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師名家名人壇】雜談武義科舉|古梁

随筆)雜談武義科舉

文/古梁

曆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科舉取士,具有标志性意義的是隋炀帝創立進士科這一事件開始的。

隋炀帝大業元年(605)進士科創立(具體年份有多種說法),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制在中國曆史上存在了1300之久。

隋以前,漢代創設了察舉制。察舉的科目主要是“賢良方正”科和“孝廉”科,這個制度也一直沿續到清代。自唐至清,武義被薦辟的唐代隻有1人,即倉部公徐镃,宋代2人,明代27人。大量人才出現于科舉制,從進士看:武義北宋5人;南宋44人;元代1人;明代6人;清代2人。從舉人看:宋元代無考;明代22人;清代37人。而貢生宋元代無考;明代157人;清代156人。

從以上這些數字看,進士宋代為多,但越往後的朝代,進士明顯大大地減少,而明清兩代舉人、貢生卻多了起來,這是為什麼?

從進士的數量看,南宋最多,而且大多數是呂祖謙在明招山講學後産生的。分析原因,這與宋代重文輕武的朝政有關,但不能忽視有呂祖謙這樣大師的教育所起的作用。元代隻有1人,除元代取士多由薦舉産生,而且元代将人分成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維吾爾等民族);三等是長江以北的漢人;四等最下賤,是長江以南漢族,稱為南人。同時元代從延祐二年(1099)開始分左右兩科,分左右兩榜,蒙古、色目人為右(元時以右為上),漢人、南人為左,是以當時作為南人的武義人,要想取士被薦,就難上加難了。明代科舉考試分為4級: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清代同。明清兩代以文取士還是比較重視的,但為什麼考取進士這麼少呢?我一直不能了解這種曆史現象。我一直認為,明清兩代缺少了像呂祖謙這樣的大師。從明清兩代儒學案中,也可以看出,當時武義沒有文化的主要領軍的人物。整個清代270多年中,隻有康熙年間和道光年間出了2個進士。這不值得我們去探究其中的曆史原因嗎?

然而,明清兩代武義的舉人和貢生到不少。分析原因,當時的耕讀文化已經比較發達,諸多富裕人家紛紛重視兒孫的讀書,像下王宅村出現了多個有名的耕讀家族,社會上還出現了文人結社,互相論學詠詩的現象,一些讀書人家還為後代兒孫蓋起了讀書屋,武義上街就有兩幢讀書屋,童廬村也有童姓讀書屋出現。

從科舉看,一個地方取士的多少,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朝廷取士的朝政,二是有沒有文化上的領軍人物的引導,這兩者缺一不可。當然這不過是我個人陋見,其深層因素還将深入考察和研究。

2018.12.26.夜

作者簡介:古梁,原名邬浩良。當代詩人、地方文史學者。

【名師名家名人壇】創辦于2014年11月26日,自開通以來,始終堅持以正氣為本、以推文品質為基石、以傳播效能為追求,同步釋出國内外詩、文、書、畫、評、誦等精彩資訊到騰訊[國際詩書畫]、網易[經典詩書畫]、360個人圖書館[左龍右虎藝術館]等平台。

【名師名家名人壇】編委會

排名不分先後

榮譽顧問:

何達權(美)、 林文傑(港)、胡正雲、程嘯斌、鄧瑛(德國)、向雲(港)、鍾建新(港)、黃漢然(美)、木子(港)、岑明輝(委内瑞拉)、易人、曉風、胡金全(左龍右虎)

總編輯:大賀

執行主編:藝術名家趙軍、胡家誼

榮譽主編:淑文(紐西蘭)、老男孩、胡詩雲

副主編:熊曉冬、陳燕平、徐國平(旅歐)、山風、播音、季俊群(巴西)

榮譽編委:羊鳴、胡樹新、周新生、苗電、高振東、殷雷、胡偉彬(澳門)

編委:仿若、胡永賢、湯豔豔、鄒小琴、謝甯、王印強、孫寶根、陳強、秋玲(港)、林金茂、曲萬喜、劉洪生、馬君、路傑、陳雅萍、趙銀蓮

法律顧問:王印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