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大文學名著中的扇子,各具特色堪稱典範

扇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也廣泛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最突出的當是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中關于扇的精彩描寫,四部著作獨具特色,堪稱典範。

四大文學名著中的扇子,各具特色堪稱典範

扇與《三國演義》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後,羽扇、綸巾、鶴氅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諸葛亮形象。第五十二回諸葛亮調兵攻取零陵,“隻見對陣中,一簇黃旗出。旗開處,推出一輛四輪車,車中端坐一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纨扇,用扇招邢道榮日:‘吾乃南陽諸葛孔明也。’”從此确立了這個臨陣主帥的特定形象。

在後來的多次戰争中,諸葛亮大都是這種形象。例外的一次是在西城縣設“空城計”智退司馬懿時,隻是“披鶴氅,戴綸巾”。這時的棄羽扇正暗示了諸葛亮已無兵可指揮,代之以“焚香操琴”,又展現了諸葛亮遇險不驚的智勇鎮定。諸葛亮充分利用“羽扇綸巾”的形象,給敵軍施加了沉重的心理壓力,多次出奇制勝。第一百回“出隴上諸葛裝神”,諸葛亮布疑兵作弄司馬懿,以同樣的四輛四輪車,分成四隊,每隊都是“簪冠鶴氅,手搖羽扇”,攪得魏兵涼懼萬分。如此之強的心理戰術效果,最明顯的展現在第一百零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諸葛亮遺命姜維用木雕裝扮自己,阻擋追殺而來的司馬懿。“定睛看時,隻見中軍數十員大将,擁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鶴氅皂縧。”司馬懿見後大涼,退逃五十餘裡,留下了“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笑談。

扇與《西遊記》

一提到《西遊記》,人們多會想到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的故事,其實,小說中還寫了一把能生火的芭蕉扇。

在第三十五回,孫悟空和平頂山蓮花洞的金角大王、銀角大王兩妖鬥法,金角大王“右手伸于項後,取出芭蕉扇,平白地扇起火來”。最後太上老君來收場,原來兩妖是看守老君爐的兩童子。芭蕉扇就是扇爐火用的。

最有名的當然是能熄滅八百裡火焰山烈火的芭蕉扇,它原産于昆侖山後的靈寶,能滅火氣。一扇熄火,二扇生風。三扇下雨;扇人就會飄飛八萬四千裡。由于和鐵扇公主一家有恩怨,孫悟空經曆了曲折過程,終于連扇四十九下,熄滅了火焰山的烈火,唐僧師徒得以繼續登程。

《西遊記》對芭蕉扇的精彩描寫,展現了人類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美好理想,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四大文學名著中的扇子,各具特色堪稱典範

扇與《水浒傳》

《水浒傳》多處寫到扇子,如梁山好漢中吳用的“五名扇”、公孫勝的“鼈殼扇子”、林沖的“折疊紙西川扇子”、燕青的“名人扇”和宋清的“鐵扇子”,金銮殿上的“鳳羽扇”,粱中書家的“葵扇”。

較為有名的是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沒半碗飯時,隻見遠遠地一個漢子。挑着一副擔桶唱上岡子來:‘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内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那漢子口裡唱着,走上岡子來,松林裡頭歇下擔桶,坐地乘涼。”在酷熱難耐的天氣下,押解生辰綱的楊志一行正在黃泥岡松林裡休憩,突然聽到漢子的歌聲。前兩句用誇張的手法極力寫出天氣的酷熱,唱得人心煩意躁;後兩句借“扇”寫出兩個不同階層人的心情,在描寫上扣住了“官逼民反”的主題。

《水浒傳》中沒有用扇子做主要道具的故事,同其他作品相比遜色了一些。

扇與《紅樓夢》

《紅樓夢》中寫扇烘托了賈府錦衣玉食的富貴氣象。小說中多次描寫賈府中人用扇的情景。如第二十八回元春賞賜寶玉等人的端午節禮物中有“上等宮扇兩柄”。第二十八回寶玉初會琪官時,“将一個玉塊扇墜解下來”做了贈物,第三十一回寶玉奪了麝月的扇子給睛雯撕後讓麝月“打開扇子匣子揀去”,等等。

《紅樓夢》中對扇子的描寫。更重要的是表現了不同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十一回寫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寶玉聽了,便笑着遞與她。晴雯果然接過來,嗤的一聲,撕了兩半,接着又聽嗤嗤幾聲。寶玉在旁笑着說:‘響的好,再撕響些!’正說着,隻見麝月走過來,笑道:‘少作些孽吧。’寶玉趕上來。一把将她手裡的扇子奪了遞與晴雯。睛雯接了,也撕了幾半子,二人都大笑。”小說借撕扇既寫出睛雯雖“身為下賤”卻潑辣剛烈、敢作敢當的品性,也寫出了寶玉性格中追求平等、同情女性、對反封建禮教行為表示贊賞的一面。

《紅樓夢》寫扇在四大名著中是最多的,在烘托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微信号搜尋: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于商業目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