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在日本投降之後,好不容易換取暫時和平的華夏土地又燃起了緊張激烈的戰火,隻不過,這次的戰火并不來源于境外勢力的騷擾裹挾,而是“本自同根生”的同胞國民黨,為了争奪中國政權而向中共解放區大肆進攻,拉開了國共内戰的決戰序幕。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國共内戰

然而,就在南方的國民黨與北方的共産黨在長江中下遊打得不可開交、不分上下之時,作為當時世界共産黨領頭羊的蘇聯同盟國上司人斯大林,卻向毛主席暗示與國民黨“劃江而治”。然而,毛主席并未是以偃旗息鼓,同意劃江而治,反而下令一鼓作氣,直搗南京,統一中國。

那麼,斯大林為何暗示劃江而治,他究竟有什麼樣的目的?毛主席又為何忽然下定決心直搗國民黨政府所在的南京?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其中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渡江戰役

其實,這一次并不是國共的第一次内戰。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國共就爆發了第一次戰争。時逢國民黨執政,這時候的中國,在國民黨的統治下,帝國主義軍閥割據混戰、制度腐朽、階級剝削嚴重,貧富差距大,無數慘重的社會迹象都指向:中國仍然存在處于半封建半殖民的落後狀态,民生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國民黨軍閥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工農階級團結起來,依靠着共産黨的紅色革命力量艱難壯大,進而為自己争取應用的權益和土地。但是,這就與軍閥官僚等資産地主階級為政治代表的國民黨利益形成沖突和沖突,他們将工農階級代表的共産黨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而我們共産黨也将國民黨這些封建的資産地主階級視為危害民生進步、導緻中國落後的鬥争對象。

在這樣的利益沖突之下,兩方勢力展開互相纏鬥角逐,自1927年起,大量共産黨革命同胞遭到國民黨的濫殺和拘捕,徹底激化了國共之間的沖突鬥争,面對國民黨的濫殺濫捕,共産黨人也開始組建起中國工農紅軍隊伍作為武裝力量,對國民黨實施武裝反抗,正式拉開了國共内戰的序幕。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紅軍艱難長征過鐵索橋

在國民黨造就的生存威脅之下,中國共産黨發動了秋收起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共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很快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但好景不長,在1930年到1934年間,國民政府拼盡全力五次圍剿共産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迫使紅軍進行二萬五千裡的艱難長征,才将根據地轉移到西北延安這座城市,繼續孕育紅色革命精神,不斷将紅色革命力量發展壯大。

直到1935年華北事變爆發,日本對中國發動了全面侵華戰争,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對中華同胞展開屠戮清洗,加劇了中華兒女對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沖突。而這時的國民黨軍隊,在先前對共産黨發動的内戰過程之中,已經消耗了不少的優良精兵,面對軍國主義灌溉下兇殘邪惡的日本軍隊,政治制度腐朽的國民黨政府已經無力抵抗,一而再地連失數座城池,回天乏力;同時,群衆基礎良好的共産黨人,也在為守護家國安危和同胞性命而頑強抵抗日軍的侵襲。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日軍侵華

在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民族沖突驅使之下,國民黨和共産黨暫時達成了一緻對外的合作協定,停止内戰,共同抵抗外來侵略者。雖然在此期間,兩黨因利益糾紛仍有摩擦,但在曆經十五年的合作抗日精堅力量之下,抗日戰争最終取得了勝利。

然而,就在1945年抗戰結束之際,國民黨卻一邊虛僞地假裝和談,一邊開始搶占地盤,發動戰争。同年十月,國民黨首領蔣介石在日軍投降之際邀請毛主席和周恩來進行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避免内戰。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重慶談判

但國民黨卻拒絕承認共産黨政權的合法性。同時,雙十協定剛剛簽訂完畢,蔣介石就違背了協定之中避免内戰的契約,在美國的軍備支援下,秘密印發反共的《剿匪手本》,派兵出擊共産黨所在的華北解放區,企圖打開占領東北地區的通道,正式打響了全面内戰。

