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寶插上想象的翅膀,帶觀衆來到美麗的童話世界。今晚播出的《國家寶藏·展演季》收官之作中,南京博物館國寶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亮相。央視主持人月亮姐姐變身“大報恩寺琉璃塔”上的風鈴仙子,對話南京青年鋼琴家張浩天,串演一段“南京童話”。

大報恩寺通過安徒生童話走進歐洲人童年
開播至今,《國家寶藏·展演季》以“英雄不問出處”的開放姿态,廣邀各界文藝力量為《國家寶藏》三季以來的81件國寶創演節目。各種無論頂級院團、藝術院校,還是非遺傳人、民間達人,各路創演者們盡情施展才華和創意。圍繞國寶,借助各種藝術形式,積極探讨了“讓國寶活起來”的有效路徑。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構件,其曾登上過《國家寶藏》《中國國寶大會》等央視節目,此次亮相又有所不同。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1958年出土于南京中華門外琉璃窯舊址,發掘時僅為一批殘缺的琉璃塔磚件,釉面斑駁,後根據資料組裝複原而成。琉璃塔形象在十九世紀便為外國人所熟知,被認為是世界中古時期的七大奇迹之一。現陳列于南京博物院展廳的博物館獨立展台旁邊。
其由明成祖朱棣發起修建,曆經三代皇帝,用了17年完成。塔高78米,九層八面。而琉璃塔的匠人們也用“三絕”坐實了天下第一塔的名聲,第一絕高聳雲日,第二絕通體琉璃,第三絕佛燈永明。這三絕将琉璃塔推向了中國古代寶塔藝術的最高峰。九層寶塔共有六十四套拱門,每套拱門燒造了兩套備件,總共一百九十二套華麗的琉璃拱門。這樣的拱門就是在塔的中間,每一層上面都有八個這樣的拱門,琉璃是一種用高低溫釉兩次燒造成的一種陶器。經曆戰争動亂,直到今天隻剩下一套完整的琉璃塔拱門。
節目中提到,大報恩寺琉璃塔是跟這一期“國風童話”主題最為吻合的。《安徒生童話》裡有一則名為天國花園的故事,講述的是風媽媽的兒子飛到中國,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然後就響起了叮叮當當的音樂,童話裡的這座塔就是南京的大報恩寺琉璃塔。但遺憾的是琉璃塔在太平天國時被毀,隻剩這世上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琉璃塔拱門。即便是這樣一個拱門,也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想象。
“曆史給我們創造很多驚喜,我從來沒有想過安徒生童話裡會出現咱們國家的寶藏,而且是作為中國的代表,我覺得琉璃塔一定是滿足了安徒生先生對于東方文化的美好想象。”月亮姐姐感歎說。
大報恩寺琉璃塔被稱為“天下第一塔”,從17世紀就享譽海外,由紐霍夫的遊記傳入西方,通過安徒生童話走進歐洲人的童年,“南京瓷塔”承載了外國友人對中華文化的向往。英國的錢币上有它的圖案,許多國家也紛紛仿照它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中國寶塔。千百年的歲月流轉,琉璃塔雖毀于太平天國的戰火,但它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卻鮮明如初。在21世紀,它通過一個小小的外賣盒,出現在許多熱門影視劇中(《生活大爆炸》《愛情與靈藥》《老友記》《頭腦特工隊》《怪獸電力公司》),繼續代表着中國的文化符号。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雖消逝在曆史中,卻永遠活在世界的當下。琉璃塔誕生的時候見證了大明王朝一個面向世界的文明帝國,今天琉璃塔又引發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的互通交流。
大報恩寺一隻風鈴會“唱歌”,對話南京音樂家
南京音樂家張浩天表示,第一次為國寶創作,參與到音樂劇形式中,感覺挺緊張的。跟月亮姐姐合作,有一種從童話回到現實的感覺。之是以做有關大報恩寺有關的創演,在自己的心目中,這座塔是不僅是文化交流的象征,對于遊子來說,也成為家鄉的念想。“從小在國外念書也挺孤單的,發現很多外國人也知道大報恩寺,他們也仿造這座琉璃塔的建築,比如英國邱園寶塔,回國以後專門去看報恩寺和古城牆,感覺自己終于回家了。”張浩天還說,自己從國小習古典音樂,但在國外的巡演中,都會帶着家鄉的音樂《茉莉花》。
“創演一個童話故事,能想象通體琉璃,燈火通明,高聳入雲的樣子。南京給我們更多是文人氣質,六朝古都,我們就想,現代人能不能穿越回去,看看充滿童話色彩的琉璃塔和南京城。”月亮姐姐則表示,中國很多寺廟佛塔,屋檐都會挂上風鈴。資料顯示,當初大報恩寺琉璃塔上面從上到下挂着152個風鈴,風吹過的時候,那個聲音會傳遍整個南京城。這個聲音跟叮叮咚咚的鋼琴聲,會碰撞出創意火花嗎?
此次一身金色服裝的月亮姐姐化身大報恩寺上的一隻風鈴,152個風鈴合唱團的“主唱”。“一場火災之後,我的朋友都沒有了,我變得不會唱歌了。一個畫家來自遙遠的西方,他把我住的地方畫了下來,可是他的音樂并不是我喜歡的風格。我記得,那個晚上,在南京城,那就是最美的大報恩寺,這好像是我忘記的歌聲……那個晚上,琉璃寶塔下一片慶典風光。一位老船長要去遠航……”面對青年鋼琴家張浩天,兩個南京人碰撞出一段全新的音樂,“聽風鈴在歌唱……”仿佛把觀衆帶入缥缈的幻境。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