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貴妃死後的社會惡“趣味”,據說其襪子曾流落民間

楊貴妃死後的社會惡“趣味”:唐代的人看楊貴妃無非還是所謂禍國紅顔那種主流的看法,更加上了一層豔情想象,高雅一些的,如白居易《長恨歌》、陳鴻《長恨傳》,雖然也有豔情的描述,但起碼還有人文關懷的精神和對楊妃的憐憫,但是不可忽視的是,也有惡俗的特殊“曆史記憶”。

楊貴妃死後,據說其襪子曾流落民間,成為人們賞玩之物,《唐國史補》:“玄宗幸蜀,至馬嵬驿,命高力士缢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媪收得錦靿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媪因至富。”所謂“靿”當指高筒襪,即一隻錦制高筒襪。據稱是馬嵬驿附近一老婦獲得此襪,供過客賞玩,是以而緻富。劉禹錫《馬嵬行》雲:“不見岩畔人,空見陵波襪。”“陵波襪”指的是擅長跳《淩波曲》的楊貴妃的襪子,可見确實有此說法。然劉禹錫是确曾見過此襪,還是用典而已,尚不清楚。

此襪後來下落說法不一,宋代《詩話總龜》卷三三說唐玄宗傳回長安後得到此襪,為此還賦辭:“又作妃子所遺《羅襪銘》曰:‘羅襪羅襪,香塵生不絕,細細圓圓,地下得瓊鈎,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又如脫履露纎圓,恰似同衾見時節。方知清夢事非虛,暗引相思幾時歇’。”此處原文“襪”作“襪”,也可以解釋為抹胸,但從詩文内容來看,應該還是指襪子。此處之詩文體例、對女性足部的審美,似乎并非唐人風格,當是《詩話總龜》所處北宋末期之惡趣味。是以唐玄宗是否得到此襪存疑。

唐後期另有說法,此襪據說流傳到江西九江,《唐才子傳》卷七:“(李遠)初牧湓城,求天寶遺物,得秦僧收楊妃襪一裲,珍襲,呈諸好事者。會李群玉校書自湖湘來,過九江,遠厚遇之,談笑永日。群玉話及向賦《黃陵廟詩》,動朝雲幕雨之興,殊亦可怪。遠曰:‘仆自獲淩波片玉,軟輕香窄,每一見,未嘗不在馬嵬下也。’遂更相戲笑,各有賦詩。”

此後直到元明,楊妃襪一直是個文學主題,《梅磵詩話》卷上:“蒼山崗曾原一子實,章貢人。七歲時,賦《楊妃襪》詩雲:‘萬騎西行駐馬嵬,淩波曾此堕香埃。誰知一掬香羅小,踏轉開元宇宙來。’”《堯山堂外紀》卷七七則有元末明初楊維桢所賦《楊妃襪》:“安危豈料關天步,生死猶能系俗情。”

圖為唐代瓣窠對鳥錦襪,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楊貴妃死後的社會惡“趣味”,據說其襪子曾流落民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