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4年前被拐賣的兒童孫卓,被親生父母找到後,本應是皆大歡喜、衆所樂見的消息,卻不料後續争議不斷,直到今天仍在微網誌熱搜上常駐。
最大的争議來自孫卓本人的态度,與親生父母相認後,孫卓的感受很複雜,既感到一定壓力,又對親生父母感到愧疚——但思考過後,他還是決定留在養父母身邊,而且表示不希望養父母被判刑。
這一下引起軒然大波。
很多人表示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替孫海洋痛心,替他十四年堅持不懈的尋找不值,繼而對孫卓表示不滿,覺得這孩子黑白不分不識好賴,更有甚者,幹脆給孫卓頭上安了四個字——“認賊作父”。
“認賊作父”?這四個字第一個讓我想起的,是《射雕英雄傳》裡的楊康。
二
“認賊作父”這頂帽子,楊康戴的确實是不冤枉的。
往私裡說,完顔洪烈純屬見色起意,害死了自己親生父親,搶走了自己母親,還對他隐瞞了十幾年自己的真實身份;
往公裡說,完顔洪烈是敵國高官,大金國與大宋是打個你死我活的仇敵。
打個比方,抗日戰争,中國跟日本正打的不可開交,楊家被日本人害的家破人亡,完事楊康知道真相,還是一口一個“父王”,甚至繼續幫着對方與自己國家為敵。
國仇家恨,妥妥都占全了。真真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楊康同學忍了,不但忍了,還很痛快地跟過去揮揮手做個告别,等母親一死,再也沒有半點心理負擔,欣然做自己的小王爺去了。
楊康不願回頭的最大原因是四個字,“榮華富貴”。用丘處機的話說,“曾試過他幾次口風,見他貪戀富貴,不是性情中人”。
哪怕自己親媽告訴他真相,楊康看着落魄的楊鐵心,心中念想最多的,還是王府中的錦衣玉食,自己當小王爺時的威風八面。
這是楊康的A面,也是最廣為人知的認賊作父的一面。
但楊康這個人其實也是有B面的。
三
我當然沒有給楊康翻案的意思。
小時候看電視劇,看到楊康屢教不改,一條道走到黑地不回頭,确實恨得牙癢癢。
但多年後,再讀原著,卻有了一點不一樣的感想。楊康當然可氣、可恨,不過書裡有些情節,今天讀來也讓人不是那麼舒服。
舉個例子,郭靖與楊康結拜兄弟後,提議兩人一塊去刺殺完顔洪烈,楊康臉上稍微露出猶豫,郭靖立時“臉現不豫之色”,表示不滿。
完顔洪烈該死嗎?該死。
這是公理,讓誰都得說該死,但問題是,完顔洪烈一定要讓楊康親手殺嗎?
完顔洪烈害的楊家家破人亡是真,但他對楊康十八年的感情也是事實。
從書中看,完顔洪烈對楊康确實是視如己出,一口一個“康兒”,平時要啥給啥,一點不把他當外人,鐵槍廟裡見楊康中毒,不惜放下王爺身份,向歐陽鋒下跪求解藥。
這樣一個人,要說楊康對他不産生父子感情,那是不現實的。
前腳真相大白,後腳就讓楊康親手去刺殺完顔洪烈,這真的合适嗎?
但他身邊的人,從郭靖到穆念慈,每個人都希望這位小王爺能夠“一夜從良”,都覺得楊康理所應當對完顔洪烈充滿仇恨才對。
按照這個邏輯,《天龍八部》中喬峰這種“恩怨分明,拿得起放得下”的好漢,得知自己身份,真應該手提重兵,南下滅了大宋才是。
但實際上,他到死都一直在為自己的契丹、大宋身份糾結掙紮。
四
說回孫卓。
很多人對孫卓的想法不能了解,在他們看來,孫卓當然應該“明辨是非”,當然應該“幡然悔悟”,最好是能夠“大義滅親”。
人們喜歡黑白分明、善惡有報的故事,這本是人之常情——但問題是,人不是純粹理性的物種,更是充滿感性的活生生的人。
人不是機器,不是拉一下開關,說開就開,說停就停。
從新聞上看,孫卓養父母和兩個姐姐對他是相當寵愛的,總的來說,孫卓有一個還算完整和正常的童年。
對孫卓來說,過去十幾年的感情是無法抹殺的事實,是不可能随着真相揭開就一筆勾銷的。
更何況,孫卓根本不是楊康。
兩人的故事有本質上的不同。孫卓沒有背負楊康那樣的家仇國恨,他也沒有不認自己父母,對自己父母十幾年來的艱辛,他是了解和感激的,隻是他也做不到與養父母一刀兩斷。
不要忘了,對網上的圍觀者來說,這隻是一個他人的故事,但對孫卓來說,卻是自己要面對的真實人生。
每一句道德評判,對他人隻是一句輕飄飄的話,對孫卓卻是沉重如山。
孫卓的養父母應該受到法律懲罰嗎?當然應該。
但孫卓要對他們由愛轉恨嗎?我想這個問題,隻有孫卓本人才有資格回答。
五
金庸在另一本小說《俠客行》中虛構過一個叫“俠客島”的地方。
簡單說,對中原武林來說,俠客島簡直就是機械降神般的存在,兩個島主和弟子不但武功高的吓人,而且幾乎全知全能,對江湖上的大小是非無不明察秋毫。
哪個門派行過俠仗過義,哪個組織何年何月幹過什麼壞事,甚至哪個掌門有幾個私生子,都給你整的明明白白。
每隔十年,俠客島便派出“賞善罰惡”二使,到江湖上懲惡揚善,教你做人。
青城派不服氣,善惡二使一出手便将人家掌門人打死。
鐵叉會偷偷躲起來?不行,給你找出來,滿門被滅。
他們不但是捕快,還是法官,因為武功高,是以說你對你就對,讓你改你就得改。
我想在很多人的武俠夢裡,“賞善罰惡”二使就是能完美比對他們設想的正義化身——主持正義,說一不二,指點江湖,皆如我願。
今天的網際網路,常常讓我覺得充滿了不挂名的“賞善罰惡”使。
在他們的“火眼金睛”看來,世界上的事都是清清楚楚、非黑即白,再明白不過,指點評判起來很容易。
因為事不關己,因為道德廉價,而制高點又總是容易占領的。
對于那些堅持孫卓是“認賊作父”的人,他們認為孫卓不明事理,我卻覺得他們不太能了解什麼叫感同身受。
看到微網誌上有位大V說,隻有讓孫卓和養父母脫離接觸,徹底斬斷聯系,才能真正從精神上得到解救。
我很難想象,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來說,倘若被逼着将整個童年連根拔起,這究竟是解救,還是楊永信的電擊療法?
說教評判容易,體會了解甚難。
對此,我想趙本山老師早就闡述的很清楚了,隻有事兒真攤到了自己身上,才會明白——
“你跺你也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