而共産黨也針對國民黨的進攻采取了戰略方針,與國民黨軍隊展開激戰。一開始,手握海陸空三軍健全軍事體系,掌握美國進階軍備支援的蔣介石似乎勝券在握,并不把共産黨的“散兵”放在眼裡,整個國民黨上下都對清洗中共奪取政權十分自信。但是,随着内戰戰火的不斷蔓延,國民黨的自身形勢似乎并不樂觀...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國共兩黨

劃江而治

在曆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後,共産黨解放軍已經殲滅了國民黨的大部分精銳主力,實作了東北、華北、西北等大部分疆域版圖的全面解放,此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隊也在解放過程之中不斷吸納壯大自身團隊,達到了四百萬人的龐大兵力。在蘇聯的幫助下,共産黨通過日本曾經在東北留下的武器将自身裝備進行了改善,已經十分有把握徹底戰勝國民黨軍。

而這時的蔣介石,面對國民黨的節節敗退,也終于意識到自身部隊和内部存在的漏洞和問題。面對統治大廈的即将崩塌,蔣介石決定拖延時間,退而未休,繼續依靠長江以南的區域重整兵力,并趁機試圖與中國共産黨再次進行和談。同時,扶持國民黨的美國政府面對國民黨的垮台定局,也不得不再次調整對華政策,迫使國民黨政府提出“劃江而治”,以保全自身的在華利益。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面對國民黨和美方提出的“劃江而治”,毛主席感到十分可笑。首先,劃江而治必定會導緻中國出現類似于“南北北韓”的分裂局面,這種政權的分立往往并不會帶來真正的和平,反而會使得兩方不斷發生沖突,讓戰争繼續蔓延,民不聊生。同時,美國也在從中作梗,以國民黨政府為傀儡操縱着中國局面,保不定哪一天就會對北方的中共實施打擊。與其如此,還不如趁現在中共優勢尚在,直搗南京,徹底統一中國,才會使得中國人民真正得到解放。

于是,毛主席很快表明了自己的明确态度,并在新年獻詞裡号召黨和全國人民将革命進行到底,表達了統一政權的決心,革命絕不會半途而廢。但未曾想到,就在此時,毛主席卻收到來自蘇聯首腦斯大林的一封匪夷所思的電報,他建議共産黨與國民黨進行和談,停止内戰,暗示中共與其劃江而治。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斯大林

面對共産主義革命戰友蘇聯首腦斯大林的暗示,毛主席感到十分失望,他立即意識到,蘇聯其實并不是将中國當做真正的盟友,而是也想趁這次内戰的機會對中國實施瓜分-就像美蘇對北韓實行南北分立所做的那樣,看似是在幫助同黨,事實是想從分立而治中趁機攫取利益,以控制該國。

自然,卓有遠見的毛主席不會輕易被斯大林的意見所左右,他在回複斯大林的電報之中委婉地回絕了他。直到多年以後,毛主席對于這件事情仍然憋着一股子氣,在《論十大關系之中》提到:“斯大林對我們做了一些錯事。”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毛主席

就連後來周恩來總理在回憶這件事情的時候,也表明了态度:

“當時軍事、政治形勢都很好,我們準備南下過長江,解放全中國。蘇聯對此有看法,要求我們停止内戰,實際上是搞‘南北朝’,兩個中國。”

百萬雄師過大江

看似不可跨越、波濤洶湧的長江,自西向東,橫跨南北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使之曆來都是兵家眼中難以逾越的天塹和阻礙,但它終究無法阻礙中國統一的步伐。

毛主席在回絕斯大林建議之後,立刻下令揮毫江山,命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百二十萬兵力橫跨長江,直搗南京。在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浩蕩形勢下,全面擊潰了國民黨的江事防禦路線,占領了國民黨的南京首府,将國民黨趕至台灣一隅,全面赢得了中國人民解放戰争,實作了中國的全面統一。

渡江前夕,斯大林暗示毛主席“劃江而治”,毛主席卻選擇直搗南京

是以,國與國之間,沒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在利益面前,昔日盟友也會變成虎視眈眈的豺狼。基于蘇聯建議“劃江而治”,其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在此教訓上,我國的發展道路一直秉持着“獨立自主”的發展原則,逐漸走向了如今的強盛局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