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讀一遍《論語》2022.00

《論語》十講

為原書每一段話備注标引,給每一個标引詞群集類分;

按照一定規則将大類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論語》。

第一講共勉篇

《論語》是可以學來用的,用以提升自身修養,用以提高自己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能力。

把“共勉”放在第一講,“勉”是勉勵的“勉”,“共勉”就是大家一起努力。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一起來實踐《論語》。

【共勉】【學習】【層次】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生而知之,也不是說生下來就知道,天生就會。那樣就不是人而是神了。

生而知之,是相對于學而知之而言的。就是說,我不用學,想想就會。人的學識達到了一定高度,一通百通,并非需要事事都要學了才會。

哪是什麼天賦,無非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一通百通,沒學過就會,好像是生而知之一樣。其實各門類知識的底層規律是相通的,超越了對流層,在平流層裡可以融會貫通。

生而知之,是天生聰明,不用學就會,為第一等。

學而知之,是通過後天學習才會,就是說想學,主動學,也能學會,這是第二等。

困而後學,是碰到麻煩,繞不過去,被動地學,也能學會,這是第三等。

困而不學,是碰到麻煩,不知道去學,麻煩就成了攔路虎,這是第四等。

第一等上智,隻有聖人才能達到。孔子不承認自己是一等。

第二、三等大體相當于中人,不管主動學還是被動學,總要學了才懂才會才能解決麻煩。孔子認為自己是第二等,即屬于求知若渴、勤勉努力、拼命學習,并能持之以恒的一類。

第四等是下愚,不可施教,沒法改造,隻能讓他們繼續睜眼瞎下去吧。

17.3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上知,即上智,是生而知之,絕頂聰明。

生而知之,也不是說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是相對于學而知之的一種說法。就是說某一件事或某一項技能,他不用去學,不必非得學了才能知道,而是想一想,推導一下就可以知道。大道相通,一通百通。

下愚是困而不學,絕頂愚蠢。

介于二者之間,是所謂中人。

上智和下愚都是極少數,我們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屬于中人,而中人是性相近、習相遠的。

上智和下愚是性相遠,後天教化也無法改變(本性)的。

【共勉】【學習】

13.5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認為,誦《詩》是為了從政,如果做不到通達,不會靈活運用,在外交場合不能獨立應對,死記硬背,即使滾瓜爛熟,倒背如流,又有什麼用呢?

程子曰:窮經将以緻用也。世之誦《詩》者,果能從政而專對乎?然則其所學者,章句之末耳,此學者之大患也。

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為了端正自己的品德、充實自己的學問而學是源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追求,純粹的學習,純粹的愛好。

為人,或是為了謀生、進階,或是為了炫耀,就是把學習複雜化了。

孔子的古之是指上古,三代時候。孔子的今之是指他生活的春秋。

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17.2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認為,人和人在本性是相近的,隻是由于後天習染不同,而漸漸地相差很遠了。

性和生字有關,是生而具有的東西。生而具有,人曰潛質、天賦。

程子曰:“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極少數的“上智”和“下愚”不在讨論範圍内。

17.8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六言,指下面的六句話。

六蔽,六種不學之弊。蔽,通“弊”,指毛病。

居,坐,你别走,坐這兒聽我說。

愚,受人愚弄。

絞,說話尖刻。

喜好仁德而不輔以學習,其弊是愚蠢,容易受人愚弄。“愚忠”“愚孝”“愚仁”,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歪嘴和尚把經都給念歪了。不學不真知仁,不知真仁。

喜好琢磨卻不輔以學習,其弊是散漫,好像什麼都懂卻都不紮實;自以為是,小格局下的小聰而已。

喜好誠信卻不輔以學習,其弊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不知大信、小信之别,信之賊也!

喜好耿直卻不輔以學習,其弊是尖刻刺人;不會說話,不會委婉地說,一味地直來直去。

喜好勇猛卻不輔以學習,其弊是引發動亂;

喜好剛強卻不輔以學習,其弊是狂妄自大。

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的品德,喜好這些品德是對的,方向是對的,但光有喜好還不行,還必須輔之以學習。不學習則容易走極端,失之偏面。

但是,學什麼呢?學習文化知識嗎?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學禮(規矩)吧。

【共勉】【交友】

12.23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道,通“導”,開導、引導的意思。

子貢問交友之道。孔子主張:對朋友要“忠”,誠心為他着想,好言相勸,善意地引導,如果他不聽那就算了。适可而止,不要自讨沒趣。

對“友”與對“親”與對“君”還是有明顯差別的。

對“友”,合則是朋友,不合則可以斷交。聽得進去,我們還可以做朋友。聽不進去,道不同便不再為謀。

朱子曰:友是以輔仁,故盡其心以告之,善其說以道之。然以義合者也。故不可則止。若以數而見疏,則自辱矣。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中行”就中庸之行,知進退,懂分寸。

“狂”是行為偏激過分、銳意進取,左派。

“狷”,juan,4聲。潔身自好,畏手畏腳,很多事不敢去做,右派。

孔子說,如果不能和中庸之士結交,退而求其次,也得找那種狂者和狷者交往。狂是過,狷是不及,過猶不及,都不是良選。但是這兩種人也有優點,狂者積極進取,狷者堅守原則。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益,就是有益,劃算;損,就是吃虧,不劃算。孔子交朋友是很“務實”的。

跟正直的、誠實的、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于己有益,有收獲;跟谄媚奉承的人、虛僞奸詐的人、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于己有損,早晚要吃虧。

直,正直的人。

諒,雖然屬于小信用,雖然有些頑固,但好歹也是說了算的。

多聞,見多識廣、人情練達的人。

便辟,pian2聲,bi4聲,虛僞奸詐,谄媚事上,工于拍馬逢迎的人。

善柔,表面恭順,口是心非,笑裡藏刀。

便佞,花言巧語,誇誇其談,巧舌如簧的人。

“善柔”和“便佞”,加在一起,也就是巧言令色。

《論語》中,孔子的論述,主要關于“交友”的,也就以上這三句。

繼續閱讀