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新需要智慧和勇氣!

隻要是創新,就會破除一些條條框框。我們鼓勵創新,就不能把所有的現行技術标準都當成金科玉律,而要一定程度上允許新技術去挑戰、改變某些舊的标準,隻有這樣,才不會讓舊的标準成為阻擋創新的絆腳石。

我國某著名高校的水科學研究院通過15年科研攻關,成功研究出一種純實體制水法,一舉革新了全世界沿用上百年的化學制水法。這一創新技術不僅可以保障水質安全,把水質提高到健康水準,而且由于是全密封生産,還從根本上破解了供水管網的二次污染這一世界性難題。

但是,這一創新在推廣應用中卻陷入尴尬,而且遭遇的難題讓人哭笑不得。傳統制水工藝為了抑制水裡的微生物,必須使用化學藥品消毒,現在世界通用的消毒劑是次氯酸鈉。但是由于新制水技術所出的水與管網根本就沒有微生物存在,是以無需化學消毒。“可出水沒有餘氯,就被判定為不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标準。”發明人無奈地說。

這樣的現象是相對落後的标準制約創新的典型案例,值得我們深思。

隻要是創新,就會破除一些條條框框,往往越是重大的創新,對傳統标準的沖擊也會越大。今天,我們鼓勵創新,就不能把所有的現行技術标準都當成金科玉律,而要一定程度上允許新技術去挑戰、改變某些舊的标準,隻有這樣,才不會讓舊的标準成為阻擋創新的絆腳石。

比如,汽車發明以前的馬車時代,世界通行的交通規則是左行。這是因為多數人習慣于用右手,古代騎士都是右手持劍,左手持缰。馭手駕馬車,一般也都是右手持鞭,左手持缰。遇到緊急情況,左右手這種分工往往使車輛向左更容易,是以左行就更有利于安全。而汽車出現後,由于換擋等操作使用靈活的右手更友善,是以左舵車是主流,右行更有利于交通安全,是以大多數國家就修改了舊标準,改為右行。這其實正是汽車這一創新成果,颠覆馬車時代舊規則的很好案例。

一般而言,往往是創新在先,标準在後,标準的修改常有滞後性。比如上述提到的左右行,是先有汽車,後有适應汽車的規則出現。那麼,在舊标準修改前,一邊是标準、一邊是創新,我們是應該大膽鼓勵創新,還是嚴守标準?回答這個問題,的确需要一點智慧和勇氣。

其實,在我們這個特别提倡創新的時代,想明白一個道理,做出正确的選擇也不難。那就是我們始終不要忘記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到底是什麼。是四平八穩地以不犯錯誤為最高原則,還是一切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明确了這個出發點,做出正确的抉擇并不難。

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的光輝曆程,無論是小崗村還是深圳蛇口,都是當事人甘冒巨大風險,大膽地先行、先試,為後人闖出一條成功之路。經濟體制的改革尚能如此大膽探索,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對于科學技術上的創新,我們也應以更大的勇氣和熱情去擁抱、去接納。

轉自創頭條,原文連結:

http://www.ctoutiao.com/2353084.htm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