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訊多元時代 中國文學期刊探索新路

資訊多元時代 中國文學期刊探索新路

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汪惠仁主持論壇。 張道正 攝

中新網天津12月18日電 (記者 張道正)“建構與呈現:探索資訊多元時代文學期刊的價值”——中國文學期刊高峰論壇17日在津舉辦。《十月》《當代》《作品》《人民文學》《北京文學》《文學自由談》《小說月報》等知名文學期刊負責人、編輯齊聚一堂,就文學期刊在資訊多元時代的獨特價值和發展進行研讨。

資訊多元時代 中國文學期刊探索新路

《文學自由談》雜志副主編狄青(中)發言。 張道正 攝

作為影響無數國人的知名文學刊物,《當代》《十月》等期刊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但随着科技進步、時代發展,在數字時代,文學網絡化發展也逐漸成為大勢所趨。新媒體傳播帶來的新挑戰和新課題,也成為文學期刊辦刊者思考的主要議題。

主持人汪惠仁在緻辭中指出,在資訊多元化時代,文學期刊、文學生産,乃至于文學閱讀都面臨着極大挑戰。是以,本次論壇希望各文學期刊就這一問題展開讨論,并探索出路。

資訊多元時代 中國文學期刊探索新路

《十月》雜志副主編季亞娅(左)、《作品》雜志社長、總編輯王十月等嘉賓熱烈讨論。 張道正 攝

《十月》雜志編輯谷禾直言“困惑”,他說,辦文學刊物的人唯恐被時代抛棄,便馬不停蹄地追趕。“刊物的價值,就是以文學的形式記錄現實的人性。但有人卻認為文學期刊離現實較遠,但距離太近了又會讓人覺得不真實,是以我很困惑。”

《北京文學》雜志編輯部主任張頤雯分享了刊物借勢新媒體的嘗試,在傳播手段上進行了開拓,比如在愛奇藝投放廣告、小說與電影連結等等。通過這些嘗試,編輯們發現文學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成長空間。

《作品》雜志社長、總編輯王十月認為,文學期刊要有自己堅守的東西,但不能落後于這個時代,傳播手段一定革新,要通過抖音、公衆号等各種平台,讓更多人了解文學,知道文學期刊的存在,文學期刊要放下身段,擴大傳播。

“文學期刊能否出圈是未知數。”《當代》雜志編輯、青年作家孟小書說,期刊對作家而言,是一張名片,這是因為雜志對作品品質要求非常高。但現在期刊的存在感越來越弱,可以嘗試文學選秀等手段,适當考慮用“流量”注入文學,讓“流量”帶動文學期刊的發展。

“要有做網紅的勇氣。”《十月》雜志副主編季亞娅也認為,時代已變,新一代寫作者和讀者都與老一輩不同。期刊存在的意義,就是堅持高标準,把有價值的新晉作家打撈出來,進行宣推。期刊要争搶生存空間,實際上是與資本的争強。

《人民文學》雜志編輯、青年作家劉汀說,文學期刊要有造新能力,要讓新人注意文學期刊,讓大衆注意,跳出紙媒的視域。

《當代》雜志執行主編徐晨亮指出,在數字資訊時代,文學期刊和讀者處于兩個截然不同的“時區”中,二者有着明顯的“時差”。傳統的文學期刊的編輯周期動辄以年計算,而抖音、微網誌、公衆号等新媒體将這一周其壓縮到以天計算。生活是由不同時區組成的,文學的生态也存在不同的時區,在資訊多元時代文學期刊要有自己的節奏,不要被快速運轉的傳播方式所影響。

《文學自由談》雜志副主編狄青也認為,作為一個文學刊物,想在目前的時代面面俱到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資訊多元時代,面對挑戰,文學期刊的編輯應當具有工匠精神,為目标讀者做好内容,為文學讨論提供自由的空間,要塑造期刊的個性和特性,切勿面面俱到或言之無物。

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小說月報》《散文》雜志主編汪惠仁表示,繁榮文學就需要繁榮文學期刊,沒有文學期刊的繁榮,就沒有文學的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之際,重申文學期刊對文學建構與呈現的意義非常重要。(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