬于他們的那個年代裡,沒有一口飽飯,沒有良好的教育,有的隻是硝煙和炮火,而支撐他們的則隻有“精忠報國”。
1940年,抗日戰争已經進行到第10個年頭了,距離日軍全面侵華已經有4年的時間。敵人有飛機有坦克,而我方卻隻能靠着連鳥槍都裝備不全的軍隊硬抗下一場場戰鬥。幾乎每一次,大家都是以生死相搏,隻希望以人數累積換下更多敵軍的人頭來。
自1938年正式成立起,國軍第75軍預備第4師已經駐紮在宜昌,鏖戰到了第3年,他們是為了牽制日軍部隊,改變不利局勢而生的。在戰鬥最開始,他們就給日軍帶去沉重的打擊,但是如此出彩的表現,使得他們受到了日軍的重要關注。
第75軍預備第4師已經成為了日軍眼中不得不拔除的釘子,他們放出了混淆視聽的情報,使得當時人們對日軍的企圖做出了誤判。接下來的奇襲也使得第4師反應不及,但是第4師很快振作了起來,抵抗住了敵人一輪又一輪強烈地進攻。
犧牲在戰場上的不僅僅是戰士,他們的總司令張自忠、第173師師長鐘毅也先後為國捐軀。戰士們扛了一夜又一夜,第4師師長傅正模頂了上來,走在了艱苦奮戰的最前線。但是由于交通被日軍封鎖、生存條件極端惡劣,我方最終退守,1940年6月宜昌宣告淪陷。
在棗宜會戰之後,為了阻止敵人進犯的步伐,第4師死守在了黃花鄉。這裡是從宜昌前往重慶的重要關口,一旦最後的防線被破,後果将不堪設想。1941年,第4師與日軍展開了頻繁的拉鋸戰。
“傷員太多了,一開始傷員還能立即被救治,但是幾天後後方也沒了。”當時的日軍為了能夠取得勝利,違背了“不能傷害醫護人員”的國際準則,已經喪失了人心。“我看到屍體一具具被擡到坑裡。”一名叫易行錫老兵曾回憶道。
“一開始還能一人一個,後來實在太多,就隻能十幾人一個坑。”易行錫在當時才十五六歲的年紀,他那時候是個通訊兵,有時候會與師長傅正模同行。前線是什麼情況,他不知道,但是後線的焦灼,他看在眼裡:“有時候會看見師長一路抹眼淚。”
易行錫的前輩們告訴他,那是因為陣亡的将士太多,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時間一晃來到2010年9月,湖北宜昌市黃花鄉南邊村正在修高速公路,一場暴雨下來,沖開了已經松散的黃土,幾十畝土地下面的白骨一具具顯現了出來。
人們感到駭人,還以為這裡是萬骨坑,直到相關人員專門前來了解,大家才知道了真相。當年參加過抗戰的年輕人,或是這個村子裡的兒童已經成了老人,他們中有一些人留了下來,向人們傳述了他們當年的親眼所見。
當時73歲的村民秦德标就是其中一名見證人,他知道這些遺骸被挖了出來後,不由老淚縱橫:“可惜了!”他還聲稱年幼的時候,他還曾看見過一些墓碑。根據秦德标的回憶,人們果然找到了殘碑,根據上面的記載,大家才驗證了國軍第75軍預備第4師的身份。
據統計,埋葬在這裡的将士遺骸有3000多具,當地人和從業人員一起小心翼翼地将這些遺骸搜集起來,轉移到金魚坪掩埋起來,并修葺了紀念碑。希望這些将士們能夠安息,警鐘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