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亮屋下”——仁本堂

“高亮屋下”——仁本堂

“高亮屋下”——仁本堂

陳忠元

“高亮屋下”——仁本堂

小時候常聽人講“高亮屋下”,其樓名“仁本堂”卻少人知,心裡一直不明白。最近,從老前輩哪裡獲知了其中的故事,令這個困惑了我多年的迷霧得以撥開,也讓我對祖先是更加崇拜了!

“高亮屋下”——仁本堂

沒有顯赫之名,沒有高雅之勢,樸實的仁本堂位于睦鄰村的大甲塘。該樓坐北朝南,北連道山書院(今高陂中學),南依翠綠對門山(上洋山),東臨攘攘大甲圩市,西望青蔥田野。仁本堂為三堂兩落式土樓,占地兩千多平米。其主樓共四層,由兩座相同形制的六房起腳的方形土樓并肩而成。如骨肉相連的倆兄弟永不分開。先祖的用心,可謂良苦!

“高亮屋下”——仁本堂

沒有雕梁畫棟,沒有飛檐翹角,仁本堂有的隻是從一片金黃土牆散發的氤氲之氣。走入樓内,樓道縱橫,曲折回環。仁本堂主樓共有48個房間。其高壯之勢,巍然而立,如寬廣之胸懷、高遠之目光。站在樓上,如站在了前人之肩。憑窗遠眺,美景盡收。樓門一關,固若金湯。

“高亮屋下”——仁本堂

樓上樓廳曾為學堂,供本樓子弟就讀。稚氣的書聲從樓上飄出。大人臉露欣慰。樓下地腳,各置米砻風車,供居民砻谷揚米。主樓後為橫樓(後樓)。橫樓後有一水圳,水流悠悠。夜晚,一輪清月之下,常聞搗衣聲聲。

“高亮屋下”——仁本堂

汩汩之流又寓滾滾财源。以前的叔婆伯娓幹完農活轉到屋下,缷下一身之累,端起木盆便來到圳溪,排排蹲在圳邊搓衣洗菜、有講有笑。這笑語喧飛的動人場景,如今是再也見不着了!

“高亮屋下”——仁本堂

圳後邊的荒野處長着幾棵高大挺拔的樟樹、桉樹等樹木,與仁本堂一起守護着一方子民。炎炎之夏,高樹帶來清風搖曳,為辛苦了一天的居民送來陣陣清涼。清晨,天剛蒙蒙亮,樹上繁密的麻雀叽叽喳喳,催促人們早起,去迎接新的一天!

“高亮屋下”——仁本堂

這幾棵大樹給仁本堂營造了無限生機。可惜人民公社時,為修建生産隊的曬谷坪,這些參天之樹被活活腰斬了。隔着樹木,是四中(高陂中學)的鐘聲與廣播。清脆的鐘聲不僅敲打着四中的學子,也叩擊着仁本堂居民的心。鐘聲成了人們生活緊張的節拍、準确的鐘點。無需掏表對時,便能曉得時分。孩童們收起貪玩心思,掇出長凳闆扯出書包翻開書本自覺溫習起功課來。廣播的歌聲又舒緩了大人們一天緊張的神經,缭繞滿樓,添了幾多歡笑。在那極度匮乏的年代,廣播無疑成了人們精神上的饕餮大餐!

流水、清風、高樹,鳥鳴、鐘聲、廣播,伴随無數人,留下了永難抹去的回憶!

“高亮屋下”——仁本堂

為了讓主樓每個房間都能接受到陽光的朗照,仁本堂主樓前為兩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朗朗乾坤,日月光輝;清新之氣,蕩滌心胸。這兩座四合院式的樓房為廚房,供居民煮食就餐。間間廚房,木欄花窗,線條豎直,明亮通透。天井兩側砌有水坑。生活之水經沉澱過濾後幹淨排出樓外。大家合族而居,其樂融融!

“高亮屋下”——仁本堂

右側四合院前是仁本堂的廳廈。客家人講:有事廳廈坐下來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乃辨曲直、明是非、講道理的地方。廳廈原有詩聯書畫牌匾,“破四舊”時遭毀。今仍遺題畫在牆壁上的字畫。當年以石灰塗抹覆寫後才逃過一劫。大部依然清晰着,可窺當年之韻。

“高亮屋下”——仁本堂

廳廈楹聯:“仁孝溯家傳,無怠無荒,藹藹敦倫皆迪吉;本源叨祖蔭,有典有則,兢兢作德并承休。”此聯為仁本堂的靈魂,浸着先祖的一片深情。“霭霭”,雲霧密集;“敦倫”,敦睦人倫;“兢兢”,小心謹慎,認真負責;“作德”,注重道德修養;“承休”,承受祖宗帶來的美善與吉利。原龍岩學院教授、著名學者郭義山先生評此聯“甚雍容典雅”。

“高亮屋下”——仁本堂

廳廈右牆上題有兩聯,其中一聯曰:“耕也好,讀也好,得好便好希吾輩須當式好;創亦難,守亦難,知難不難望爾曹切莫畏難。”如一位老者的諄諄之言。牆上還有仁本堂裔孫所作之水墨畫,其内容為:滿園白菜(百财)、松鶴延年、喜鵲鳴枝、紫燕雙飛、金雞報喜等。雖隔了年代,仍栩栩如生,躍然壁上。

