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T職場人生:員工的公司觀

90%的人一生都不會創業,而是給别人打工。而打工的人的自然本能是:“這也不是我的公司,犯不上投入太多。”結果推論就是:90%的人将以不投入

的方式度過一生,實在可怕。當然實際上在公司裡邊會發現各種人:有的人好像幹活比老闆還着急,甚至天天和老闆吵架,直到氣得離職;有的人把公司當作掙錢的

地方,挖空心思看看還能怎麼多賺點錢;有的人與世無争,既不替公司想也不替自己想,過一天是一天……那麼,這個不是自己的又身在其中的公司,打工者應該如

何看待呢?

以下觀點是從本人經曆過的公司提煉出來的,理論部分來自各處(已标出),某些時候可能不适用。

首先做好本職工作

一次調查(應該就是CSDN轉載的)大緻資料是大學生畢業後有30%在半年内從第一家企業離職,而離職原因第一位且占到50%的居然是:缺少發展空間。對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有什麼公司是放不下他的呢?不是,是他放不下公司。

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是,不關注自己的技術和本職工作,而很喜歡鑽研高深問題。總感覺老闆天天看着盈利表,對技術和管理漠不關心,很想找他談談自己的想法。其

實所有老闆都不排斥和員工交流想法,唯一的問題是:所有員工的想法各不相同,又很難判斷誰的正确,不知道聽誰的好。而員工的角度看到的則是:老闆不采納我

的看法,我走。

那到底怎麼辦呢?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證明自己是對的。毛澤東是一個典型,在長征的時候他不是頂層上司,但是他也沒天天琢磨着去奪權,而是在幾次需要自己指揮的時候證明了自己的正确性,事情就會自然地發生。這個事情不是遠在天邊的事情,我個人也深有體會不過不在這裡說了,估計大家也見過。事實就是當我們總是做正确的事的時候,大家包括上司就會聽我們的;但如果我們總是“說正确的話”但什麼也不做,隻會被認為是一個喜歡指手畫腳的人。

所謂本職工作就是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那些除了說還可以做的事情。多數人在抱怨周圍有很多不可控因素的時候,其實可以控制的事情同時也多得做不完,卻被視而不見。

凡事多看積極的一面

這個在冬吳相對論的一集裡邊有很深刻的一段描述,就是凡事要多看積極的一面。并非是說當我們兩眼不見時消極的一面會自動消失,而是說當我們多看積極面的時候我們會有很多積極的事可做,做完之後就能消除消極面。

很 久以前Ken

Shweber在到一家公司的時候發現大家正停工,因為客戶需求不明,測試伺服器也沒到位。他問有沒有一些需求是明确的而且不需要那台測試伺服器,大家回

答有,但是隻夠1個月開發的。他說好,那就先幹一個月,然後給客戶看看再說……項目于是就開工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種方法就是Scrum。

做好本職工作的本質,就是找尋那些積極面上還可以推動的工作。

“共振”

很多說法和這個詞有關:“要想引導誰,就要服務誰(聖經語)”“仆人倫理(吳伯凡語)”等等,在公司的語境中原理就是:當我們幫助了同僚或上司時,他們就

會幫助我們,而我們就會獲得更大能量幫助更多更高的人,進而獲得更多幫助……而我們幫助他們的方式,就是做好本職工作。

“如果我們真誠地幫助了某人,而他卻不回報,怎麼辦?”正如面包師做出可口的面包不是為了讓我們吃得香而是為了自己能賺錢,他們即使不會因為我們的真誠而回報,也會因為想獲得下次幫助而回報。是以共振會持續下去的。

Scrum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與客戶共振的過程,同樣也可以用于公司内部。每次關注别人的價值,一點點地幫助别人,進而獲得别人的支援,而不是追求一次無法預測結果的大革命。

火星高度看待問題

“我是公司裡的誰?”這個問題挺難回答的,有人說自己是公司的開發人員,有人說自己是項目經理,有人說自己是公司研發部門的經理……坐在自己的椅子高度上看問題,就會出問題。

如"為什麼咱們公司的研發管理這麼完善,但是研發總監一直得不到提拔?"興許研發管理的确很到位,但是研發總監經常“替開發人員說話,把和市場/銷售的關

系鬧得很僵”,而公司的大上司考慮到不想讓一個人去管理兩個和自己關系很僵的人,又不想換掉資曆深厚的市場和銷售兩位總監。是以研發總監若想得到提拔,應

該做的事情是,站在三個部門以上的高度看問題,把研發部門變成一個能幫助市場和銷售完成成績的部門,才可能被提升為三個部門的總上司。當然這不意味着非得

犧牲研發部門的利益,從來沒見過市場/銷售部門的業績提升的時候,研發部門的業績反而下滑的,因為錢就是從那裡來的。

這個例子舉得有點大了,但向下看,會出現開發vs測試,小組1vs小組2,開發組vsEPG,産品部門vs研發中心……解決思路是一樣的。想做誰的上司,就要有替誰考慮的用心,和能包容他們的胸懷。而且這件事必須真誠地去做,好像是冬吳相對論裡邊提到的:“一個三歲小孩都能知道誰真的對自己好,誰是假的”,是以不能寄希望于假惺惺的幫助。

如果站的高度有限,被提拔的高度就有限。就很容易發現在一個明明巨大無比的公司,居然沒有自己的出路,不得不選擇離開。

可不可以謀私利?

這個咱們開發人員可能很少遇到,不過屬于“員工的公司觀”的一部分,是以也寫一點。

我們腦海中出現一位自己公司接近最高管理者職位的人的時候,我們會想到“他事事為自己着想,終于到達這個位置”嗎?不會,肯定會覺得此人為公司做出了很大

的貢獻,才導緻于此。多數時候,一個人從公司能獲得的收入(包括公利和私利),都是與對公司做出的貢獻成正比的,私利能讓收入乘二,但不能讓收入乘十。而

即使這個公司不知回報,導緻此人離職,他能在下家公司獲得的薪水,也是與對上家公司的貢獻成正比的。

是以“貢獻”這個詞聽起來很偉大,其實和我們的收入息息相關。

可不可以與世無争?

可能算是一種人生的活法,不過考慮到我們一生的1/3的時間和90%的成就是在公司完成的,很不推薦這種活法。

什麼時候我該離開?

“我們公司的前景不好,又缺少戰略,是以我想離開。”這句話從高管口中說出來情有所原,但卻經常從基層程式員口中說出,就很奇怪了。

什麼時候離開這家公司呢?取決于來公司的目的。對程式員/項目經理或市場/銷售部門但同級别的打工者而言,吸引自己的無外乎幾樣東西:

1. 在這家公司能學到很多東西

2. 這裡有一個很好的舞台,能讓我做成一些事情

3. 在這家公司我能認為很多外面的人,為未來鋪墊

4. 這個項目/産品知名度很高,我願意參與其中

5. 這個公司現在給我機會能做出成績,日後在職場會更有競争力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離開前就應該想想是否這些東西還在,而不要為“公司的前景和戰略”這種和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東西費心。

這是個真實的經曆,在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後,有幾個本來很想辭職的人重新留了下來,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工作,成績相當好。他們甚至在我走後還留在那裡,因為既然每個人來公司的目的不同,走的原因也不會相同。

這個話題有點邪門,因為困擾了自己很久,是以不得不思考透徹。每個人面對這個話題的時候可能想法差别都很大,争議也很大,不求統一認識,隻能說是我自己在5~15年前很想看到的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