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和春節臨近,一些地方出台了就地過節過年的措施,節日期間的疫情防控應該如何安排?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上司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12月18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釋出會上表示,人口流動确實會給疫情防控帶來風險,是否就地過年過節需要分人群、分地區安排,切忌一刀切。

12月17日,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道三學街社群的從業人員幫助即将進行核酸檢測的市民掃碼。 新華社記者 劉潇 攝
元旦春節期間的人口流動會帶來風險
梁萬年說,元旦春節期間的人口流動會帶來風險,如何應對這種風險,需要從3個方面來做研判。從防控的原理上看,一是疾病本身的傳染力和緻病性;二是社會體系對傳染病的發現和控制能力;三是采取何種程度的社會公共衛生措施,包括政府、社會和個人采取的幹預措施。
梁萬年表示,元旦春節采取何種防控措施,要考慮幾個情況:首先,要承認人口流動會帶來風險;第二,冬季本身就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第三,中國本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有利因素,全國的疫苗接種達到一定水準,本土疫情基本上是由境外輸入引發,隻要把外防輸入做好,本土基本上是安全的。此外,公衆目前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是防疫有利因素。
高風險崗位人員盡量避免出行
對于是否“就地過年”?梁萬年表示,要基于風險研判,因地制宜出台相關政策,不能一刀切。首先要分類别,對于重點人群,要嚴格執行限制出行措施;對于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孕婦等人群,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出行和聚集。其他人員如果出行,要倡導做好防護。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進一步解釋,高風險崗位人員因為工作期間可能接觸污染的物品、環境和潛在感染者,如果防護不到位,感染風險比較高。
據介紹,近期,我國部分地區出現了航空口岸、陸路口岸從事進口貨物的從業人員、集中隔離點的從業人員發生感染的情況,此類感染事件還導緻了部分地區的社群傳播。
“是以對陸路、航空、水運口岸接觸入境人員和物品、環境的高風險從業人員的和集中隔離場所、定點醫療機構發熱門診、進口冷鍊食品加工企業的從業人員等要嚴格落實底數清晰、人員固定、規範防護、全程閉環、高頻次核酸檢測、健康監測等防控要求。”賀青華說。
賀青華表示,如果上述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确實要出行,那麼要滿足3個條件:一是要脫離崗位至少14天;第二是要持有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第三是要向機關報備。
分地區采取防控措施
梁萬年還表示,對于不同的區域也要采取不同措施。“比如北京即将舉辦重大活動,應該繼續保持相對嚴格的管控措施。”梁萬年說。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說,今年“兩節”期間疫情防控必須高度重視,不能有絲毫的麻痹大意。“各項措施要在總結2021年‘兩節’期間疫情防控經驗的基礎上,更加突出科學精準,強化人員安全有序流動。”
賀青華介紹,中、高風險地區及所在的縣(市、區、旗)人員嚴格限制出行,執行特定公務、保障生産生活運輸等人員确需出行的,經當地聯防聯控機制準許,須持48小時核心酸檢測陰性證明。
此外,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地市的其他縣(市、區、旗)人員非必要不出行,确需出行的須持48小時核心酸檢測陰性證明。
賀青華表示,将嚴格限制前往中、高風險地區及所在縣(市、區、旗),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地市的其他縣(市、區、旗)。
12月11日,國務院也釋出通知,要求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确定口岸城市範圍并公告之日起至2022年3月15日,離開陸地邊境口岸城市(與香港、澳門有口岸相連的除外)人員需持有48小時核心酸檢測陰性證明,前往陸地邊境口岸城市人員抵達後至少進行1次核酸檢測。
“其他地區要做好風險評估,綜合考慮風險的等級,根據人群免疫水準、疫情形勢提出又有力度、又精準、又有溫度的相關政策,切忌‘一刀切’”,梁萬年說,要精準平衡疫情防控和春節團圓的關系,這也是對各級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驗。
采寫:南都記者吳斌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