“高亮屋下”——仁本堂

廳廈為一樓之中心。紅白之事、盛大之事均在此舉行。逢年過節,樓裡的人們會帶着供品,在廳廈燒香敬神,祭祀祖先。廳廈門口為天井,四圍有平房,可作居民浴間。角落處為碓子下,安裝有一座碓子,供樓内之民踏碓做粄,豐富農家生活。天井東面為仁本堂大門的樓門廳。仁本堂大門朝向太陽升起的東方,每天給人希望與力量。打開大門,陽光遍灑,前方對着仁本堂的自留山——長坑山。仁本堂大門聯:“仁美和為貴,本興道自生。”對聯嵌入樓名,點明“仁”(友愛)之美當為“和”,應“和為貴”。《論語》中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句,意為根本立起來了,自然就能把握為人處世的道理了。“和”為主旨,“和”為根基。和能生财,和可緻祥,寄托了祖輩的殷殷之心。

“高亮屋下”——仁本堂

仁本堂整座樓氣勢恢宏,别具一格。既有五鳳樓之味,又有四合院之風,豐富了永定土樓的内容。其以相同模式的左右對稱構造,吉寓“龍鳳呈祥”與“雙喜臨門”。整座樓開有五處門與外界相通,寓“五福臨門”。仁本堂弘揚耕讀傳家,仁孝善德,和為貴。其子孫也一直遵循着祖訓,認真作事,踏實處世。

“高亮屋下”——仁本堂

仁本堂子孫從上洋遷出,至今已曆29代,成為上洋繁衍最快的一支。十五世元一公初居于上洋總祠左之中田洋,現名中心壩。康熙52年,天降大雨,突發洪水,房屋沖坍。公與四第謀築室于大甲塘。大甲塘之名緣于此地原有一水塘。以當時所處之時代,遍地荒莽,四野茫茫,元一公建立仁本堂之艱辛,今人難以想見。經過幾代人的打拼,到了21世的朗齋公(名友輝,字高亮,道光壬辰生),精于醫術,善心仁德,樂善好施,兼治家有方,終獲福果。松茂竹苞的仁本堂逢遇了少見的“五代同堂”。

“高亮屋下”——仁本堂

作為一名國學生,高亮公自幼聰穎過人。成年後,秉承祖業,研學醫術。其刻苦用心,勤學苦記,終成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一名良醫,頗得聲望。其治家有法,教子有方。對子孫從事行業循循導引,各展其才,各盡其能。特别是傳承祖醫者,其人數遍布各縣。醫德高、醫術精,名噪一時。公元1911年,朗齋公之元孫燦昌公出世,朗齋公成了“五代同堂”之家。

“高亮屋下”——仁本堂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麼一個幾十口人的大家庭,大家居然共居一樓沒有分家,讓人震驚!每日,家裡三餐近十桌人圍坐就餐。不知者以為做客,或辦喜宴;不曉其人口衆多,家庭浩大,五代人同在一個屋檐下。一大家子人居然能如此不生私心,和和氣氣地相安無事,足見公之才能與威望。史上陳氏“義門世家”曾有過聞名天下的十五代不分家,大家同食同住一莊,被稱為“天下第一家”。仁本堂的朗齋公又延續了義門之風,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五代同堂”,讓人羨慕,聲名大震!

“高亮屋下”——仁本堂

朗齋公長子衍聰公精明能幹,主管家政。家庭各成員各行各業,兢兢業業,各司其職。全樓全家上下尊老愛幼,關愛有加,暖意融融。一大家人,叔伯子侄,兄弟姊妹,相親相護,外人無不敬之三尺。附近之人聽說後都不肯相信,紛紛前來一探虛實。親見之後又都無不搖頭贊歎!“高亮屋下”成了人們挂在嘴邊“孝順、和氣、團結、好榜樣“的代名詞!

從此,“高亮”之名響亮,“高亮屋下”名傳!

“高亮屋下”——仁本堂

仁本堂能有此福,表面是治家有方,其實與其先祖一向注重道德培養,用心營建仁孝、善愛、勤實的家風有關。今之仁本堂,子孫更廣衆,各行各業同樣各有所成。名牌大學生、博士生、留學生不斷湧現。受祖輩影響,後代從醫、為師者仍不在少數。此神聖之職,家風使然也。

“高亮屋下”——仁本堂

能夠五代同堂者為數不多,五代同堂又能同居一家、幾十口人朝夕相處和和美美仍不分家者更是鳳毛麟角,難有聞聽。仁本堂,一座平凡之樓,掩藏着不尋常的故事。其傳統美德與優良家風,不該被遺忘,值得後人好好傳承!

“高亮屋下”——仁本堂

編輯/阿原 阿琪

龍岩慢生活

品味與追求

把時間交給閱讀

版權聲明:龍岩慢生活所使用的文章、圖檔及音樂等内容歸相關權益人所有,若存在不當使用情況,敬請聯系我們,以便及時處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