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97個智慧城市試點 面臨首次“大考”

近600個智慧城市試點面臨國家部委的首次評價檢驗。昨日,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産業司副巡視員王娜透露,發改委、網信辦等聯合編制的首個國家智慧城市評價名額體系近期即将出台,對地方的智慧城市評價工作也将相應展開。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産業司副巡視員王娜在2016年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創新大會上介紹,發改委、網信辦等部門共同研究制定了新型智慧城市評價名額體系,正抓緊近期出台。

王娜說,這一評價名額體系的目的是引導智慧城市工作,明确新型智慧城市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各地方應圍繞評價名額體系制定相關的工作方案,“評價名額體系是唯一的依據”。

據國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部級協調辦秘書處秘書長單志廣統計,發改委、住建部、工信部、交通部、科技部與國标委、國家旅遊局、國家測繪局等部門組織的智慧城市相關試點共有597個。也就是說,這些試點即将迎來國家部委的首次統一檢驗。

單志廣介紹,評價名額體系包括惠民服務、精準治理、生态宜居、産業經濟、基礎設施、網絡安全、體制機制創新、市民體驗等一級名額和若幹個二級名額。每一個名額都是客觀可量化的。

惠民服務和市民體驗将被擺在重要位置。國家标準委工業标準二部處長孫維對南都記者介紹,例如對社保服務這一項名額的考核,就要去問老百姓是不是可以異地辦理社保。

王娜透露,與以往的類似評價相比,即将出台的評價名額體系或加大公衆評價的權重。單志廣說,未來評價工作中會利用支付寶城市服務和Q Q彈窗的資料來投放問卷,這樣就可以有代表性地選取一些老百姓來真正做評價。

單志廣認為,評價結果不是為了搞排名,而是做示範,探索可複制推廣的發展模式。目前的安排是,到2018年底分類篩選100個國家示範性新型智慧城市,“以點帶面”“以評促建”。

國家智慧城市

評價名額體系

惠民服務

精準治理

生态宜居

産業經濟

基礎設施

網絡安全

體制機制創新

市民體驗

現狀

建智慧城市最怕“鋪攤子”

“其實最擔心的是鋪攤子,一說起建設,大家都比較熱衷于建基礎設施,要投入。”發改委高技術産業司副巡視員王娜認為,資料中心、雲平台等基礎設施已經投入很多,但不見得發揮了多麼大的作用。是以,重點還是如何去用好這些基礎設施,利用社會化的力量,節省資金提高效能。充分利用老的設施,謹慎考慮建新設施。王娜說,近期出台的評價名額體系也是以績效為導向,加強對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的動态監測。

事實上,中國政府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已有8年。國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部級協調辦秘書處秘書長單志廣認為,8年來智慧城市建設呈現高投入、高技術,同時低效能、低獲得感的特點。如北京,隻要還有霧霾和交通擁堵問題,公衆就不會認為北京是智慧化城市。

資料碎片化是發展瓶頸

在多位官員和業界人士看來,當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資料碎片化。

滴滴進階副總裁兼工程技術委員會主席章文嵩介紹,滴滴在中國每日訂單量有2000多萬,大約是優步在美國每日訂單量的14倍。中國做智慧交通有巨大的資料資源優勢。他同時指出,如果資料的價值不能評估,就很難做資料交換,資料資源的優勢也發揮不出來。政府可以推動整體資料生态的建設,開放一些可安全公開的資料,和企業的資料整合在一起,搭建雲資料平台。

單志廣認為,過去搞孤島型建設,使得很多資料在各部門、各行業間被孤立隔離,智慧城市建設目前的關鍵就是解決該問題。

王娜指出,智慧城市的關鍵是共享和開放。9月國務院出台了政務資訊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接下來要真正落實實施。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