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每年的最後一個大節氣,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我們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俗語說“冬至大如年”便是如此。“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是《漢書》對冬至較為生動地描述,一個“賀”字便将舉國同慶的畫面形容得惟妙惟肖,魏晉時還有冬至當日萬邦稱賀的隆重慶典。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提到了另一個耳熟能詳的陰陽概念——“陽氣”。由于節氣本身源于天文,是以與研究天文的《易經》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易經》對冬至的意義有一個極為全面的說法叫“地雷複,六陰至,一陽生”。古人通過長期的天文觀察與推演,發現冬至除了寒冷以外還對我們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
在《三禮義宗》是這樣解釋冬至的:“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在古人心中,冬至這天是陽氣興作漸強的起始,象征着一個新的循環已經開始,是以曆來認為冬至是大吉的,所謂“冬至一陽生”便是以而來。這些說法并非無的放矢牽強附會,而是古人觀察天文現象所得出的經驗。
古人發現每年冬至這天,白天與黑夜呈現兩個極端,一個變得最短,一個變得最長。而冬至一過,白天則開始逐漸變長,黑夜開始慢慢變短,冬至成了這種現象的分界點。是以古人說“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所謂“一字千金”,這些名稱的來曆是多少代人智慧的結晶,真正研究天道的智者根本沒有什麼故弄玄虛的概念,都不由自主地秉持着大道至簡的普遍原則向世人揭露天道規律。
農曆十一月對應八卦的複卦,而複卦的組成則是一條陽爻在最下,五條陰爻在其上,象征陽氣開始從陰極之境中複蘇。古人大多認為大雪和冬至對應《易經》中的複卦,又稱地雷複。荀爽解釋道“複者,冬至之卦。陽起初九,為天地心。萬物所始,吉兇之先,故曰“見天地之心”。其認為處于五個陰柔之爻之下的陽剛之氣,正是因為物極必反的規律而傳回卦中。陽剛之氣在陰柔極盛的冬至節時生于地中,正如《序卦傳》所說“物不可以終剝,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複。”
在今天科學的幫助下,我們能夠形象地了解到冬至最特殊的特點就是對太陽光直射運動的反映。所謂"日行南至、往北複返"便是如此,冬至成了太陽複返最為明顯的轉折點。雖然按照節氣律的說法,“立春”才是陽氣升發的始點,但實際上冬至時太陽回返陽氣已經開始萌發,是以“一陽生”這個屬實為點睛之筆。
雖然複卦揭露了太陽的規律,但給我們的啟示卻不止于此。所謂地雷複是因為其卦象中震(雷)下坤(地)上,也就是雷在地中,象征陽氣已經有了微弱活動的表象,複歸的迹象已經顯露。但由于“雷在地中”一陽較弱,是以作用還不能發揮,隻有“閉關”一日後随着白天的增長而逐漸上升。這也是每當冬至的時候,君主往往都會閉關修養,終止商旅活動的由來。對于我們而言,應當做好蓄陽之功,保養身體,為迎接春天的複蘇做好準備,讓“地中之雷”随着陽氣漸升,不急于求成,在冬至之後效法天道與陽氣同升,等待來年時機成熟的時候成為一記一鳴驚人的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