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世凱為什麼成了最後的赢家?鹹豐的一個政治錯誤産生了連鎖反應

鴉片戰争以中國失敗并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自此,中國開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并促進了小農經濟的解體。

可以說,自從鴉片戰争爆發以後,清政府就面臨着越來越嚴重的統治危機,這期間,不僅爆發了多場農民起義,加深了民族沖突和階級沖突,還遭受了來自西方列強的欺壓。此外,由于綜合國力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國家總體形成了西強東弱的政局。

袁世凱為什麼成了最後的赢家?鹹豐的一個政治錯誤産生了連鎖反應

并且,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中央政體的多次改革,更是造成了一連串的錯誤,最終,使得統治集團内部的沖突重重,也造成了國家貧困、羸弱的惡性循環。

在第二次鴉片戰争的時候,由于統治階級對戰後賠償等問題持有不同意見,是以,鹹豐帝便一起逃去了承德避暑山莊,最後,竟死在了紫禁城外。在死之前,鹹豐帝立下了一份遺诏,但是,這份遺诏卻存在很大問題。因為,鹹豐帝在由誰來繼承皇位這個問題上,埋下了一個政治隐患。

當時,鹹豐帝考慮到皇後沒有所出,如果,讓貴妃之子繼承皇位的話,那麼,新君年齡尚小,很有可能會出現皇後與母後奪權的問題。是以,為了防止這個問題出現,鹹豐帝便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設定八位大臣輔政,讓他們共用一枚政印,兩位太後(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各自執掌一枚政印,以此達到互相牽扯,平衡大局的目的。

這樣的設想自然是極好的,但是,他卻犯了第一個政治錯誤:把恭親王奕訢排除在外,不讓他參與政治決策。

袁世凱為什麼成了最後的赢家?鹹豐的一個政治錯誤産生了連鎖反應

在鹹豐帝駕崩以後,八大臣認為新君的生母存在很大的政治威脅,便采用抑制西宮(慈禧太後)、發揚東宮(慈安太後)的政策,以達到政治上的平衡。

他們希望通過用封号來差別嫡庶,進而抑制西宮,分化兩位太後。在局勢的轉變和壓力之下,慈禧太後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她主動找到慈安太後,不僅提出聯手的想法,還私自和恭親王奕訢來往,且與之結盟。就這樣,三人一起聯手鏟除了八大臣,既保住了彼此的性命,還使政權開始向太後一方傾斜。

同治初年,奕訢以議政王的身份把持朝野,實質操控相權。如此一來,政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帝權、後權、相權并存。雖然,這種由兩後、年幼無知的載淳和處理日常事務的八大臣建構成的政局,從短期來看相比穩定,但是,從長遠來看,它卻存在着随時崩塌的危險。

此外,慈禧太後和奕訢在達成鏟除八大臣這一共識之時,他們兩者也漸漸被推上了權力的對立面。1865年,慈禧太後設計了一個局陷害奕訢,以奕訢不守宮廷禮儀為由取消了他議政王的身份,并奪回了相權。1881年,慈安太後突然去世,使得慈禧太後在後宮中的地位驟升,并有機會獨攬朝政大權。

袁世凱為什麼成了最後的赢家?鹹豐的一個政治錯誤産生了連鎖反應

為了讓自己的政途更加通暢,慈禧太後在1884年中法戰争打到高潮的時候,以奕訢不善于用人,緻使決策失誤為由,把他趕出了軍機處。這樣一來,慈禧太後沒有了制約,成功成為大清的最高統治者。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大清在内政和外交上的腐敗問題。

1889年,光緒帝結婚,慈禧太後說要把朝政還給他,是以,在外國人看來,光緒帝就是中國的元首。但其實,事實并非如此,慈禧太後依然掌握着國家實權,光緒帝隻是一位虛君而已。如此一來,政局上就出現了兩個對立面:以慈禧太後為主的後黨和以光緒帝為主的帝黨。

而且,帝黨不斷以改革之名奪取政權,著名的維新變法便是其中之一。對此,慈禧太後十分生氣,甚至,一度想廢黜皇帝,徹底鏟除維新派。但是,礙于西方列強的勢力,她并沒有這樣做。可是,慈禧太後怎麼會就此罷休呢?她在暗地裡大力支援義和團運動,以此報複西方列強幹預中國内政的行為。

但沒想到報複不成,竟引來了列強聯手清掃北京,令國家受屈辱,使她落得一個被迫逃亡西安的結局。

袁世凱為什麼成了最後的赢家?鹹豐的一個政治錯誤産生了連鎖反應

在病逝以前,慈禧太後仿照鹹豐帝的做法,留下遺命冊封溥儀的父親載沣為攝政王,由他來監國,并封隆裕皇後為太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因為嚴重懷疑袁世凱,是以,載沣決定殺雞儆猴,先鏟除袁世凱。但是,張之洞卻認為這樣不妥,恐怕會發生他變,是以,大力勸阻載沣。

一時之間,載沣沒了主意,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隆裕太後為了緩和雙方沖突,便指令袁世凱退出朝廷,回鄉養病。但是,誰也沒想到,隆裕太後這一做法其實是放虎歸山。袁世凱回老家後,不僅私接電報,掌握朝廷要密,還積蓄力量。幾年之後,袁世凱用武力強行逼迫溥儀和隆裕太後退位。

其實,早在太平天國爆發以後,曾國藩就已經占有了半壁江山,使得大清開始出現内部被掏空的情況,可是,這依然能夠保持滿洲與漢族在政治上的平衡。但是,到了載沣監國的時候,他将權力集中在滿洲貴族手上,排斥漢族官員,由此,不僅激化了滿漢沖突,還讓漢族官員出現遠離權力中心的情況,使得政局開始傾斜。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漢族官員多次發動立憲運動。

此外,在載沣的管理之下,大清腐敗問題日益突出,使得滿洲統治漸漸處在了懸崖的邊緣。

袁世凱為什麼成了最後的赢家?鹹豐的一個政治錯誤産生了連鎖反應

由此可見,為了保持政治平衡,鹹豐帝精心設計出八大臣和太後共同輔佐君主的政體,但最後,卻演變成了一方的專制獨裁,以祺祥政變收尾。

這樣的情況,看起來是加強了皇權,但其實,卻是加深了政治腐敗問題。同時,為了保住皇權的地位,鹹豐帝重用漢族官員,但沒想到的是,不僅慈禧太後殺死了八大臣,連載沣都排斥漢族官員。于是乎,滿洲貴族在中央集權上走錯了一步,導緻全盤皆輸。最後,袁世凱從中漁利,成為了最大的赢家。

在自傳中,溥儀這樣描述他的父親:“父親對于政治上的失敗一直耿耿于懷,他認為自己之是以失敗,是因為沒有徹底鏟除袁世凱。但我認為,這隻是戰術問題,而大清卻輸在了戰略上。”

參考資料:

【《苦命天子:鹹豐皇帝奕詝》、《清史稿·後妃傳》、《重讀攝政王載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