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時候,我一直不了解劉小敏——雖然離異帶娃,但是陳卓真的很好,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陳卓都是劉小敏的良配。
首先,每次跟劉小敏在一起的時候,陳卓都能找到很多話題。
很多人說,陳卓碎嘴的脾氣惹人煩,對于這一點,我并不是特别贊同。
在我的認知裡,兩個人是否适合在一起,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兩個人在一起要有話說,畢竟過日子是天長日久的事情,如果總是相對無言,等到最初的激情散去之後,兩個人的關系也就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陳卓的碎嘴,反倒會成為平淡生活的調和劑。
其次,從始至終,陳卓都非常尊重劉小敏。
兩人的關系沒有公開之前,明明是正大光明的男女朋友,可是因為劉小敏的顧慮,每次兩人約會的時候,都必須偷偷摸摸的。
可就算這樣的城下之盟,陳卓也沒有反對過,如果不是朋友的馊主意,他也不會把這件事告訴李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陳卓在這段感情很用心。
按照我們通俗的了解,中年人的愛情,不可能像年輕人一般大膽熱烈,要麼是計較權衡,要麼是細水長流。
但是陳卓卻不是這樣,劇情開場的時候,是兩人相愛一周年的紀念日,因為金佳俊的突然出現擾亂了兩人計劃中的浪漫約會,但是陳卓依舊沒有放棄,在劉小敏樓下的花園裡,他們喝香槟,他們看“星星”,讓本該平淡的日子多了無盡的煙火氣。
最為重要的是,每次劉小敏在場的時候,陳卓的視線都沒有離開過她。

電視劇《小敏家》截圖
換做一般的女子,遇到這麼好的男子,肯定會牢牢地抓在手裡,盡快和他走進婚姻。
畢竟,那一紙婚書,帶給人的不僅是承諾,而是長久的安全感。
王素敏反對他們結婚,我能了解,畢竟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顧慮,不可能像年輕人一般随着性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劉小敏也反對,多少就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聯系前因後果仔細分析才發現,劉小敏這麼做倒也很正常,而這一切,竟然是因為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
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金波。
雖然兩人已經離婚十多年了,但是那段婚姻留給劉小敏的陰影,卻始終存在。
作為離過婚的女子,自然知道真實的婚姻代表着什麼,不管談戀愛的時候,兩個人有多美好,但是一旦兩個人走進了婚姻,日子也就隻剩下了瑣碎的柴米油鹽,好不容易從這樣一地雞毛的生活裡逃出來,劉小敏自然不敢再次輕易走進這樣的牢籠了。
其實,不止故事裡的劉小敏,現實中的很多離異女子也是這樣——
因為曾經失敗過,是以就算幸福真的擺在了眼前,她們也不敢輕易邁出那一步,她們甯願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賺錢上,也不敢把這份心思用在個人的小情小愛上。
記得當初追《第二次也很美》的時候,女主安安也是這樣,明明已經喜歡上了許朗,也感受到了許朗對自己的深情,可是她卻一直不敢接受。
直到真正走到了生死關頭,安安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才收獲了真正的幸福。
至于第二個人,就是劉小敏的兒子金佳俊。
當初劉小敏和金波離婚的時候,金波拿到了兒子的撫養權,因為各種各樣的緣故,這些年來,劉小敏跟兒子的聯系少之又少。
等到金佳俊聯考的時候,跟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
對劉小敏來說,這些都是過不去的坎。
後來,金佳俊來到城裡複讀,整天跟母親待在一起,在這樣的關口,劉小敏自然不敢對兒子公開和陳卓的關系,至于走進婚姻,自然是遙遙無期了。
在劉小敏看來,正是因為自己和金波離了婚,沒有給金佳俊一個完整的家庭,才讓孩子沒有考上大學,就算她有和陳卓結婚的打算,也要等到孩子聯考之後再說。
故事的另一方面,陳卓的女兒陳佳佳,也因為兩次聯考失敗再繼續複讀,劉小敏這樣的理由,也很能被陳卓接受。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段話,說離異男女走進婚姻最大的障礙,就是孩子。
仔細想來,這句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一旦有了孩子,他們的生命就不隻是自己,很大程度上,他們都是為了孩子而活,凡是對孩子不好的任何可能性,他們都會竭力阻止。
雖然我們都知道,後爸不是後媽(不是所有的後媽都是壞人,但是有了後媽就有了後爸這樣的說法,早就成了人們的慣性思維),但是讓自己的孩子管一個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叫爸爸,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畢竟,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再嫁的那個人,會全心全意對自己的孩子好。
至于第三個人,則是蘇老師。
當年劉小敏跟蘇老師之間很清白,不過是知音之間的書信往來,後來蘇老師老婆就看到了那些信,她告訴了劉小敏老公金波,然後整個廠子就都知道了。
因為這件事,劉小敏離了婚,蘇老師不知所蹤(雖然大家都以為蘇老師意外落水了,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屍體,很可能蘇老師已經離家出走了),剩下蘇老師的妻子獨自一人帶着孩子。
在當時的劉小敏看來,自己和蘇老師沒什麼,但是多年之後再回頭來看這件事的時候,也黯然神傷,她意識到了當年自己的做法不僅把自己推入到不堪的境地,其實也間接地傷害了蘇老師的家人。
正如網上的文字所說,已婚男女之間的交往不是當事人自己覺得清白就可以光明正大的。
劉小敏很愧疚,如果蘇老師還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活着的話,他也會背負着自己對他家庭的傷害。
年少時一根筋無所謂,可是人到中年之後,再反思一路走來的經曆,自然也就多了躊躇猶豫。
畢竟,蘇老師那件事對劉小敏來說,也一直是她内心過不去的坎。
于劉曉敏而言,蘇老師不僅是知音,更是她一直以來的精神信仰。可是自從蘇老師失蹤之後,這份信仰也就徹底崩塌了,支離破碎成了一地渣子。
我甚至覺得,在劉小敏心裡,還一直留着蘇老師的位置,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個位置與愛情無關,但是有了這麼一個人存在,劉小敏自然也就很難坦然地走進婚姻了。
沒讀過原著,不知道劉小敏和陳卓在原著的結局是怎樣的,但是不難想象,在電視劇裡,編劇肯定會給他們一個大團圓結局。
也許,陳卓對李萍說破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會成為他們愛情最大的助攻也不一定。
年輕的時候談起愛情,總以為愛了就可以。
是以,就會出現這個一個畫面——寒風凜冽的街頭,一個傻小子請一個姑娘吃了一碗米線,雖然肚子沒怎麼飽,但是對他們來說,能夠一起同甘共苦就已經足夠了。
于是,他們相對着傻笑,一起手拉手奔跑在空曠的街頭,就算大家都把他們當傻子,他們也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一對。
成年之後我們才發現,所謂愛情,并不是愛了就可以,還有家世、财富、能力……于是,我們少了單純的喜歡,多了權衡計較。
人在這世上活得越久,留給世界的痕迹也就越多,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牽牽絆絆。
王素敏說——
“你們這種情況,都是離婚,都有孩子,孩子又都這麼大了,都有自己工作,圈子,家庭,再融怎麼融?容易的?我就想,你要能有個伴,能交流交流,精神上排解排解也好。”
雖然我個人不談再通王素敏的觀點,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作為離異中年男女,陳卓和劉小敏的牽絆,要比一般人還要多得多。
站在中年人的世界來看,人生的有些階段,愛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重要,隻有我們過好了自己,才會遇到那個最合适的人。
如果幸福久久不能到來,不妨先等等,也許就是劉小敏帶給我們的最大教益吧。
(原創不易,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